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5月18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結合畜牧養殖業的發展現狀展開研究,在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畜牧業發展仍然有一定的問題,例如可用的土地是有限的,需要發展農牧結合生態畜牧業,轉變生產方式,推動畜牧業的創新改革,有效推動精準扶貧,改善生態環境。
[關鍵詞]畜牧業,生態扶貧,發展探索
淮陰區位于江蘇省北部平原中心,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陸地面積1034.4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約728平方千米,其他農用地約167平方千米。共設立21個鄉鎮248個行政村,農業總人口70余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的70%以上。農業以傳統的一麥一稻為主,另有蔬菜、玉米、大豆、油菜、花生、山芋等產業。種植業從業人員占85%以上,經濟收入普遍偏低,是江蘇省精準扶貧重點幫扶對象之一。現階段,圍繞扶貧攻堅“兩聚一高”戰略部署和加快畜牧業供給側改革實際,探尋畜禽養殖發展有效途徑,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實現農村經濟新增長,是“三農”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
1畜牧養殖業現狀及發展方向
近年來,通過生豬、家禽雙“十億元”優勢產業發展和養殖規模化、標準化推進,畜牧業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地方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被農業部列為商品豬基地縣、瘦肉豬基地縣以及國家生豬調出大縣。隨著畜禽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地方資源環境承載力日趨逼近極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亟需生態發展改善生態環境。
另外,要確保規模總量不下降,只有統籌推進保供給、保安全、保生態的各項任務,提升生產效能。新形勢下,要求我們把保生態放在更加靠前的位置,統籌考慮畜牧業發展和環境承載雙重因素,堅持減量化源頭治理、生態化農牧結合、資源化綜合利用,切實維護好生態環境。
2畜牧養殖業發展面臨問題
2.1養殖業面臨形勢嚴峻。我區土地有70%以上被劃為基本農田,能滿足畜禽養殖防疫條件的一般農用地非常緊缺,多集中在河道、人口集中區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以及生態紅線和禁限養區劃定,養殖用地空間受到進一步擠壓。據調查統計,近年來共計關停和整改養殖場221家,超出70%的規模養殖場生產受到影響。養殖用地不足、環境整治形勢日益嚴峻,決定了畜牧業依靠粗放式的發展模式行不通。
2.2環境承載能力仍然有限。目前,通過政策引導和落實治理措施,畜禽養殖場配備了干糞堆積場、污水沉淀池等設施,基本實現了干濕分離、雨污分流,水沖圈、長流飲水基本杜絕。但由于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區,畜牧業發展面臨的環境容量小,養殖場廢棄物產生的速度遠遠大于自身的消耗速度,最終導致依托養殖場個人力量實現自我凈化,仍有很大難度。
2.3農牧結合脫節嚴重。經過處理的畜禽糞便還田,是增加農田有機質含量的有效途徑。但是由于成本限制等原因,種植業主要依靠化學肥料,養殖業不愿意去增加投入成本,導致生態循環農業停留在理想和想象當中,發展相對滯后。甚至由于長期存在養殖場的糞便還田與種植大戶的脫節,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導致人們認為畜禽糞便不能施用農田的錯誤認識。傳統養殖業與環境的矛盾突出,畜禽廢棄物未充分資源化利用等制約因素限制,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3生態畜牧業發展優勢和發展思路
3.1生態畜牧業發展優勢。一方面,農業特色產業扶貧政策有利于農牧結合生態畜牧業發展。十八大把精準扶貧放在了“三農”工作的重要位置,實現了農業重心的重大調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統籌糧經飼和農林牧結合力度,為建設現代化畜牧業提供了堅強保障。另外,依托農業特色產業扶貧項目的實施,結合重點幫扶縣區財政資金統籌整使用意見,為推進以養殖業、種植業為主的農牧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契機。
另一方面,畜禽養殖收益相對較高,畜產品消費占比穩步提升。根據農業產業收益統計并分析,同等占地條件下,畜禽養殖業收益是種植業、經濟林果的3至5倍,并遠高于水產品養殖。同時,隨著居民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豬肉、禽蛋消費保持平穩增加,有力支撐畜牧業穩定發展;特色、生態和生物安全畜禽養殖及產品消費成為熱門關注點,具有較大潛力。
3.2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思路。
3.2.1做好農業布局規劃。充分依托地方農業產業現有基礎和區域優勢,結合市場價格及需求實際,分層次制訂區域經濟發展規劃,通過合理規劃產業和產品區域布局,加速區域化、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促進生產要素流動、集中,形成區域明顯、優勢突出的農業生產布局。
3.2.2圍繞特色產業優勢。培育和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帶動低收入農戶,實現富民增收。結合農業資源、交通運輸、土壤性質等條件的差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確定重點產業,培育和發展地方優勢農業主導特色產業。
3.2.3突顯綠色生態發展。扶貧攻堅不是一哄而上,更不是舍棄生態最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在守住生態底線的基礎上,加強生態資源開發和利用,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最終實現“農民富、農村美”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真正帶動經濟薄弱村發展,實現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
4地方探索生態畜牧業發展打造的示范典型
依托地方現有產業基礎及農牧結合實際發展需要,按照重點支持、集中統籌整合使用的原則,在精準扶貧帶動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增收的基礎上,分別示范打造“豬-沼-菜”、“豬-沼-林(果)”循環農業經濟模式,倡導異位發酵床技術運用,不斷思考養殖場污染治理有效途徑。
4.1打造循環農業基地。依托聯合經營,分別打造養殖、種植基地并有機整合,實現利益共享。通過招商引資建設大型生豬養殖場,規范配套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減少糞污產生量。同時,利用農業特色產業扶貧資金,在周邊打造千畝連片中藥材(瓜蔞)基地和33.33公頃蔬菜基地。糞污經處理后進行分流,一部分通過管道輸送至種植基地,作為肥料灌溉,降低農業基地化學肥料使用率,有效消耗糞污等廢棄物,實現循環利用。目前,我們已經成功打造3個農牧結合基地,示范豬場與經濟林果、蔬菜基地結合模式,社會效應良好。
4.2推廣異位發酵床技術。該項技術是我區大中型個人獨資養殖場主推的糞污處理技術。通過利用谷殼、木屑等發酵基質和發酵菌在密閉的溫室內發酵處理糞污等廢棄物,具有占地面積小、運行成本低和無臭味等優點,糞污經發酵處理后可轉化為固態肥料還田,實現糞污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通過扶貧工作開展,我們整合資金,示范打造了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以上標準化豬場,配套異位發酵床近3000平方米,通過龍頭企業運作和經營,實現生豬生產和環境保護同步開展,示范生態畜牧業運營模式。
5小結
探索生態畜牧業的發展,主要是思考在養殖場配套實施健全的情況下依然無法消納糞污等廢棄物的實際問題,突破個體經濟、小農化運作限制,建立生態農業循環綜合利用體系。
一是要依托專項整治,重點推進糞污治理,實現減源。依托禁限養區劃定和“263”整治專項行動,推進污染治理,降低養殖場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全面提升場區干濕分離、雨污分離、固液分離設施,改善防雨、防滲漏、防溢流措施。建設沼氣池、污水處理池等設施,對畜禽糞便、廢水和其它固體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最大限度減少糞污等廢棄物產生量。
二是強化養殖規范管理,積極落實干濕分離,實現分流。通過標準化建設,推進養殖場規范化運作。通過采用干燥、發酵等多種技術對畜禽糞污進行處理,并分流產生的糞污等廢棄物。干糞通過制作郵寄費、售賣等方式消耗;一部分液態廢棄物通過沉淀等廢水凈化技術處理后達標排放或循環利用;經量壓縮和減少難以處置的固液混合廢棄物量。
三是充分調動資源,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實現整合。對難以處置的糞污固液混合物,通過在周邊發展適度規模蔬菜、林業等種植業,通過輸送管道建立緊密結合,實現農業資源有效整合,有效地改良土壤結構,增加肥力,變廢為寶,減輕對環境的污染。
總之,探索地方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新模式,構思養殖業生態互利發展,是“十三五”期間農業工作重點。為此,我們將不斷探索農牧結合有效途徑,轉變生產方式,切實提升環境治理成效,為建設農民富、環境美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程朝友.淺析威寧自治縣生態畜牧業的發展[J].農技服務,2017(21).
[2]唐建.重慶市農村扶貧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歷程與啟示[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4(04).
推薦期刊:中國畜牧業期刊宗旨本刊主要面向本系統100多萬職工和100多萬個養殖場(戶),是農業部在畜牧獸醫、草原、飼料行業通報業政策,指導基層工作,推廣科技成果交流經驗信息,綜合指導類期刊。榮獲2002年獲第三屆全國畜牧獸醫代表期刊一等獎、多次獲得中國畜牧獸醫學會期刊編輯學分會優秀期刊特等獎、發行創新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