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1月20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作為一名影響海峽兩岸的知名教育家,王廣亞先生在古稀之年從祖國的寶島臺灣返回故土,秉承“為家鄉做點實事”的愿望和“處處為學生,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信念,盡自己畢生之力,為河南教育事業的發展投資興業,投資創辦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反哺故土。 這正是踏實能干、吃苦耐勞、低調內斂、誠實厚道的豫商精神的真實寫照。 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指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建設的不竭源泉。
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在中華文明五千年傳承中,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王廣亞先生懷著教育復興的光榮與夢想,為兩岸文化交流的真誠付出令人敬仰,增強了民族統一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譜寫了新時代教育華章。
一、王廣亞先生的家國情懷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靈魂,是指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存在過的、在今天仍有強大生命力的優秀道德規范、行為等的總和。 王廣亞先生先后提出了“勤儉樸實、自力更生”的升達校訓,“愛國愛校、寧靜好學、禮讓整潔”的升達精神,已成為升達人汲取奮斗力量的精神源泉及實踐源泉。 圍繞辦學治校,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師生人文素養,王廣亞先生將家國情懷滲透到辦學的每一個環節、每一處細節中。 他的一生都在不斷追求,以辦好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相融合的特色大學為己任,用愛書寫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
(一)愛國愛家是本分
在中國人的傳統道德價值觀里,國與家緊密相連,“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我的心中,最愛的是故園、最美的是家鄉、最濃的是鄉情、最熟的是鄉音”。 王廣亞先生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他先后為家鄉捐資修建了道路、學校、文化廣場等,把升達藝術館無償捐贈給鄭州市人民政府。 在創辦教育機構過程中,從傳統文化和家風傳承中總結提煉出校風、學風內涵,逐步形成了“愛國愛校、寧靜好學、禮讓整潔”的升達精神和以此為基礎的人格特質,不斷增強師生愛黨愛國、愛校愛家意識。
(二)立德樹人是教師的天職
士有百行,以德為先。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發揮教師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師更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堅定的政治方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好學力行才能行穩致遠。 王廣亞先生說:“教育的正常做法應該是‘溫故知新’以從事‘教’,順理釋說以執行‘訓’,引之以法度來指示學生上道。 ‘導’應該是教導學生明白是非,指導學生正確方法,引導學生奮發向上,督導學生守法崇紀。 ”此乃治學之風,亦是做人之風。
(三)勤儉節約辦教育
“勤儉樸實,自力更生”,源于王廣亞先生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成為他治校的方略和一生立身行事的準則。 “勤儉樸實,自力更生”是校訓,更是做人之本。 王廣亞先生不僅自己時時處處厲行勤儉節約,還教育子女和師生勤儉持家、廉潔治校。 一方面傳承了王家“治家惟勤,用度惟儉”的家風,另一方面傳承了革命年代的紅色基因,激勵師生自立自強、拼搏有為。 中華傳統美德中勤儉持家的優良品質,正是王廣亞先生傾其畢生、奉獻教育事業的印證和實踐。
(四)禮敬傳統文化
王廣亞先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時代精神,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有力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 從辦學理念到教育實踐,從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再到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無不體現出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升華。
例如,“成功感謝他人,失敗反省自己”“不為失敗找理由,要為成功想辦法”“少年重學習,青年重修養,壯年講功力,老年講境界”“會幾個有見識的人談文論道,做幾件可流傳的事震古爍今”等,這些箴言以楹聯文化的形式鐫刻在校園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建筑上,彰顯了一位教育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成為激勵師生共同成長的一面旗幟。
二、弘揚家國情懷,傳承中華美德
(一)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培育愛國主義情懷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把愛國主義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主動把學校的辦學理念同祖國前途,把師生理想、信念同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培養有家國情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愛國愛校”是一種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校園,把升國旗、唱國歌作為學校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特色教育,一方面能夠激發師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報效祖國的決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于心、顯于行,更好地把個人發展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另一方面能夠激發師生熱愛校園、熱愛家庭、熱愛社會,提振師生自強不息的信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把愛國精神轉化成務實行動、奮斗動力,提高德育實效性。
(二)提升立德樹人教育新境界,回歸教育初心
高校是弘揚和培育家國情懷的主陣地,教師必須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在傳道授業解惑中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同志強調,“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以飽滿的熱情教書育人,立德于心,傳道于行,爭做“四有”好老師,以黨建工作引領學校高品質發展,將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融入課堂教學中。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在《 誡子書 》中告誡學生,寧靜可以涵養心性、助育美德,好學力行造就良材。
師者要想更好地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更需要營造良好的師德師風氛圍,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扎實推進校園教風、班風、學風“三風”建設; 打通思政課程、專業課程、文化基礎課程和實踐課程“四位一體”育人新格局,實現“三全育人”協同育人機制,將治學的優良傳統代代傳遞,推進學校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三)培育師生厚德明禮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
禮讓整潔是指整潔有序,方能有禮。 中國歷代政治思想家都將“禮”視為治國安邦的根本。 《 周易 》提出“剛柔交錯,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禮記 》認為“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師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 教師是辦好人民教育的關鍵,教師的政治信仰是否堅定直接關系到教育的成敗。
為使校園始終保持整潔有序、和諧安寧的校園育人環境,應以黨建工作為引領,全面推進文明校園創建。 堅持把文明校園建設與國家文明城市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將黨建和日常工作、師德師風建設以及文明創建緊密結合。 以文明禮儀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培育師生明德、敬賢、守禮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實施生態文明教育,努力打造綠色、生態、和諧的育人環境。
(四)弘揚勤儉節約傳統,建設節約型校園
勤儉節約是持家治業、立家興國的傳家寶,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在這次抗擊疫情的戰斗中,彰顯出勤儉節約的美德。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讓勤儉節約成為師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堅持勤儉節約辦教育,致力于學校的內涵式發展、品牌化建設,促成勤儉節約新風尚。 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建設節約型校園,打造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營造師生共同關心校園文化的氛圍。
(五)踐行勞動教育,強化實踐養成
清早起掃庭院,惜晨光勤讀書。 熱愛勞動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新中國成立71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攻堅克難,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靠的就是自力更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精神。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提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 新時期,面對教育發展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要堅持把勞動教育納入新時代高校育人體系,注重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繼續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精神,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有效開展勞動教育和養成教育。
教育論文范例:新時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及方法思考
三、結語
教育是興國之本,王廣亞先生秉承愛國傳統美德,熱愛家鄉,情系教育,支持家鄉教育事業,通過教育項目的建設與實踐架起了海峽兩岸溝通橋梁,鑄就了他超越地域的思想情懷,有力地串起海峽兩岸情結,將修身和齊家落到實處。 王廣亞先生的家國情懷既是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幟,也是豫商文化的一面旗幟。
當前,在培養國家創新型人才的當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堅持把立德樹人貫穿于培育家國情懷的實踐中勢在必行。 以黨建為引領,以好作風、好家風、好教風、好校風、好學風推動好民風、好社風、好鄉風、好國風建設,只有將家國情懷融入日常工作、學習與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推動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教育的未來才更有希望。
參考文獻:
[1]王廣亞.王廣亞文集(全四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
[2]萬麗華,藍旭.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7(2):30-31.
[4]周振甫.周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1.
作者:汪俊枝 李長栓 馬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