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10月19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如今大學生都面臨了就業難的困境,想要走出這一困境,就必須趕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步伐,為此下面文章就從社會行動理論、理性選擇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從個人背景、個人特質、環境等因素出發,研究不同因素對于創業意向影響程度,探索增強學習意識、整合社會資源、深化創業教育、健全保障機制等路徑選擇,提升大學生創業意向,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偉大戰略提供助力。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意向,提升策略
201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699萬,網絡上戲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當時引起了全社會的熱議。從2014年起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2017年達到795萬,創下新高。高校大學生人數多、就業難,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與此同時,李克強總理發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促進大學生創業。在此背景下,大學生創業作為緩解就業壓力的途徑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和支持,但是,目前大多數學生仍然沒有把創業作為畢業后的理想選擇,甚至有些創業者也認為創業是就業無門的無奈之舉。為什么大學生不愿意把創業作為理想的職業追求?這是值得人們關注的問題。
一、創業意向的概念厘定
國外學者Bird將創業意向定義為:“將創業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為引向某個特定目標的一種心理狀態,并且認為由靈感激發的創業的想法必須通過創業意向才能實現。”[1]Michael的定義是“創業者旨在創建新企業或者為現有組織增加價值的一種心理狀態,或者是對自己創建新事業可能性的判斷。”[2]Krueger的定義是“潛在創業者對從事創業活動與否的一種主觀態度,是人們具有類似于創業者特質的程度以及人們對創業的態度、能力的一般描述。”[3]
國內學者吳啟運等指出:“創業傾向是指在創業實踐活動中對人起動力作用的個性心理傾向,代表創業潛在主體選擇創業的可能性,是創業的內生原動力”[4]。關于創業意向的定義,學者們見解不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根據自身研究和實際調研,發現創業意向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創業意向是一種心理狀態,對于創業未來的一種預期判斷;2.創業意向是一種動力,這種動力是潛在創業者不斷走向實踐的內在推動力;3.創業意向是創業實踐的前期準備,要真正走向創業實踐還需要一定的契機。
二、創業意向的理論基礎
國內外關于創業意向的理論涉及較多,其中社會行動理論、理性選擇理論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創業意向的發展脈絡和由來。
1.社會行動理論
國外學者帕森斯認為:個體的行為動機是為了達到自己預定的目標或結果,個體的行為動機或目標要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行動者對目標的追求過程就是一種社會行為,目標是一切社會行動的源泉[5]。社會行動理論強調任何個體的行動目標和行為都在社會環境這個特定的背景下產生,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被社會環境中的標準化和文化所控制,行動者必須遵守社會環境制定的游戲規則,并且要把這些規則內化為自身的行動標準,這樣才能獲得一定的成功。社會環境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創業意向的選擇,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營造,帶動大批青年學子投身創業。
2.理性選擇理論
經濟學預設所有人為“經濟人”,意味著他們都會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大學生都是“經濟人”,他們會以個人的偏好為基準,根據外在的變化作出自身不同的決策,以期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個體在實現追求的過程中,遇到面臨多種事項抉擇的時候,最終會選取最優的行動策略,以實現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益的目標。大學生是潛在的創業者,當他們面臨升學、出國、就業以及創業的問題時,他們會綜合考慮自身的個人背景、個人特質以及整體環境對于自身選擇的支持程度,經過多重抉擇后,如果創業能夠帶來最大收益,許多大學生會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創業的洪流中。
3.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提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許多人在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后,會繼續追尋更高層次的需求。在當今創業者群體中,有許多這樣的人,他們追求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他們創業的目的是實現自身的價值,并且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幫助社會或者他人,努力達到更高的追求,得到全社會的敬仰和尊重。
三、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因素相對較多,結合社會行動理論、理性選擇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大學生創業者在通過創業追求最大利益的過程中,個人背景、個人特質、環境等因素對于創業意向影響較大。
1.個人背景
個人背景包括年齡、性別、教育水平、父母角色、家庭的人脈資源以及個人的經歷。在小規模訪談和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這樣的現象:男大學生的創業意向普遍高于女大學生,這一研究結果與國內外的許多研究結論一致[6]。
父母是企業家、公司高管等家庭背景的孩子表現出更多的創業意向。父母擁有的人脈資源可以成為孩子創業的巨大優勢,讓孩子在創業的道路上取得先機。每個人從出生開始首先接觸到的是家庭以及周圍的社會環境,每個家庭的構成、社會關系、經濟情況不同,影響了孩子的創業認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接觸的社會群體,感知的工作環境,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對外在環境的評價。
個體成為大學生后,專業的區別、學歷的差別,也都是影響大學生創業意向的重要因素。我們研究還發現:在大學期間能夠積極參與關于創業活動的學生比沒有參加的學生更具備創業意向,擁有更多創業知識和創業能力。
2.個人特質
人格特質是個人心理思維及行為模式的綜合體,亦是個體對壓力源的感受或壓力源對個人的主觀意識,對個人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極大的影響[7]。成就需求、創新性、冒險性、獨立性、內控性等是人格特質中的重要特征。
國內外知名學者比較關注人格特質對創業意向的影響,他們傾向于認為:冒險性、獨立性和內控性與創業意向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此類特質的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改變社會環境意愿、善于捕捉機會、能夠積極主動投入到創業洪流中;成就需求、創新性與創業意向之間存在積極聯系,這類特質的學生在有外在動力或者外在刺激的條件下,能夠積極參與創業活動,并且在創業的征途上貢獻自己的正能量。在小規模訪談中,我們發現具備這些特質的學生能夠積極回應關于創業的話題,表現出熱情和極大的興趣,相反,不具備這些特質的學生,他們更傾向于找份穩定的工作,實現他們自身的需求。
3.環境因素
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中提到,在一個人的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經驗并不是通過個體的親身經歷得來的,而是通過觀察或模仿別人的行為而獲得的[8]。這充分體現了環境因素對創業者創業意向的作用。環境因素既能夠促進也能夠阻礙創業活動。國家對于創業工作的定位,國家為創業提供什么樣的保障是許多潛在創業者考慮的重要指標。
宏觀環境、社會環境、社會資源、社會資本、社會網絡、大學環境、地區支持、大眾傳媒、創業培訓、創業氛圍等環境因素都能夠影響創業意向的選擇。一個國家把創業提高到國家戰略的角度,為創業者制定優惠的政策,提供必要的資金和場地,加強對創業者的指導,并且在全社會宣傳創業榜樣者,這樣會極大地激發廣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提高他們的創業意向,最終成功地開展創業實踐,實現個人和社會的雙重價值。
四、大學生創業意向的提升策略
1.增強學習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個體背景和個體特質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實際情況,也給創業意向的產生帶來一定的影響,并且個體背景和個體特質相對來說,要改變比較困難。但是,我們需要認識到,可以通過加強自身的學習,為創業增加成功的把握與砝碼。創業者可以通過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學歷水平,掌握創業需要的技術知識;輔修或者自學創業方面的專業知識,譬如經濟與管理、財務和法律等;可以向身邊的創業成功典型學習,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探索自身的創業途徑;也可以在自身創業過程中學習,邊實踐邊探索,提升自身的能力。
總之,創業者的能力與水平對于創業結果來說起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創業者能力除去天賦外,更多的是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夠獲得的。另外,當我們從創業意向走向創業實踐的時候,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能把創業僅僅當做獲得金錢的途徑,需要在創業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和理想。
2.整合社會資源,提升創業的成功率
創業既是獲取社會資源的過程,也是整合社會資源的過程。個體創業資源豐富,一般包括人脈資源、資本資源、社會網絡資源、人力資源等。從“經濟人”的角度出發,應該充分利用和整合這些資源,為創業營造一個良好的條件。在調查中發現,創業者的家庭條件、父輩與親戚的資源都可以給創業者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有些創業者還善于結識和發展新的人脈資源,充分調動一切條件為自己所用,收集政府、高校給大學生創業提供的優惠政策和就業輔導,提升自身和團隊的整體素質。總之,整合資源是一門藝術,這恰恰是大學生創業所缺乏的,大學生創業必須認識到只有高度整合資源才能有好的創業結果。
3.深化創業教育,強化大學生創業意向
高校不僅培養創新型人才,也要承擔起培養創業型人才的責任。高校需要培養學生創業興趣,通過創業教育,給學生播下創業的種子;還需要強化學生創業意向,讓創業的種子“生根發芽”。現階段大學主要采取灌輸式的創業教育,向學生描述創業的美好藍圖,缺乏戰略性的創業工作布局,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和遠大志向,讓學生把創業興趣、創意意向、創業實踐轉化為創業理想,強化其為實現創業理想而克服各種現實困難的信念。
高校可以對具備創業特質的學生進行專門培養,建立個性化的創業指導體系,通過創造各種機會把理想合理引導,增強學生對于創業的信心,促進潛在創業者,落實到行動中。積極搭建平臺,增強創業實踐技能。高校要注重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提供校內外的實習平臺,幫助學生培養適合創業的人格,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改變外部環境,促進學生創業能力及創業知識的不斷增長。動員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等重大賽事,讓學生在創業實踐中培養和鍛煉才能,為今后的創業提供實踐基礎。
4.健全保障機制,護航大學生創業工作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黨和國家充分重視創業工作,為創業者提供了保障機制,吸引更多的潛在創業者投入到創業的洪流中。
(1)制定完備的政策法規。
政策法規是學生創業的基本保證,要通過完備、高效的政策法規為大學生提供完善的扶持,提供一定的平臺,如為大學生提供場地;加大資金投入、管理社會資本,為大學生創辦的企業提供資金保障。
(2)做好宣傳工作,引導崇尚創業的氛圍。
政府需要做好創業宣傳工作,動員和協調各部門做好服務工作,第一時間把創業的優惠政策傳達給學生;邀請知名專家學者解讀創業政策;邀請創業成功人士分享創業經驗,讓各種制度護航大學生創業,形成崇尚創業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如南京市提出了“三創三先”的口號,即“創新、創業、創優”,在全市范圍內營造了良好的創業氛圍。
(3)搭建培訓平臺,提升創業技能。
政府需要加大對創業資金的投入,搭建創業培訓平臺,引入第三方培訓機構,提升大學生創業知識和技能。當下,許多政府在做的GYB、SYB創業培訓就是一種范例。南京市政府每年通過第三方的培訓機構為5000名大學生提供免費的創業知識培訓,為創業工作提供了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簡丹丹,段錦云,朱月龍.創業意向的構思測量、影響因素及理論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10(1):162.
[2]馬占杰.國外創業意向研究前沿探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0(4):10.
[3]范巍,王重鳴.創業意向維度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J].人類工效學,2006(1):14.
[4]吳啟運,張紅.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傾向影響的實證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1):129.
[5]蔣振文.大學生創業行為影響因素相關分析[D].長沙:中南大學,2012:9.
[6]馬占杰.國外創業意向研究前沿探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0(4):14.
[7]毛雨.大學創業教育對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8:48.
[8]蒲春陽.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23.
經濟類期刊推薦:經濟與管理評論(雙月刊)1984年創刊,是由山東經濟學院主辦的專業性學術經濟期刊。主要刊載理論經濟學、部門經濟學、應用經濟學、世界經濟、區域經濟、管理科學以及企業管理經驗等方面的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