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4月22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留守老年人如何養老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難題。文章以惠州市黃屋村為例,運用問卷調查、個案訪談及文獻研究等方法,對老年人日常照顧、精神情感、醫療服務、社區娛樂等方面的需求展開田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留守老年人生活普遍貧困,日常照顧主要依靠家庭成員;家庭養老功能減弱,留守老年人情感上缺乏支持和慰藉;醫療設施比較落后,留守老年人難以享受到完善的醫療服務;專業社工機構或公益組織尚未駐點,留守老年人的社區娛樂活動較少。針對上述問題,文章最后提出滿足農村留守老年人養老需求的若干建議,從而探索適應我國農村發展的養老模式。
關鍵詞:城鎮化,留守老年人,黃屋村,養老需求
根據2016年民政部的初步摸底排查結果,全國有1600萬左右的農村留守老年人。這些留守老年人由于子女長期不在身邊,不少還承擔著繁重的農務勞動或者撫育孫輩的義務,在不同程度存在著生活缺乏照料、安全缺乏保護、精神缺乏慰藉、失能缺乏護理等問題[1]。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2016年1月27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再一次強調部署“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
民政部等部委更是把提升農村留守老年人服務能力、完善服務機制作為未來5年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抓手,并于2017年12月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的意見》。那么,“農村留守老年人”指的是哪一部分人群呢?目前國內學術界對這一概念尚未形成統一標準。
周福林將“留守老年人”定義為“子女外出時留守在戶籍地的60歲以上(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2];葉敬忠把“農村留守老年人”定義為:“有戶口在本社區的子女每年在外務工時間累計在6個月及以上,自己留守戶籍所在地的農村老年人”[3]。筆者結合上述定義及相關政策,將農村留守老年人界定為“因子女全部離開縣城或不設區的地市范圍外出務工或經商等一年以上、留在農村生活、身邊沒有其他贍養人或者贍養人沒有贍養能力的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
在此基礎上,筆者從惠州市潼湖鎮黃屋村留守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出發,綜合利用人口學、社會學和國家管理政策理論,與相關管理部門、農村留守老年人以及養老服務機構負責人對話,試圖探索改善我國農村留守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惠州市黃屋村留守老年人基本情況調查
調查地點——黃屋村地處惠州市仲愷區潼湖鎮南部,鄰近潼湖濕地。轄區總面積706.51公頃,其中,村莊面積351.15畝,耕地面積1578畝(水田657.45畝,旱地187.35畝),魚塘1300畝,園地1000畝,山林地3935畝,海拔9.7米。屬丘陵地帶,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夏日潮熱,主要植被為松樹和桉樹,野生動物有山羊和野豬,村民主要種植水稻、花生、黃豆、甘蔗、荔枝、龍眼、香蕉,養殖雞、鴨、鵝。下轄黃屋和翟屋兩個小組,總戶籍人口數約1780人[4]。
當前黃屋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已有8個甜玉米、蔬菜生產基地。近幾年,惠州市政府在建造潼湖濕地生態公園,而黃屋村恰好地處濕地范圍內,在2012年時村內已修建好一個人工濕地。黃屋村為全黃姓宗族村落,臨近博深高速和軍墾互通出口,村內主干道全部硬底化。
距離惠州市區40公里,距離東莞市橋頭鎮和瀝林鎮分別為5公里和6公里。有一條公交車路線經過該村落,兩個小時一班。黃屋村歷史較為悠久,保留有許多文化遺產,現存有明清時期古民居500多間、2000多米長古石巷道、400多平方米融合中西文化的清末書室、宋代的窯址等,還有“紅團”等特色食物,具有較高的文化和歷史研究價值。2012年9月,黃屋村被廣東省文協評為“廣東省第三批古村落”。
2017年7月至8月期間,筆者以黃屋村為調查范圍,從日常照顧、精神情感、醫療服務、社區娛樂四個方面,切實了解村內留守老年人的實際養老需求與意愿。村委會干部向筆者說明,以往村內并沒有留守老年人口的確切數據,但大部分老年人依舊在村內居住,子女一般都是在外務工,主要從事建筑和運輸業,只有少數老年人會到城市生活,因此村委會可以提供相應的老年人名單。
根據村委會提供的數據,該村60歲以上老年人的人口數為207人,約占全村總人口數的11.5%,這表明黃屋村已經邁入老齡化社會。筆者在村委會提供的207名老年人名單中隨機抽樣選取60名老年人,在村委會干部和社工的協助下,采取一對一面談的形式填答問卷。其中有8名老年人的子女全部在家居住,屬于非留守老年人,因此沒有填寫問卷。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問卷52份,有效率100%。
與此同時,筆者多次進入黃屋村進行走訪,曾借住在村內朋友家中,在發放問卷時與村內的老年人聊天,觀察其日常生活狀況;并參與社工機構組織開展的各類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了解村內留守老年人的情況和需求。在接受問卷和訪談的老年人中,從性別上看,男性31人,占59.62%;女性21人,占40.38%。從年齡段看,60至69歲的有34人,占65.38%;70歲至79歲的有14人,占26.92%;80歲至89歲的有3人,占5.77%;90歲以上的有1人,占1.92%。喪偶者5人。
有76.92%的老年人是與配偶共同居住,有17.31%的老年人是獨居,有5.77%的老年人是與孫子孫女一起住。52位老年人均有2個以上(包含2個)子女,其中女兒一般是因為婚嫁而不在家中,兒子多數是外出務工。學歷為小學的占總人數的25%,為調查的留守老年人中最高學歷,文盲和半文盲約占一半。在我們的調查對象中,老年人的經濟水平普遍較低,約55.3%的老年人經濟來源僅有子女的贍養費,極少數老年人擁有退休金或養老金。有87%的老年人月平均收入不超過1000元,經濟來源僅有子女贍養費的老年人月平均收入為500元以下。
二、惠州市黃屋村留守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狀況
(一)日常照顧的需求
問卷結果顯示:88.50%的老年人能夠完全自理,7.60%的老年人行動不便,外出時需要他人的偶爾幫扶,3.90%的老年人經常無法自理,接受訪談的老年中沒有完全不能自理的。在走訪過程中發現,年齡越大或者越貧困的五保戶老年人,其自理能力越差,有的老年人甚至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床上度過。有的貧困老年人所住的寢室就是整間房子,有的貧困老年人所住的依舊是瓦房,吃、喝、洗、睡等日常活動都是在同一個空間里進行,生活質量令人堪憂。也有個別老年人是住在自己或兒女修建的平房,生活條件相對較好。
(二)精神情感的需求
在對老年人的問卷調查分析中,發現子女經常回家探望的老年人只占總人數約28.8%,偶爾回家探望的占23.10%,很少(一年一次或兩次)的占38.50%,沒有探望過的占9.60%。這說明子女較少回家,老年人對于家人的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即便是經常回家探望老年人的子女,與老年人交流的時間也非常少,幾乎所有老年人選擇與子女每次交流相處的時間都在30分鐘以下。受訪老年人紛紛表示,子女在家玩手機時間過長,除了在吃飯時偶有交流,其余時間都是各忙各的。
在精神輔導類服務方面,51.92%的老年人選擇“親人陪伴”,44.23%的老年人選擇“慰問活動”和“志愿者公益探訪活動”。由此可見,老年人們也希望能有多些人來探望自己,陪自己聊聊天,緩解一下孤獨感。這也側面反映出黃屋村目前對于這些活動的開展比較少,老年人對于這類精神情感輔導類活動需求很大。
(三)醫療服務的需求
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退,容易產生各種疾病。在調查過程中,89.27%的老年人患有風濕,51.04%的老年人存在“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還有10.11%的老年人患有其他疾病,如心臟病、脊椎病、中風等。農村地區醫療設施比較落后,老年人難以享受到完善的醫療服務。部分疾病較重需要吃藥的老年人,他們表示藥費對他們來說較貴。
農村留守老年人去醫院就醫的頻率比較少,少數老年人基本不需要去醫院就醫,平日里在村內診所取藥即可,所以根本不需要有人陪同接送看病的服務。但老年人希望能享受到其他的醫療服務,其中最受歡迎的是義診服務,占48.00%;其次是上門看病服務,占42.30%;最后是護理服務和臨終關懷,兩者僅占9.50%。與此同時,94.23%的老年人認為村內需要建立老年人護理院。
(四)社區娛樂的需求
黃屋村留守老年人交往范圍主要是同輩群體,閑暇生活基本上是與朋友聊天、看電視聽收音機,也有部分在照顧孫子孫女方面感受到樂趣,總體上能滿足娛樂休閑需求的渠道也就這三個方面。對于高齡老年人而言,聽力和視力的降低阻礙了正常交往,他們逐漸變得沉默寡言,閑暇時間多是曬太陽、散步、看電視等個人活動。黃屋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較少,沒有一個像樣的文化廣場,缺乏文化活動和社交活動的場所,也沒有開展過任何定期的文體娛樂活動。問卷結果顯示,86.54%的老年人認同老年人群體應該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
三、惠州市黃屋村留守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的影響性因素
(一)生活條件普遍貧困,留守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成員照顧
留守老年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有:社會養老保險、自己的勞動收入和外出子女支持。社會養老保險是留守老年人最穩定的收入,每月可領取145元的養老金。尚有勞動能力的留守老年人會種植一些農作物,但化肥、農藥、人工年年漲價,種植的勞動回報率偏低。當他們由于身體原因無法繼續進行體力勞動時,就只能依靠子女的贍養。根據訪談資料,大部分留守老年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子女孝敬得到的收入,基本上可以維持最低生活,但手頭并不會很寬裕。
有的老年人在子女嫁娶時會付出額外費用,有的老年人還要幫忙撫養孫子孫女,這些均導致家庭抗風險能力較為脆弱。黃屋村留守老年人生活普遍清苦,有的甚至還住在瓦房。目前村內沒有養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等養老機構,留守老年人基本上都是依靠家庭成員照顧。對于黃屋村的留守老年人而言,他們思想上始終保持“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認為進入養老機構會成為村里的笑話,幾乎都不愿意入駐養老機構。一般而言,與子女關系、經濟、精神狀態和身體、政策支持、個人家庭等狀況均會影響到農村老人入住養老院的意愿[5]。
受訪老年人表示,只有子女不孝順,才會被迫選擇養老院。那些老伴已經去世的獨居老年人則完全依靠自己。在黃屋村與老年人們接觸的日子里,每次活動中總有一個瘦小的身影吸引筆者的目光,她被稱呼為黃阿婆。黃阿婆參加活動時幾乎不怎么與其他人說話,活動一結束便獨自匆匆離去。通過詢問其他人才了解到,黃阿婆有90歲了,老伴已經去世,沒有生養子女,是一人獨居在家。她很少出門活動和他人交流,內心漸漸就封閉起來。生活上也比較困難,活動結束后剩下的一些食物或零食她都會帶回家。有一次問她是不是喜歡吃這些,她卻回答說:“我帶回去是當晚飯的,不要浪費,這樣也可以省點兒。”
(二)家庭養老功能減弱,留守老年人缺乏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
在傳統農業社會,老年人物質生活的需要、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生活的慰藉,完全是依靠家庭來滿足的。老年人在勞動期間不僅養活自己,還為家庭的發展以及家庭經濟后備勞動力的培養做出了貢獻,當他們因年老而喪失勞動能力后,從子輩或孫輩處獲得經濟資助、生活照顧和精神慰藉,其實是他們過去所做貢獻的應有回報,是自己勞動成果的延期消費[6]。
然而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加快,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造成眾多老年人留守農村。加上受城鄉分割的社會管理體制、家庭經濟能力等多種因素影響,老年人很難隨子女融入城市,進而不得不分隔兩地或多地。農村居住的空巢化和隔代化,使得子女對老年人照顧的強度和頻度降低,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隨之弱化。
這種弱化具體表現在:一是子女長期外出務工或生活,只有春節、農忙或特殊事件需要時才回家探望,對留守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減少,彼此產生一定的陌生和隔閡;二是子女長期在城市生活,容易受到功利和拜金主義的影響,人倫道德遭到破壞,對于留守老年人的重視和關心程度逐漸下降;三是隨著子女經濟地位的提升,留守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權威者”地位及話語權削弱。
黃屋村有很多家庭會將孫子孫女送回老家讓老年人看養,但這無法彌補子女在老年人心中的空缺。老年人很多煩惱事都無法與孫子孫女傾訴,而子女又不在身邊,這些事就只能獨自默默承受,沒有人能與之分擔。之所以有過半老年人在填答問卷時選擇希望親人陪伴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三)醫療基礎設施不完善,留守老年人難以享受到完善的醫療服務與非留守老年人相比,留守老年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況普遍較差,尤其是慢性病狀況[7]。筆者在走訪過程中,觀察到每位老年人多多少少身體都有些病痛,但詢問他們為什么不去醫院根治的原因時,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年人這樣回答:“都已經那么老了,還花那么多錢干什么,現在病可不是我們能看得起的,這些疼痛吃個藥忍忍明天就好了。”
黃屋村內只有一個簡陋的衛生醫療服務站,專業醫療隊伍缺乏,僅能滿足小病治療和藥品提供的服務需求。較完善的醫院是位于潼湖鎮的潼湖醫院,但村內老年人由于交通、行動不便等原因,一般都不愿去潼湖醫院看病。考慮到昂貴的醫療費用,老年人也不愿意接受治療。筆者在與老年人訪談時,其中一位老年人說到:“我們平時生活也用不到幾個錢,自己種菜自給自足,就是經常買藥很貴,錢基本都花在買藥上了。”
很多老年人由于貧困無法及時購買藥物進行治療,導致疾病更加嚴重,最后因延誤最佳治療時間而不得不支付更加昂貴的醫療費用,從而造成無法填補的“無底洞”現象。這種惡性循環只會讓留守老年人更加貧困,讓其家庭的負擔越來越重,生活陷入困境。村內老年人對醫療方面的政策也不熟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的宣傳也不到位,很多老年人不知道哪些是可以享受到的政策優惠和福利,老年人的權益沒有得到真正的保障。
五、結語
農村留守老年人問題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問題,是城鄉發展不均衡、公共服務不均等、社會保障不完善等問題的深刻反映。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關注農村留守老年人,滿足他們的養老需求,不僅有利于傳承中華民族“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使廣大農村留守老年人過上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還有利于激發鄉村內生動力,推動社會和諧穩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韓家慧.9部門推進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信息臺賬和定期探訪制度[EB/OL].[2018-10-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2/24/c_129816337.htm.
[2]周福林.我國留守老人狀況研究[J].西北人口,2006(1):46-56.
[3]葉敬忠,賀聰志.農村留守老人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4-34.
[4]今日惠州網.仲愷高新區潼湖鎮黃屋村[EB/OL].[2018-10-12].http://www.huizhou.cn/zt2015/zmxcpx/hx/201509/t20150902_1044468.htm.
[5]劉長喜.人口老齡化加劇背景下中國農村養老研究——基于2014年上海財經大學第七屆千村調查分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328.
[6]史柏年.社會保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
相關刊物推薦:中國農業大學學報(季刊)創刊于1984年,是由中國農業大學主辦的一本以社會科學研究為主題的學術季刊。該刊立足于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術探索,在學術上以求實、求新為準則,倡導探索求索,歡迎學術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