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6月02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對江蘇省流動人口數據進行分析,對于江蘇省流動人口長期居留意愿進行介紹,分別探究流動特征,家庭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對人口居留意愿的影響。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改善社會經濟管理體系,為流動人口謀取相應的福利,為城市和企業發展更好借助流動人口這一廣大勞動力資源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流動人口,居留意愿,影響因素,經濟發展
1研究背景
人口流動是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必然現象。近年來,我國流動人口規模保持在較高水平,2016年末全國流動人口規模為2.45億人。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選擇在流入地長期居留,然而,盡管“外來人口在城市長期居留的傾向得到了發展”,但“永久遷移城市并不是所有流動人口的選擇”[1]。教育程度的提高在普遍增強個體留城意愿的同時,以大學專科學歷為界限,高學歷者呈現出更加強烈的居留意愿。收入水平的增加顯著影響了整個群體的居留意愿,以6000元收入水平為分界點,表現為高收入流動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遠大于中低收入者[2]。
流動人口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為現代化、城市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且流動人口城市居留或遷移意愿在促進經濟發展,以及加強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方面可作為相關企業、部門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3]。因此,居留意愿是外來人口遷流過程中一項十分重要但又缺乏深入研究的內容。江蘇省作為一個人口流入大省,省內人口流動也非常頻繁,面對全省數量龐大的流動人口,了解其居留意愿對促進經濟發展、城市管理、社會和諧具有重要價值。
為此,筆者基于2016年全國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對江蘇省流動人口居留意愿進行研究,旨在了解江蘇省外來人口居留意愿現狀以及影響因素,以期深化對現階段流動人口居留意愿的認知,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為更好地提高流動人口個人歸屬感和認同感,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2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2016年全國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動態監測調查數據,該調查采用分層、多階段、與規模成比例的PPS方法進行抽樣,調查對象為在本地居住一個月及以上、非本區(縣、市)戶口且2016年4月年齡為15周歲及以上的流動人口。其中,江蘇省流動人口樣本量為8000人,覆蓋了全省11個城市,蘇州、南京兩市的樣本量最多,均為2000人,其次是無錫市1880人,再次是常州市840人,其他各市的樣本量合計為1280人。
3主要結果與分析
2016年江蘇省8000名流動人口樣本中,總計4895人(61.2%)打算在本地長期居住,8.6%選擇返鄉,2.8%選擇繼續流動,其余人表示沒想好。而2014年、2015年江蘇省流動人口長期居住意愿分別為56.5%和59.3%,可見,2016年江蘇省流動人口長期居留意愿有所提高。居留意愿作為流動人口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因素不止一個方面。筆者選定多類別Logistic回歸作為實證研究模型,以流動人口長期居留意愿作為因變量,個體特征、流動特征、家庭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五大方面的16個變量作為自變量,構建多類別Logistic回歸,研究各影響因素對江蘇省流動人口居留意愿的影響,并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高學歷人群、女性群體的長期居留意愿較高。個體特征方面,性別、年齡、戶口性質、受教育程度這四個變量對居留意愿有一定的影響。“返鄉”與“打算長期居住”相比,年齡大的人選擇返鄉的概率更高;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專學歷人群選擇返鄉的概率分別是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的3.2倍、2.5倍、2.3倍,可以看出學歷越低,返鄉傾向越高,這與低學歷人群無法找到較好工作有著很大關系。
初中學歷人群選擇繼續流動的概率則是大專及以上學歷的2.1倍。江蘇省流動人口長期居留意愿的性別差異也較大,“繼續流動”與“打算長期居住”相比,男性選擇繼續流動的概率是女性的1.5倍;控制婚姻狀況這一變量,可以看出:與“打算長期居住”相比,未婚男性的返鄉意愿是未婚女性的1.6倍,已婚男性繼續流動的意愿是已婚女性的2.5倍,已婚男性沒想好的概率也較高。
第二,跨省流動人群的長期居留意愿較小。流動特征選取了流入時間、流動次數、流動范圍這三個變量。其中,與“返鄉”“繼續流動”“沒想好”相比,流入時間越長,選擇“打算長期居住”的概率也越大。流動次數也是影響長期居留意愿的顯著因素,流動次數越多,越傾向于選擇“繼續流動”“返鄉”,即長期居留意愿越小。此外,與省內流動人群相比,跨省流動人群選擇返鄉、繼續流動和沒想好的概率分別是打算長期居留的1.5倍、1.8倍和1.5倍。
第三,家庭化程度越高,長期居留意愿越大。在婚姻狀況、子女個數、隨遷人數這三個家庭因素中,子女個數沒有通過似然比檢驗,因而沒有進入到最終模型當中。其他兩個變量分析結果顯示,與“返鄉”“繼續流動”“沒想好”相比,家屬隨遷人數越多,選擇“打算長期居住”的概率也越大,即家庭化程度越高,長期居留意愿越大。婚姻狀況方面,最顯著的差異體現在“沒想好”與“打算長期居住”相比,未婚人群沒想好的概率是已婚人群的1.6倍,體現出未婚人群明顯的不確定性。
第四,家庭收支比例對居留意愿有正向影響。經濟因素中個人月收入與家庭收支比例(支出占收入的比例)這兩個因素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但個人月收入變量沒有顯示出明顯的倍數關系,而家庭收支比例則顯示,與其他三個選項相比,家庭收支比例越大,選擇“打算長期居住”的概率越大。
第五,社會保障情況對居留意愿有重要影響。社會因素主要考察了就業身份和參保數目這兩個變量。分析結果顯示,就業身份方面,與雇主和其他人群相比,雇員的返鄉、繼續流動意愿均是長期居留意愿的1.9倍;社會保險參保數目越多,長期居留意愿越強。
4對策建議
根據上述結論,筆者針對性地提出下列對策與建議,以期為提高流動人口個人歸屬感、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第一,關注女性人群、低學歷流動人口就業問題,合理安排職業技術培訓。女性的長期居留意愿顯著高于男性,但現實生活中,由于就業歧視,女性流動人口面臨的壓力也更大,因此,政府部門需要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充分保證就業平等,提高對女性的工作保障水平。受教育程度越高,長期居留意愿越強,而城市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多半是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針對近些年大量低學歷城市流動人口找不到工作,而許多企業又因招不到藍領技術性人才而出現“技工荒”的現象,政府和企業可以加大勞動力培訓,引導鼓勵流動人口參加職業技術培訓,更好借助流動人口這一廣大勞動力資源,滿足市場需要。
第二,完善流動人口社會保障體系,改善流動人口就業環境和待遇。近年來,我國雖持續推進基本公共衛生計生服務均等化,努力提升流動人口衛生計生服務的獲得感,但在覆蓋流動人口方面制度效能仍存在缺失。因此,為切實提高流動人口就業環境與待遇,更好促進流動人口融入流入城市,進一步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各地區都應積極推行流動人口市民化待遇,維護流動人口合法權益,幫助外來人員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逐步實現區域內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流動人口社會保險的參與度和覆蓋面;深化對流動人口就業、教育、住房、養老、健康等問題及服務需求的調查研究,有針對性地完善政策、創新機制、加強服務,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流動人口家庭發展,使流動人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此外,要明確責任分擔并強化政府與雇主責任,提高農工對各種社會保險的參與率,降低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制度成本,為其能夠和諧融入城市解決后顧之憂,讓其獲得與城市居民的同等權利。
第三,加強流動人口公租住房建設,滿足流動人口住房需求。現階段,流動人口的家庭化程度不斷提高,這意味著在今后一段時期,更多的兒童以及老年人將加入到流動人口行列中來,隨之而來的便是流入地居住問題。解決好城市流動人口的住房問題,不僅直接關系城市流動人口的生活改善,而且對城市發展和管理、推動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建設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設,整合各級資源,擴展住房資源,同時逐漸擴大廉租房和公租房對流動人口的覆蓋面,切實解決經濟條件差的流動人口的居住難題[4]。此外,鼓勵用人單位統籌實施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完善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補貼等細則,保障外來員工的基本居住條件,提高流動人口的就業穩定性。
以上文章針對江蘇流動人口樣本基本特征進行了介紹,對于人們的居留意愿現狀進行描述性分析,選定多類別Logistic回歸作為實證研究模型,進一步研究各影響因素對江蘇流動人口居留意愿產生的作用。最后,針對江蘇流動人口居留意愿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對策優化建議。
參考文獻
[1]李珍珍,陳琳.農民工留城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南方經濟,2010(5).
[2]楊雪魏,魏洪英.流動人口長期居留意愿的新特征及影響機制[J].人口研究,2017(5).
[3]蔚志新.分地區流動人口居留意愿影響因素比較研究——基于全國5城市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J].人口與經濟,2013(4).
[4]孫媛萌.河北省流動人口經濟融合影響因素及政策優化思路[D].河北大學,2014.
推薦期刊:《人口與經濟》是在北京市創刊、出版的經濟期刊,核心期刊。該雜志1980年創刊,是國內最早創刊的人口學類期刊之一。雜志內容是刊登人口學以及交叉領域的研究成果,反映國內人口學以及社會經濟研究的前沿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