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6月22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近年來,陜西氣象科普工作在不同層次和領域均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存在諸多問題。為此,下面文章通過對陜西氣象科普現狀分析,得出機制欠缺、人才隊伍建設滯后、產品形式創新不足是目前陜西氣象科普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根據科普業務面臨的新形勢,探討陜西氣象科普業務的發展方向,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陜西,氣象科普渠道 ,科普隊伍;科普產品
氣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社會各階層和每個家庭密不可分。陜西境內地形地貌復雜,氣候差異較大,氣象災害及其次生和衍生災害時有發生,每年都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宣傳普及氣象知識,使人民群眾了解和掌握氣象災害防御技巧和方法,最大限度減輕氣象災害損失,對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大作用。
近年來,陜西氣象科普工作在不同層次和領域均取得了長足進步,但 整體上并沒有完全建立符合陜西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氣象科普體系,因此,常態化持久性地開展氣象科普工作對于提高公眾應對氣象災害能力,推動氣象事業可持續發展以及促進科教興國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1 發展現狀
1.1 組織管理
陜西省氣象科普業務由陜西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管理,陜西省氣象學會牽頭開展工作,省氣象服務中心、防雷中心、人影中心等 9 個直屬單位配合落實工作。2013 年 ,陜西省氣象局先后組織制定下發了《陜西省氣象科普發展規劃 2 0 1 3 - 2016 年》、《陜西省氣象局關于做好參加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工作考核的通知》,科學謀劃氣象科普宣傳工作,每年制定年度科普工作計劃,并將氣象科普納人目標考核,穩步推進科普發展規劃的落實。對內堅持開展分類輪崗培訓和科技大講堂,對外充分利用 “3 •2 3 世界氣象日 ”、“科技之春 ”宣傳月、防災減災日、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農業氣象、果業氣象、公共服務服務、防雷、人工影響天氣等專家開展氣象科技 “進校園、進社、進農村、進企事業 ” 系列活動。
1.2 氣象科普渠道
在線下氣象科普宣傳中,科普場館和科普教育基地常常扮演主要角色。目前,陜西省氣象部門通過建設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科普館、科普長廊、科普示范社區、校園氣象站、氣象工作站等,已形成省、市、縣、鄉鎮、村網絡化氣象科普體系,依托這些基礎設施,實現氣象科普活動廣覆蓋。
隨著通信技術不斷發展,氣象科普渠道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其中網絡媒體信息平臺逐漸成為主角,以公益化、公眾化服務為目的的 “陜西氣象微博”、“陜西氣象微信”、手機客戶端用戶數量增長迅速,該類媒體與傳統媒體如:短彩信、科普網站、顯示屏、大喇叭等結合,互補組成線上氣象科普渠道,極大的拓展了氣象科普覆蓋面 。
1.3 氣象
氣象科普內容主要圍繞氣象基礎知識以及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兩方面開展。氣象基礎知識一般以學生為重點普及對象,通過氣象科普進校園活動在中小學開展專題授課講解、現場交流論壇,為學生答疑解惑。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熱愛、了解、關注,最終學習和應用氣象知識。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宣傳主要面向社會公眾,自 20 0 7 年國家正式公布《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與防御指南》以來,陜西省氣象局便將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納人氣象科普宣傳內容中,通過編制《陜西省氣象災害防御科普手冊》,開展 “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愿者中國行 ”等科普活動,提高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此外 ,近年來還借 “3 •2 3 世界氣象日 ”、“防災減災日”等契機對外開放陜西省氣象局局史館,向公眾普及陜西氣象發展史,希望更多的社會公眾了解、認知陜西氣象。
2 存在問題
2.1 缺乏長效投入機制,資金來源不穩定
目前,陜西氣象科普工作活動資金來源并不穩定,氣象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缺乏長效投人,致使陜西部分氣象科普基地、科普館等硬件設施年久失修,并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組織科普活動投人主要靠執行單位自有資源開展,工作的開展受到一定限度束縛,科普效果大打折扣,無法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氣象科普需求。
2.2 專業氣象科普人才建設滯后
陜西氣象科普工作者主要是氣象部門的業務人員和氣象學會工作人員,氣象科普工作被視為附屬工作,沒有從事氣象科普工作的專職人員,也未形成一套健全的從上至下的氣象科普評價和考核機制,無法調動科普工作者的積極性。此外,科普產品創作設計、科普創意、科普活動策劃與組織等方面的高層次
2. 3 科普產品、形式創新性欠缺
陜西氣象科普形式單調、不夠新穎,每年僅在特定日期組織開展科普活動,并未形成常態化機制,內容也局限于和氣象業務密切相關的法規、預警、應急、災害等方面,而與公眾相關的農、工、商、旅游、公共事業等方面相關的氣象科普知識則涉及較少,不能滿足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需求和公共氣象服務發展的需要。 產品創新意識不強,科普作品缺乏,原創、高水平的科普作品較少,無法吸引社會公眾參與其中。
3 對策建議
3. 1 完善投入機制,爭取多渠道、廣范圍的支持
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同志在 2 0 1 7 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報告中表示,“推進氣象科普業務建設 ,創新研發科普產品。 聯合社會力量,強化傳播協作,完善氣象科普工作機制,提高氣象科普公眾覆蓋面。”由此可見,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氣象科普工作已成為氣象業務工作中重要一環,氣象科普業務化更是氣象科普的重中之重。
因此陜西省氣象部門需切實貫徹落實《科普法》,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將氣象科普經費納人到地方財政預算當中,保障氣象科普工作的穩步推進和科學發展。建立和完善氣象科普多渠道投人機制,加大氣象科普經費投人力度,采取多種形式,落實氣象科普相關建設任務,保證氣象科普創作和科普工作的開展。 積極創造條件,吸引社會各界關注和支持氣象科普工 。
3. 2 加強隊伍建設,推動氣象科普隊伍的發展和壯大
近年來氣象部門先后出臺的《中國氣象局關于進一 步加強氣象科普工作的意見》、《氣象科普發展規劃(2013— 2016)》均對氣象科普業務給予了大力支持。 陜西氣象科普工作的落地實施應當從加強氣象科普隊伍建設做起,加強對氣象科普人員專業技能、綜合素質的培訓,提高專兼職科普工作人員準確把握社會公眾需求的能力,提升氣象科技知識的普及與傳播能力,激發氣象科普人員研發科普作品的創作能力。 切實發揮各級氣象學會科普主力軍的作用,進一步建立和發展氣象科普志愿者隊伍。
3. 3 加強氣象科普產品創作,豐富氣象科普資源
好的產品加上好的渠道,更容易產生好的科普效果,中國氣象局科普中心組織開發了一套集需求分析、業務會商、選題策劃、產品制作和發布于一體的綜合業務平臺一 全國氣象宣傳科普資源共享與傳播系統,陜西氣象科普產品創作應當借力該系統,從產品和渠道兩方面人手,在產品規劃設計前,明確產品的科普目的,滿足公眾哪些需求 ,采取什么核心技術,才能吸引公眾參與其中。嘗試拍攝陜西氣象災害紀錄片、科普手繪動漫、科普手工制作、V R 實景體驗等群眾喜聞樂見的 新形式,依據科普對象不同開展不同渠道的精準科普 。
3.4 與時俱進,推進氣象科普現代化
隨著通信傳媒技術不斷革新,獲取各種信息的渠道日趨多樣化,日益增長的用戶需求要求氣象科普多元化發展,陜西省氣象部門近年也推出了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科普宣傳新渠道,來彌補如科普板、宣傳冊、報紙、廣播等傳統媒介在數量、存在空間、接觸群體上的限制。 但技術革新日新月異,未來陜西氣象科普應當更加注重氣象科普與網絡為載體的新興媒體融合,加強高新技術 ( 如 V R 、A R 等)在氣象科普中的研發應用,打造氣象科普的新途徑。 積極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窗口作用,擴大氣象科普覆蓋面和影響力,亦可與其他政府微信公眾號、微博名人合作聯動,拓展社區、學校和其他單位信息發布渠道,宣傳氣象科普防災減災措施。
相關閱讀:期刊之家網特增加氣象期刊、氣象論文專門頁面,為氣象局人員展示我國在發行的氣象類期刊有哪些、氣象學職稱論文范文,并歸納總結了氣象人員咨詢過、想了解的相關問題,氣象工程師評職可以詳細閱讀這些內容或者咨詢本站編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