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0月16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冊第二單元學習唐代詩歌。教材選擇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隱的詩歌,這些詩人分屬于盛唐、中唐和晚唐時期,詩歌體裁既有樂府,也有律詩,這些詩歌所描寫的內容,既有祖國險峻山川,也有不同時期的風土人情,并在此基礎之上生發了或喜或悲的情感。在抒情的過程中,有直抒胸臆,有即景抒情,有緣事抒情,有借古諷今。本單元中,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并存?傊,這個單元的詩歌體裁各異,題材寬泛,我們可以看到盛—中—晚唐時期不同的風物、人文以及由此產生的文人心理和文化風格。
《杜甫詩三首》選擇了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時期(大歷年間)的三首詩歌:《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和《登高》。杜甫寓居夔州時期,是他的一個創作高峰期,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的熱烈、忠懇精神與每況愈下的窮老漂泊的處境相摩蕩,便激射出強烈的火花。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對朝廷、政局以及國家大事的關心和憂慮,對自己窮老飄零,懷才不遇,羈旅懷鄉的悲憤,三者交織融匯。這一時期的作品,情感上都是豐富而厚重的,集中體現了杜甫后期的情感。
本課所選三篇作品均寫于秋天,《秋興八首》(其一)和《登高》都是使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以秋景來寫悲秋之情,羈旅、暮年、多病是抒情的主旋律!对亼压袍E》屬于懷古詩,杜甫在對昭君寄予深厚同情的同時,借王昭君的身世和經歷來寄寓自己懷才不遇的惆悵。《詠懷古跡》(其三)雖然選擇的抒情方式和另外兩首不同,但是三首詩在意象的選擇上均使用了巨大、密集、動態的意象來表達情感,就是杜甫本人所提倡和追求的“混茫”境界。
杜甫在寫作《詠懷古跡》(其三)的時候,先通過意象群來點出了所描寫的湖北秭歸昭君村,引出本詩描寫的主人公王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是杜甫在講述昭君的故事,但是卻沒有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將“去”和“留”調整到同一聯中,使“去”和“留”形成鮮明的對比;用“紫臺”的繁華和“朔漠”的荒涼形成對比;用“青冢向黃昏”的悲涼,寫出了昭君出塞的凄慘遭遇;“畫”,交代了造成昭君悲慘命運的原因是元帝按圖召幸,使昭君最終只能魂魄歸來;“歸”寫明了昭君思歸故土;“空”即徒勞,表明了杜甫對昭君遭遇的同情;“千載琵琶作胡語”,點明了昭君的怨恨之情。昭君怨恨什么?結合全詩分析,昭君有兩怨:遠嫁異域遠葬塞外。而造成這兩怨的原因是元帝不賢成帝不明。杜甫既表達了對昭君的同情,也點名了昭君怨恨之情。
本詩是懷古詩,作者除了寫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外,還應借歷史人物來表達自身的情感,杜甫在本詩中要借王昭君的身世經歷表達什么情感,就需要知人論世,走進杜甫。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的士族家庭,屬于統治階級,這個家族奉行儒家思想,世代為官,杜甫從小就有濟世之志,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他把這種志向明確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的目標是輔佐君王成為比肩堯舜的明君,使百姓過上男耕女織、秩序良好、民風淳樸的生活。
但是他出仕之路并不順遂:晚年的玄宗被李林甫蒙蔽,以為天下已無賢才,杜甫應試落第,滯留長安十年。安史之亂爆發前,杜甫才做了一個正八品下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后,杜甫流亡,后追隨肅宗,做了從八品上的左拾遺。在這個諫官的位置上,他不顧生死,上書言事,漸漸受了肅宗的厭棄。在黨爭中,受敵黨的排擠,后自請棄官,流寓西南。
杜甫一生,為官時間僅兩年半,注定無法施展抱負,“懷才不遇”是他的鮮明印記。懷才不遇的杜甫和思鄉未歸、心有怨恨的王昭君在情感上是如何契合起來的?女子貌美入宮不遇,自請和親,思鄉難歸的經歷和男子才高,入宮不遇,自請棄官,羈旅漂泊的根源都是君主不賢明,在這種經歷中,兩人都經歷了從希望到失望、掙扎再到絕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怨恨之情,所以杜甫以昭君之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
在整首詩中,杜甫既有對昭君的遭遇的同情,也借昭君的身世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嘆。但杜甫的懷才不遇不是一個單一的宦場失意的靜止事件,它是一個歷史洪流中的個人事件,和時代息息相關。查看杜甫的生活軌跡,從長安十年到流亡時期,再到流寓四川和夔州的時期,國家一直處于戰亂之中。安史之亂回紇縱兵搶掠,吐蕃攻陷長安和川西,百姓流離失所還要繼續繳納賦稅,服徭役。杜甫在這20幾年漂泊中身體每況愈下,在瘧病、肺病、風痹、糖尿病的侵蝕之下,他耳朵幾乎失聰,牙齒掉了一半。
語文教學論文范例:群文閱讀運用于高中語文教學談
在流亡的過程中,他廣泛地接觸了下層百姓,親身真切地了解他們的生活疾苦,走出統治階層地局限,深刻地同情他們的遭遇。杜甫在夔州時,居半山腰“客堂”看連綿起伏的群山和奔騰不息的長江,對比自身的渺小、體弱、衰老,悲從中來;看壯美河山,想國家戰亂,生靈涂炭,恨自己沒有得遇賢君,讓自己一展才華,救國家于危難,人民于水火。
衰老多病的杜甫有才懷才不遇的悲嘆,但他又不僅僅悲嘆自身的才華和抱負沒有實現,他把自身的才華和抱負托付于國家和人民身上,表現出的是他的憂國憂民地情懷,救民于水火地抱負和以天下為己任地擔當。他的懷才不遇,是層次豐富,情感深厚的。如果我們只從懷古詩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情感,會有失于一個真實而全面的杜甫,他的情義,他的精神成就于萬方多難之中,給了現代文人以寶貴的文化財富。
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回避的人物,聞一多說“杜甫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大詩人,是4000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從《杜甫詩三首》中,我們可以窺見杜甫這位光照千古的偉大詩人精神中最絢麗的光輝。
作者:王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