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11月12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這篇環保工程師論文發表了環境監測社會化調查及思考,論文就我國環境監測社會化的現狀進行分析,探究推進環境監測社會化的策略。首先分析了環境檢測的社會化現狀,給出了環境檢測社會化發展的策略。
摘要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對環境監測信息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也給環境監測部門的工作增加了難度。但需要注意的是,當前環境監測工作仍存在部分問題,其主要的原因有人員素質不高、制度不完善等,為更好地完成環境監測工作,減輕環境監測部門的工作負擔,我國把環境監測開始推向社會化,引導更多的社會力量環境監測的工作中。
關鍵詞:環保工程師論文,環境監測,社會化,現狀
我國對環境監測工作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設立專門的部門進行環境監測工作,環境問題不僅會對人們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還關系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環境監測工作的需求不斷加大,我國環境監測工作只得向社會化發展,社會化發展的目的在于引入更多的社會力量進行環境監測[1],更好地完成環境監測工作,給人們更好的環境監測服務。
1環境監測的社會化現狀分析
1.1社會監測機構監測水平不一
我國的社會監測機構其監測能力參差不齊,業務領域不一,目前我國的社會監測機構主要有兩大類:1)專項環境監測機構。指監測機構只能針對某個項目或者幾個項目進行監測工作,業務范圍不廣;2)綜合環境監測機構[2]。監測能力相對較強,能夠較多環境領域開展監測工作,業務涵蓋范圍廣,能夠承擔水監測、大氣監測、環評現狀監測、室內空氣質量監測、排污單位自測自報等多種業務。監測機構的能力參差不齊,對監測市場的穩定發展不利,其監測服務質量、業務范圍都不統一,在很多程度上約束了環境監測社會化的發展。
1.2社會監測機構分布不均
現今,我國的社會監測機構分布嚴重不均,區域差異明顯。環境監測社會化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發展較早,環境監測市場成熟度高,因為其市場需求量大,穩步發展中且已經形成規模的社會監測機構很多,在一定程度上也推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我國的中西部地區環境監測社會化起步晚、發展慢,社會監測機構很少,形成規模的更是寥寥無幾。
1.3對社會監測機構的監管不完善
環境監測社會化在我國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政府對機構的指導和規范,都存在一定缺陷,對監測的質量控制、服務管理都沒有相關的法規制度進行約束,沒有明確的市場準入機制[3],對維護監測市場的穩定發展很不利。監測流程不規范化,設備儀器不達標,監測工作人員綜合素質不強,導致監測數據質量不高、準確度不夠等問題,因此加強環境監測社會化的監管十分有必要。
2環境監測社會化的發展策略
2.1因地制宜,采用合適的策略推進環境監測社會化的發展
就我國環境監測社會化發展的現狀來看,各方面制度都不夠完善,處于探索階段,相關職能部門應積極做好配合、指導工作,推進環境監測社會化的健康發展。政府在環境監測社會化發展中應當發揮主導作用,把控環境監測社會化的發展節奏,研究環境監測社會化的原則,為其提供科學依據,促進環境監測社會化持續穩定的發展。在環境監測社會化的不斷發展中,也應總結經驗,完善不足之處,根據地域的不同,制定合適的發展策略。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應將因地制宜的原則貫徹在每一工作環節中,立足于區域實際情況,推出最合適的策略,提升環境監測的有效性。
2.2發展環境監測的區域性
政府部門應準確把握環境監測社會化的發展方向,維持社會監測環境的穩定發展,創造有序的環境監測社會化市場,吸納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環境監測[4]。環境監測的社會化應該是有序的發展,逐漸深入,由難度較低、技術要求不高的地區先開放社會監測,在進一步擴大監測市場。在環境監測社會化的發展過程中,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研究發展策略,總結發展經驗,客觀分析環境監測社會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作出調整,不斷創新環境監測社會化的制度和技術,推動環境監測社會化的快速、穩定、良好發展。有機統一經濟發展和環境監測工作,將環境監測應用在經濟領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3規范監測機構,加強監管
隨著環境監測社會化的深入,國家對環境監測的領域放開了許多,作為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逐漸成為社會委托監測的首選機構。因此,需要對社會監測機構的準入機制進行完善,對監測機構的人員綜合素質、儀器配備、資質認定等方面設定標準,提高準入機制,改善社會監測環境,保障監測數據的準確有效。確定嚴格的監管制度,規范社會監測機構的服務和行為,對監測質量進行評價,為維護環境監測社會化市場的穩定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對社會監測機構的服務進行實時測評,保障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嚴格要求社會監測機構的質量。對違規進行監測、捏造監測數據等情況,應進行嚴格處理,維護監測市場的良性發展,保證監測質量。社會監測機構應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要求、標準,進行環境監測,出具科學、公正的監測報告[5],保障監測數據的精準性。
2.4以政府為環境監測社會化發展的主導
明確政府在環境監測社會化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環境檢測,推進其發展。政府應該建立環境監測網絡平臺,對環境監測數據進行共享,交流經驗,做好監測設備、儀器的配置工作,完善環境監測的網絡管理,建立監管體系,保障環境檢測市場的穩定發展。環保部門應強化環境監測市場的綜合調控,掌握發展方向,對環境監測市場進行行政管理。
3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環境監測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國的環境監測也開始向社會化發展,吸收社會力量,使得環境監測這一工作更好的完成,提供更好的環境監測服務。在環境監測社會化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社會監測機構監測水平不一、社會監測機構分布不均、對社會監測機構的監管不完善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監測市場的穩定發展,對維護監測市場的次序也有一定的影響。針對我國環境監測的社會化所存在的問題,也應進行相應的改進,采用合適的策略推進環境監測社會化的發展,發展環境檢測的區域性,規范檢測機構,加強監管,以政府為環境監測社會化發展的主導,維護我國環境監測社會化的快速、良好發展,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發展經驗,推動環境監測社會化穩步前進。
參考文獻
[1]魏曉雯.社會組織應成為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訪中華環保聯合會副秘書長呂克勤[J].中國審判,2014(8):66-67.
[2]霍贊東.城鎮化進程中社區失地農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研究——以長沙市為例[J].體育科技,2015(6):94-96.
[3]鄭昱.物聯網引領農資行業轉型升級——訪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業生產資料局、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局長、副會長李殿平[J].中國自動識別技術,2015(2):29-34.
[4]胡蘭,王芳.瞄準高精尖鍛造新引擎——中關村積極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新思路實錄[J].中國高新區,2014(8):84-89.
[5]王蓓,于國偉.“智慧”之花在天山綻放——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智慧園區試點建設框架初顯[J].中國高新區,2014(6):116-119.
作者:馮宗友 單位:山東省臨沂市環境監測站
推薦期刊:《信陽農業高等?茖W校學報》創刊于1990年,1998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為公開發行刊物,現為季刊,每期160頁碼,屬文理綜合性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