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2月13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這篇農業大學研究生論文發表了植物保護專業農業昆蟲學教學,論文結合作者的教學實踐,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考核體系及實踐等方面進行課程改革探索,期望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2教學課程改革內容
[摘要]針對普通農業院校植物保護專業農業昆蟲學的教學現狀,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考核體系及實踐等方面進行課程改革探索,期望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農業大學研究生論文,植物保護,普通昆蟲學,教學方法
1前言
《農業昆蟲學》是我國高等農林院校特別是本科院校的植物保護專業的最為重要主干課程之一,是以農業害蟲防治的原理和方法、害蟲的種類及形態特征、害蟲的生物學習性和發生規律、以及害蟲種群及為害的監控、預測和防治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的學科。《農業昆蟲學》不僅是一門強調農業害蟲防治理論知識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是典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聯系最為緊密的課程之一。隨著中國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和招生數量的持續走高,植物保護專業的培養目標也隨之發生了不少調整和改變,為《農業昆蟲學》的教學帶來一系列新問題,如學生來源不一而程度良莠不齊,總體學習興趣較差,課堂教學客觀干擾增多,實踐性教學環節效果不佳等等,因此,《農業昆蟲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調整勢在必行。
2.1適度調整教學內容,突出重點
我校植物保護專業《農業昆蟲學》課程所采用的教材是由仵均祥教授主編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農業昆蟲學(北方本)(植保專業用)》為主要教學參考書。該書全面闡述了北方地區主要作物的各類害蟲的為害特點、發生規律和具體防治技術。該書編寫也極具特色,首先以防治理論為先導,以為害特點對害蟲進行分類介紹,最后以作物類型為主線,闡述了中國北方主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及果樹的主要害蟲的綜合防治方法。這本教材內容十分豐富,其編寫主要針對課堂理論教學,強調理論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而實用性和針對性相對較弱。通過近幾年的教學活動,我們認為其中許多內容要結合當地特別是華中地區的主要害蟲發生特點進行優化,并且需要適度調整。教學實踐中,我們將在總論部分增加農業害蟲發生狀況的最新知識點,在各論部分針對對口生源和非對口生源的招生情況,主要講解華中地區的重點發生昆蟲,對于對口生源因其高級中學階段有專業基礎而對河南地區的某些害蟲發生情況進行詳略調整,同時結合標本館館藏的農業害蟲和生活史標本材料,對多年發生嚴重的害蟲和近年發生為害的次要害蟲變主要害蟲的典型種類做重點講解,使學生系統地掌握這些害蟲各個時期的形態鑒別特征、重要生物學特性、種群發生動態和行之有效的防治技術,讓學生學有所用。根據培養要求,強調以企業的人才需求為導向,使學生能夠把握近年來農業蟲害防治的新趨勢,了解新出現的蟲害新種類及其防治方法。
2.2應用多媒體、數字成像系統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多媒體教學以其形象直觀、畫面生動、信息傳遞量大、來源途徑廣泛、便于獲得與傳播等優點,經過近些年的逐步演替,已基本替代傳統板書掛圖式教學方法而成為當今高校教學活動的主流方式。農業害蟲不但種類繁多、相當一部分種類蟲體小,通過各種音像處理軟件(photoshop、flash等軟件)的處理,將原本個體微小的昆蟲形態特征、行為學及重要生物學特性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播放蟲害防治的影片、自制錄像等,較大程度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調動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為他們的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互聯網+創新時代的來臨,為學生和教師都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文獻資料,拓展了教學活動的深度,使學生以低成本和便捷方式獲得了更為廣泛的專業理論知識。
2.3多樣化的教學實踐地點
《農業昆蟲學》課程教學實踐地點,除了傳統的實驗室,還有試驗田、農場、風景區或自然保護區、公園、小區,在感受不同病蟲害的過程中,學生會自覺地記錄有相關的農業昆蟲、病蟲害,積極主動查找資料,這種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為目的的教學方式在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良好習慣。
2.4完善課程考核辦法
根據《農業昆蟲學》課程教學內容偏多而邏輯性弱、重點分散、難點較多及實踐性強的特點,我們選擇筆試、隨堂測試、專題論文、有害生物標本采集、標本鑒定、實驗報告、課堂考勤、課堂提問、分組辯論及實習報告等多樣化的考核方式,以期完善課程的考核評價體系,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最終實現合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學業進步的目的。我們通過改進教學大綱,重視教學實習環節,細化了糧食作物生產中的蟲害種類調查和防治方面的教學實習,同時兼顧蔬菜和果樹方面的內容,加大了相關考核指標的比重,將其成績單獨核算。此外,為了更多地了解蟲害的綜合防治理念,實習中我們還增加物理防治和藥劑防治的藥效試驗。通過開展小課題、小實驗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和實習活動,促進學生在理解課堂教授的理論知識的同時學會觀察現象,發現并提出問題,設計解決方案,驗證假設,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對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農業蟲害調查和防治等實習活動,教師的教授實踐知識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也得以不斷的鞏固和提升,形成了教學相長的良性互動。通過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結合采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豐富實踐方式和選擇多樣化的實習地點、完善考核方法等多種渠道和手段的嘗試,《農業昆蟲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和質量有了新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宋月芹,董鈞鋒.高校普通昆蟲學昆蟲分類教學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1(6):14-15.
[2]仵均祥.農業昆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3]劉興平,李東.開放式教學模式在農林高校“昆蟲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2011(2):60-62.
[4]姚永生,馮宏祖,王蘭,等.《農業昆蟲學》和《農業植物病理學》聯合教學實習模式的探索[J].塔里木大學學報,2009(2):93-97.
[5]陸秀君,何運轉,董建臻,等.普通昆蟲學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03(3):71-73.
[6]樊東,韓嵐嵐,周長梅.植物保護專業昆蟲學教學實習規范化考核體系研究[J].黑龍江教育,2006(2):70-71.
作者:李衛海 王國昌 單位:河南科技學院資環學院
推薦閱讀:《資源環境與工程》為地學綜合類科技雙月刊。 由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主管,湖北省地質學會、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南局四家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