時間:2019年12月11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重點突破中實現整體推進。甘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西北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水源涵養地,生態功能十分重要。哈溪自然保護站是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內小流域數量多、分布廣,缺乏系統性治理,若不及時采取治理措施,將嚴重威脅區域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一、自然概況
(一)自然環境
哈溪自然保護站位于天祝縣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2°01′~102°51′、北緯37°16′~37°45′。全站東西長約75公里,南北寬約25公里,最寬處達40公里。總土地面積128970公頃。從地質構造上講,本區屬昆侖祁連褶皺系、北祁連山褶皺帶。從地貌上講,本區屬高中山高原地貌,兼有平原盆地、低山丘陵。海拔一般在2400~4500米之間,最高處是位于雜木河上游祁連山北坡的冷龍嶺主峰卡洼掌,海拔4874.4米。
平均坡度一般在25~40°之間,在高山山脊兩坡的坡度超過45°,常出現局部巖石崩塌。本區屬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春季干燥,夏季涼爽多雨,秋季多陰潮濕,冬季干燥寒冷。林區年平均氣溫1.8℃,一月份平均氣溫-10.9℃,極端最高氣溫28.5℃,極端最低氣溫-27.8℃,平均溫較差26.4℃。年降水量350~400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6%,年蒸發量1234.2毫米,無霜期110天。因受高山地貌的影響,山地土壤呈明顯的垂直坡向性變化,由高到低可分為五個土壤帶。
(二)資源概況
保護站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林業用地面積80995.93公頃。林地面積按地類分:有林地17465.27公頃,灌木林地63015.91公頃,疏林地296.27公頃,未成林造林地4.66公頃,其它林地213.82公頃。喬木林以青海云杉、祁連圓柏、山楊為主,有少量針闊混和針葉混,灌木林以金露梅、銀露梅、小檗、杜鵑、柳灌、錦雞兒為主。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主要有:雪豹、馬鹿、馬熊、麝、獐、藍馬雞、雪雞、巖羊、各種雕類、鸮類等。礦藏資源有金、銀、銅、鐵、煤、螢石等。
(三)流域特點
保護站境內的祁連山冰川和大面積的水源涵養林是巨大的天然水庫,是內陸河石羊河流域一級支流雜木河、黃羊河的發源地。雜木河流域支流有牛頭溝、玉路溝、響水河、小毛藏溝等,全長約75公里,流域面積65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8億立方米。黃羊河流域支流有天橋溝、直溝河、雙龍溝、哈溪河等,干流長約50公里,流域面積84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5億立方米。
二、治理技術分析
保護站境內小流域范圍廣、密度大,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在水力和重力等作用下,挾沙裹泥流入下游河道。針對哈溪自然保護站小流域水土流失特點,治理以當地自然規律為基礎,結合實際需要情況,以科學方式進行綜合治理。應認真研究當地的地理特征,總結以往治理的成功經驗,歸納出相應的治理方向與具體步驟;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在原有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改良小流域綜合治理體系。應采取溝道與坡面兼顧、天然植被與人為工程并重的治理原則,根據治理對象的地形、保護植被的數量以及保護治理對象的綜合價值,將治理力度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
三、治理措施
(一)人工造林
對流域內的重點水土流失嚴重區、河流兩岸、重點水源涵養林區的林中空地進行人工植苗造林,以期達到治理水土流失、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水源涵養效能的目的。
1.樹種選擇
造林樹種選擇以適應性好、抗逆性強的鄉土樹種和近年來引種試驗成功的優良樹種為主,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綜合考慮造林立地條件、樹種生物學特性及造林目的。水源涵養林主要選用適宜在本地區生長的青海云杉、祁連圓柏、沙棘、金露梅等喬灌木樹種,護岸林主要選用適宜在河灘生長的青楊、沙棘、河柳等。
2.造林類型
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和防護林建設的要求,依照造林樹種的生物學特性,結合周邊現有人工林分布及生長狀況和以往本地造林成功經驗,按照相同立地類型,對照選擇,分林種、樹種進行造林方法和撫育管理設計。在退耕還林區部分地段,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從切實解決退耕還林工程區農、林、牧矛盾,保障和改善區域農牧民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出發,應用林草間作立體生態模式建設。
3.技術措施
整地:整地的目的在于改變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改善林木生長條件,促進苗木生長。根據工程建設具體地點的立地條件、適宜的營造林種和樹種組合、自然植被情況,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和規格,分為水平溝整地、魚鱗坑、穴狀整地三種。水平溝整地首先沿等高線按坡面統一劃開挖線,然后按一定間距和規格進行整地;在天然林區周圍,植被、肥水條件較好的陰坡地段,采用魚鱗坑整地;河灘地全部用穴狀整地。整地時間在當年春季及先年雨季或秋季。
造林密度:根據立地條件、樹種的生物學特性、造林目的等綜合因素,確定項目區造林的初植密度。一般水源涵養林密度為2500株/公頃,河灘地護岸林密度為3300株/公頃。
造林時間:主要在春季,一般在四月初至五月中旬。
造林方式:主要為植苗造林。栽植時苗干要豎直,根系要舒展,深淺要適當。造林前要根據樹種、苗木特點和土壤墑情,采用深栽淺覆、修剪枝葉、客土移植、泥漿蘸根等一系列實用的技術措施。
幼林撫育管理:幼林撫育指造林后到郁閉成林這一時期的撫育管理工作,一般為3~5年,主要為苗木創造適宜的土壤、水分和光照條件,促進苗木生長。主要措施有補植、防病蟲鼠害、灌水、局部松土、除草和防止人畜破壞。其中:水源涵養林幼林郁閉前灌水2~3次,護岸林除草1~2次。
種苗規格:提供的苗木應品種優良、生長健壯、發育良好、根系發達完整、無病蟲害。
(二)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就是以封禁為手段,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和植物自然演替規律,使疏林地、灌木林、散生木林、宜林荒山等林業用地自然成林,其效果是森林結構最好,森林生態功能最大,森林生態系統最穩定。
1.封育類型
根據封育區內立地類型和封育目的,封育類型可劃分為喬灌型、灌木型、灌草型等,優勢樹種有青海云杉、祁連圓柏、樺、山楊、錦雞兒、金露梅、小檗和柳等;優勢草種有禾本科草、苔草、蓼等。
2.封育方式、封育年限
封育方式為全封和半封兩種方式,在主要河流兩岸的水土流失嚴重區、植被退化區、生態脆弱區、恢復植被較困難的宜封區實行重點封育,封育方式為全封;在具有一定目的樹種且生長良好,林木覆蓋度較大的宜封區實行半封。封育年限按照封育類型確定。
3.封育措施
采用鋼絲網圍欄封閉式管護,在醒目地段按要求設置宣傳牌、標志牌,同時根據封育區的實際情況,依托資源管護站,每330公頃安排一名專職護林員,封育期間嚴禁放牧、樵采、挖藥等一切人為活動,使林木得到較快的恢復至郁閉成林。
生態方向論文范文閱讀:對于農村生態水環境治理的思考與對策分析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的發展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著眼于當前農村水環境存在的化肥農藥過度使用、禽畜糞便污染、生活污水排放等諸多問題,從資源重復利用和排污系統改善等角度探尋水環境治理的新出路,基于國家對于美麗新農村構建的關注,提出了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能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協同發展,構建和諧美麗的農村人居環境方面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