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5月15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這篇園林工程論文發表了如何建設園林學美麗鄉村規劃建設,論文試圖從園林學的角度去思考,結合案例探析美麗鄉村建設需要注意的問題。從園林學視角對鄉村的生態性、文化性、地域性和可持續性進行了相關的解讀。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園林工程論文,園林學視角,美麗鄉村,生態性
1 引言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美麗鄉村建設是新時期下新農村建設的延續和升華,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環節。在美麗鄉村的建設浪潮下,很多地方建設了屬于自己的美麗鄉村,也成為聯系著城市和鄉村的紐帶。而在大規模的美麗鄉村建設中,由于建設步伐過快,忽略了鄉村最本質、最關鍵的要素。
2 研究背景
2.1 社會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建設美麗鄉村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很新的思想和論斷。2012年農業部發布了《關于開展農村綜合改革示范區試點工作的通知》,開展了以美麗鄉村建設等十項主要改革重點的示范試點[1]。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美麗鄉村。
2015年4月29日《美麗鄉村建設指南》發布。對美麗鄉村的村莊規劃和建設、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公共服務和鄉風文明等建設提出了相關要求[2]。指出村莊規劃原則應因地制宜、村民參與、合理布局、節約用地。
2.2 人文背景
美麗鄉村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究竟什么樣的鄉村是美的,美麗鄉村美在何處?是否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墻”、“文化雕塑”、“文化長廊”等文化景觀就意味著美,是否將城市中的景觀模式搬到鄉村建設中,鄉村景觀城市化就是美?
2015年頒布的《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對美麗鄉村的定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規劃科學、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宜居、宜業的可持續發展鄉村[2]。定義更大程度是從國家層面,宏觀的角度去界定美麗鄉村,顯得粗略和寬泛,而具體如何在實踐中實施,涉及較少。
對于什么是美,中國先秦的哲學家們有著自己非凡的見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老子認為,最自然的才是最美的,美要合乎自然之道,體現自然無為,這也是最重要的審美標準和境界。老子追求的是一種,“復歸于樸”的狀態,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的自然純樸狀態之美,反對違背自然的矯揉造作之美。
美麗鄉村建設不是作秀,而是要讓農民能夠更好、更有質量地生活。李迪華教授認為:鄉村因為自然、生活、自然與生活的和諧,以及包含了人類生命的心靈基因,才如此美麗。無論是否生活在鄉村,都與自然、鄉村有一種天然的聯系,只是很多時候這種聯系沒有被激發出來[4]。
2.2.1 美麗鄉村的地理差異
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載體,不同的地區承載著不同的生活印記。中國面積遼闊,包含著多種地貌特征,自然衍生出各種帶有明顯地域特征的鄉村聚落。有逐水草而居,不被一地牽絆的草原居民(圖1);有生活在丘陵或平原地區,安土重遷,精心料理家園的內陸居民(圖2);有傍水而居,熱愛海上追逐冒險的沿海居民等。地理差異和生活環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反過來人的活動又影響著土地環境。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著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產生著不同的文明形式和鄉村景觀形式。
2.2.2 美麗鄉村的文化差異
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不同的鄉村文化差異是巨大的,但卻承載著當地的精神氣質和文化特性,是一代代本土居民思想與當地文化的沉淀。美麗鄉村之美源于其特定的環境美、生態美、特色美,人文美、整體美。可以將鄉村的文化簡單地理解為一種符號。這種符號
圖1 逐水草而居的草原居民
圖2 安土重遷的內陸居民
不僅包括鄉間的語言文字、地標建構筑物、鄉土的禮儀與習俗,也包含著鄉鄰之間的共同的情感和認知。
園林學在建造中講求縮移模擬,因此,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應該將鄉村的符號及特異性在建設中體現,在一個小的范圍內凸顯鄉村的記憶符號。在文化差異巨大的中國,美麗鄉村建設更大程度上應該是文化的復興,應該是精神信仰,行為方式在美的方面的復興與升華。
3 園林學視角的的解讀
園林學是研究如何合理運用自然因素(特別是生態因素)、社會因素來創造優美的、生態平衡的人類生活境域的學科[5]。
3.1 園林學視角下的生態性
景觀生態學將鄉村景觀視為建立在自然景觀基礎上的復合生態系統,研究對象包括鄉村生物、生境, 農田、農業、濕地景觀、景觀多樣性、人居環境等。
目前鄉村面臨著生態環境減弱、污染嚴重等問題,園林學者在村莊的規劃設計中應該著重保護鄉村的生態環境,通過對鄉村的環境進行改造,有效地控制鄉村生態環境的減弱、控制鄉村的點狀污染以及面源污染,遵循生態發展的規律,展現鄉村的生態優點,從園林的角度推進鄉村的生態文明建設。
3.2 園林學視角下的地域性
對園林人而言,鄉愁不單是兒時的回憶、親人的溫情,鄉愁是一種味道,一種田園詩般的味道。鄉愁是美好的風景,是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6]。
鄉村的地域性包含著情感記憶、地域特征和生活特征等多方面的要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居民對生活的空間和場所,對山水植物建筑這些園林構成的基本要素有著其他人難以感知的鄉土情懷。這些要素不僅依附在特征性的建筑、古樹名目、山水之中,也依附在飽含著地域情懷的文化認同和地域認同之中。
推薦閱讀:《陜西林業科技》(雙月刊)創刊于1973年,是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林學會和陜西省林業科技信息中心合辦的綜合性林業科技刊物,被國內11家權威數據庫和文摘期刊固定轉載和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