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3月05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由于廣東海洋大學的不斷擴招,導致學校教學和生源質量在明顯下降,農學方向的畢業生就業問題也逐漸凸顯。廣東海洋大學要不斷的推進農學類專業的教學方法改革,就必須參考國內外農學教學模式的成功經驗,促進教學上的師生互動,采取教研結合,社會實踐,技能培訓等教學方式,全面促進農學類教學改革。
關鍵詞:農學類,教學改革,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廣東海洋大學
一、我校農學類專業教學模式的現狀
(1)學生專業知識面窄,綜合素質不高。學校專業課設置太細、太深,導致學生專業知識面窄,社會經驗和工作能力不足。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用人單位對農學專業本科需求人才類型不是“專門人才”而是“知識面寬,有一定專業知識,實踐能力較強的實際應用型人才”。基層用人單位更加注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對畢業生的要求不再是純專業型人才,而是既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技能,又要有一定的社會工作能力,特別是書面表達能力及語言交際能力。
(2)課程設置和評價體系無法滿足學科發展形勢。我國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時期,農業的迅猛發展對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校課程內容陳舊,許多教材還是以20世紀80年代內容為藍本,缺乏對農業新知識的系統引入,與現代農科可持續發展道路嚴重脫節。農學專業是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強是農學專業高素質人才的第一要素,現有的教學方法一般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教學,學生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不夠,不利于激勵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另外,現有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學生考試分數為主體評價指標,亦難客觀綜合評價學生能力的強弱。
(3)管理部門、教師和學生缺乏交流、互動。調查發現,學校教師即使對課程體系某些方面存在異議,也會將想法擱置,很少與教學管理部門交流。部分教師照本宣科,教學效果差,所有內容都用多媒體展示,課堂缺乏師生互動。這樣的教學,不但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其主動探究的意識,還可能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雙方的交流與互動是成功教學的必要條件。教師只有充分調動學生興趣或引發學生思考,同時學生也將所學所想反饋給教師,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達到培養學生思維和能力的效果。
二、我校農學類專業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1)構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各項綜合素質。農學類專業本身是實踐性、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是高等農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學校應大力實施綜合化教學,開設大量的綜合性、交叉性課程,要求理、工、文等各類學科在課程教學中各占一定比例。教學方式應靈活多樣,課程安排緊湊,教學強調少而精。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鼓勵他們在課前課后閱讀大量資料。主講教師還應不定時邀請專家作相關專題報告,在教學過程中引進科研活動,讓學生接觸科技前沿,形成探索未知的視野,針對性的地挖掘有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
(2)重視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我校農學類專業教育應重視實用的學問和知識,強調實踐和技能教育,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實用人才。實踐性應成為我校農學類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的重要特點。學校應有各種現代化的教學和生產基地,學生是實習農場的主體,農場的主要工作是由學生實習完成的。多舉辦實踐活動,實習的地點可以在農場、農業企業、農產品加工廠、研究所、農業管理部門甚至國外的有關單位。農學專業知識學習與農業應用相結合,才使得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增強。
三、結語
總之,在新的改革時期,我校農學類人才培養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我校的農學類專業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這個過程不是可以一蹴而就,需要管理者和師生不斷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 帆.地方農業院校農學類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D]. 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2.
[2]柳曉冰.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科技人才培養機制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推薦期刊:農學學報是什么期刊?
《農學學報》(月刊)是經新聞出版總署2010年12月3日批準,中國農學會主辦的高水平學術性期刊。該刊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劉旭擔任主編。被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萬方數據庫、維普全文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