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3月3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目的評價“DOM”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中醫學專業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采用抽簽法從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2018級中醫系隨機抽取2個班作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DOM”課堂教學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教學結束后比較兩組學生的口語成績、筆試成績及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評分。結果實驗組口語及筆試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得分總分及學習意識、學習行為、學習策略、學習評價、人際關系五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DOM”課堂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學效果良好。“DOM”課堂有可能適合其他專業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值得進一步嘗試和推廣。
【關鍵詞】:“DOM”課堂;中醫學專業;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公共英語教學;高職教育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和深入發展,中醫藥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國內市場不斷探索新的發展路徑[1]。2015年,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登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這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而此次獲獎,讓中醫藥再次登上國際舞臺,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然而,要實現中醫藥“走出去”,讓世界對中醫藥有一個客觀、充分和理性的認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醫人為之不懈奮斗。2014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決定》指出要不斷加強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水平,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達到產教深度融合;對教育改革下教師的評價考核做出改變,把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作為重要的依據[2]。
智慧教育作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產物,是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3]。智慧教育提出,教育以知識為載體,但一定要超越知識,走向智慧,全面走向智能[4]。為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中醫技能型人才,教學團隊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實施智慧、實效和可操作的革新,打造“DOM”英語課堂。“DOM”課堂中,教師播散思維的種子,澆灌智慧的花朵,在wise概念里加入D、O、M元素,將概念轉變為行動wi-sdom(wise+DOM=wisdom),其中元素D指的是dy-namic,即“動態的”,O指的是out,即“語言輸出”,M指的是multiple,即“多元的”。目前,該方法已經在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使用抽簽法從該校2018級中醫專業班級中隨機抽取2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組54人,對照組52人。在班級人數、男女生比例、學生年齡、入學成績以及觀察指標(如自覺預習人數、自覺查找資料人數、能掌握重點難點人數、能自己解決問題人數)等方面,兩班均具有可比性。研究時間為第一學年公共英語教學階段,即2018年9月25日到2019年6月25日。
1.2實施方案
1.2.1對照組
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鼓勵對語言形式進行直接的學習和記憶。學生在基本掌握語法規則后,仍然強調對課文逐字逐句的分析,大量考察對語法規則和特殊字詞及其用法的記憶。期望在熟悉語言形式后,能夠熟練地處理來自外界的語言內容。
1.2.2實驗組
采用“DOM”課堂教學模式●“D”課堂D代指dynamic,即“動態的”。①動態的教學分析。動態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積極性、活動參與度和知識掌握度。課前,學生登錄教學平臺,自學學習資料,完成對應的測試題;教師查看教學平臺上統計的數據,了解學生課前學習情況和知識點掌握情況。課中,利用3D動畫模擬課文情節,以動態的形式呈現課文內容。在難點、重點及課前訓練失誤較多的知識點上設置小組討論、頭腦風暴、搶答等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置辯論活動,觀察學生的語言表達形式,并分析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課后,推送與中醫專業相關的3D動畫或視頻材料,如:在生活開支單元,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話題拓展到醫藥開支,談論如何與患者就醫療費用進行有效溝通。②動態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應該是引導學生接觸課外學習資源的起點而非終點,應該鼓勵學生接觸更多的課外學習資源,提升更多、更豐富的技能[5]。為完成教材各單元的實踐項目,學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需要獲取必要的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要求學生能應用分析軟件具備一定的信息搜索與分析技能;其次,需要對數據進行整理,制作統計表和統計圖,要求學生熟練應用Office辦公軟件,涉及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最后,需要對圖片或視頻材料進行必要的處理,要求學生掌握Photo-shop軟件,具備圖畫合成、視頻合成等技能。這些技能是學生未來職業發展道路上的加速器,是成為可持續發展型的醫學人才必備的知識儲備。
●“O”課堂O代指out,表示“語言輸出”。語言學習可分為輸入模塊“聽和讀”和輸出模塊“說和寫”[6]。向世界介紹和宣揚中醫藥是中醫技能型人才的職責,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更應注重語言輸出技能的培養和提升。①“說”技能。借助信息手段和技術,最大化地為學生創建語言應用環境。利用小程序檢測語音的準確性和語言使用的恰當性;利用3D動畫實施情景模擬教學,讓學生在語境下應用語言知識和技能,滿足職業需求;開設校園和街頭采訪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說”的機會,提升語言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例如:在“MoneyBudget”單元教學中,教學團隊組織了“理性消費辯論賽”“校園采訪”“街頭采訪”等注重語言輸出的活動;創設情境,延伸“moneygo”話題,開展“醫療開支”的討論活動。
②“寫”技能。訓練可有效提高語言的組織能力,能更加準確、規范和有效地傳遞信息[7]。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障礙之一是不少國外民眾對中醫藥非常陌生,口頭交流很難讓外國人聽懂。在此情況下,書面語言的有效性要遠遠高于口頭語言。因而,在教學實踐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結合單元主題,要求學生匯總、整理和分析各項“說”任務中收集的資料,并撰寫單元小結作文。教師設置評分體系,強調的邏輯性和層次性,鼓勵學生查找并分析資料,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同時,推薦學生使用批改軟件,如1Checker(易改)進行詞匯和語法的檢測和修改。●“M”課堂M代指multiple,即“多元的”,意為動態教學,多元結構。①多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以單元主題為主軸,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敏覺力、流暢力、變通力和獨創力,讓學生在知識層面、技能層面和情感層面都有充分的體驗和提高,推動教學從“教得好”向“學得好”轉變[8]。
經過近幾年的改革,團隊主要采用工作過程導向教學法、主線式情景教學法、項目動態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②多樣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和手段的應用可以實現教學環境和工作場所的交錯融合。因而,學校積極構建“校、企、政、行”四位一體的產教融合平臺,通過與行業、企業和醫教協同,打通企業醫院的信息連接,做到“網絡通、數據通、應用通”,搭建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平臺。③多元化評價體系。從建構主義教學觀、語言認知的發展和教育的最終目的出發,借助信息技術和手段,形成一套較為系統的、開放式的、操作性強的多元評價體系,其中終結性考核成績占50%,形成性考核成績占40%,獎勵性考核成績占10%。
1.3效果評價
1.3.1成績考核
考核包括筆試和口語兩部分,其中筆試成績占40%,口語成績占40%。①筆試考題從該校新技能英語試題庫抽取。題型包括單選題(10項,20分),選詞填空(15項,30分),閱讀理解(2篇,20分),翻譯(5項,15分),作文(15分),總分100分。測試對象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共計106位學生。閱卷方式為電腦評分,非任課教師審核。②口語考題從教材單元話題抽取。題量為每人抽取一項。測試對象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共計106位學生。評分方式為電腦評分,非任課教師審核。
1.3.2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評價
對學習能力評價,研究采用由復旦大學護理學院翻譯的Williamson于2007年編制的自我導向學習評定量表(self-ratingsc-aleofself-directedinlearning,SRSSDL)[9]。該量表有五個維度,即學習意識、學習行為、學習策略、學習評價及人際關系技能,由60個項目構成,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值為0.71~0.79。評分方式采用Likert量表的五級記分制,即5分為“一直”,4分為“經常”,3分為“有時”,2分為“很少”,1分為“從不”。量表總分為5個維度的所有項目得分總和,范圍為60~300分,分值越高,表示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一學年的學習,實驗組口語及筆試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得分總分及學習意識、學習行為、學習策略、學習評價、人際關系五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在團隊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DOM”課堂教學改革取得較好的成果。“DOM”課堂營造了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氛圍,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升了學生的適應能力,培養了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為成為智慧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團隊一致認為,“DOM”課堂有可能適合其他專業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值得進一步嘗試和推廣。
3.1專心致志,提高自學能力
自我導向學習能力是通過識別學習資料、設置學習目標、選擇學習策略、評估學習效果,反映了學生主動學習、解決問題和吸收知識的能力[10]。該研究發現,實驗組在學習意識、學習策略、學習行為、學習評價、人際關系五個維度的總分和個體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DOM”課堂教學模式不僅強調語言環境對語言習得的重要性,更凸顯了語言環境中人的創造性,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DOM”課堂中學生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控制者”,是主導者,教師是合作者。“控制者”的身份定位促使學生保持很好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知覺。
其次,3D動畫搭建的模擬情景和教師創設的真實的語言環境是良好的外部條件,教學策略、教學手段和教學活動是必要的催化劑,兩者共同作用下,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驅動學生去動、去思、去解。這個驅動的過程是學習意識、學習策略和學習行為不斷累積的過程[11]。最后,“DOM”課堂鼓勵學生參與評價體系。學生完成實踐項目任務后,既有自我評價活動,也有他人評價活動。評價過程中,學生不僅修繕語言知識體系,也深入探究英語語言應用的正確性和有效性[12]。因而,評價過程是學生組織語言和表達思想的過程,也是學生提高環境感知和社交知覺的過程。
3.2學以致用,提高綜合能力
實驗組學生的口語成績和筆試成績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表明,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DOM”課堂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應用能力。“DOM”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動態分析,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對教學進行橫向拓展和縱向挖掘。巧妙取點,將單元主題話題拓展到醫學領域,如“結交朋友”拓展到“醫患關系”,“生活開支”拓展到“醫療開支”,“志愿者服務”拓展到“社區醫療服務”等。
“DOM”課堂將語言知識的學習融入到中醫學領域,鼓勵學生對單元主題話題進行多樣化探究,強化訓練學生在語境中語言的應用能力。在“互聯網+”時代,這種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構建智慧課堂,在基礎課為專業建設服務方面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為學生的專業發展奠定基礎[13];在“DOM”教學課堂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層層深入,教師不斷設置認知沖突,使學生始終處于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參與欲望。同時,教師的支持、點評和交流群答疑,學生間的合作、互助、資源的分享等行為促成了和諧、共促、自由、開放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學習環境,強化學生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意識和合作意識,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14]。
參考文獻
[1]李玫姬.“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學術論壇,2016,39(4):130-133,180
[2]鄭超男.高職院校互聯網+智慧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卷宗,2018(27):166
[3]錢曉如.我國智慧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前景展望[J].新智慧,2018(6):8-9
[4]黃榮懷,楊俊鋒,胡永斌.從數字學習環境到智慧學習環境—學習環境的變革與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18(1):75-84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開放教育研究》集中了國內外開放與遠程教育領域的一流專家,組成了一支高水平,強陣容的顧問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立足于遠程教育,以開放的理念包容學派,以創新的思想總結理論,以務實的態度關注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