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12月07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這篇教育論文投稿發表了開放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的思考,教育貫穿了人的一生,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教育可以為我們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推行終身學習的政策是終身學習理念的現實意義所在,有利于教育機制的改革和完善。
摘要:隨著知識經濟浪潮的到來,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內容,踐行終身學習正在逐漸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在終身學習視角下,開放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發展,將有利于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有利于教育機制的改革與完善,兩者的進一步融合也必將對雙方的健康快速發展產生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教育論文投稿,終身學習,開放教育,職業教育
一、終身學習理念的歷史發展與現實意義
生命個體在一生之中持續不斷地學習的過程是教育的應然狀態,在生命個體遇到問題時,教育能以一種最好的方式,為其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郎格朗關于終身學習以及終身教育的提案在會上得到眾多與會代表的認可和贊同。此后,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其他有關國際機構的大力提倡、推廣普及下,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于1994年在羅馬隆重舉行,“終身學習”的理念由此在世界范圍內逐成共識。終身學習究其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終身性。從學習過程的時空跨度來看,這是終身學習的最大特征。終身學習理念要求學習和受教育過程是貫穿于主體生命歷程的,可持續終身的學習過程,涵蓋教育體系的各個階段和各種形式,既包括正規的教育,也包括非正規的教育,是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它突破了正規學校的框架,使學習者個體從幼兒開始直到老年為止,實現了整個教育過程的全覆蓋。其二,全民性。終身教育的全民性指的是,接受終身教育的人涵蓋了作為社會個體的所有人,凡是具有學習需求和學習愿望極強的,都可以成為終身學習的主體,而與性別、老幼、種族、貧富等差別無關。其三,廣泛性。從學習的內容上看,終身學習與以往傳統封閉式的學校教育不同,其學習的內容是不為書本上的知識所囿的,既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也包括社會教育,是一切時間、一切地點、一切場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它更多包含的是個人生存發展所需要的技能,是來自人們日常生活和實際工作當中的,具有基礎性的知識。其四,靈活性與實用性。終身學習在學習形式上十分靈活,不受學習的時間、地點、內容、方式等的約束。學習主體可以依據現實場境中的現實需求,從所接受內容的實效性出發,根據自身特點和需要,有針對性地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在終身學習政策的推展范圍的縱向延伸過程中,高等教育占據著比較明顯的地位,將終身學習與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結合,開拓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渠道,與終身學習政策的推展實施過程中所倡導的投資渠道的多樣性與開放性和利益共享、責任分擔等具有內在一致性,這也是終身學習理念的現實意義所在。
二、開放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的價值訴求
開放教育與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兩條重要途徑,將開放教育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模式作比較研究,會發現二者存在諸多共同點:第一,都是強調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最終目標;第二,都是以就業作為學習的目的導向,強調應用能力的培養,注重崗位發展的持續性;第三,工學結合,都比較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在終身學習理念下,二者之間又存在著很強的互補性。網絡環境下的開放教育,是依托于衛星電視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等傳播媒介的數字化教育,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遠程開放教育的開放性、網絡性、學習個性化特征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在職業教育領域,由于長期的投入不足和需求的猛增,資源不足和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尤為突出。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都著重強調要加強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建設學習型社會已經成為國家發展和民主進步的戰略目標和任務。近些年來,在終身教育的實踐方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還存在諸多不足。比如在促進終身學習的投入和保障機制建立,在繼續教育的管理體制、發展機制完善以及成人院校教學改革推進等方面,還未能與社會發展和廣大社會成員自身發展的需求相適應。而開放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發展,將有利于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有利于教育機制的改革與完善。
三、廣播電視大學發展職業教育的現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可見,作為未來中國經濟改革持續發展的動力之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已經成為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對于職業教育而言,要面向大眾、面向社會,專注于培養學生的“職前”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就業創新能力,尤其要注重人才資源的培養。而廣播電視大學的開放教育,則主要側重于“職后”在職人員開展繼續教育,進一步提升與其職業能力相結合的知識儲備。據統計,目前電大開放教育現已開設高職類專科專業90多個,在校生人數達200多萬,每年畢業生人數超過30萬。在這些學生主體中,剛剛就業的年輕職業人,通過學習而帶來的轉崗就業能力和職業競爭力的提升,使他們成為了開放教育受益的主力軍。目前,我國廣播電視大學發展高職教育大致有以下四種辦學模式。一是“一校兩牌”模式。即充分調動廣播電視大學所在地的教育資源,將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創辦,建立在省級電大基礎之上,并獲得教育部備案,形成了電大教育與高職教育并舉的“兩塊牌子、一套機構”模式,實現了廣播電視大學從舉辦成人專科教育到舉辦高職教育的順利過渡。二是單獨考試招生模式。如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在獲得教育部批準的前提下,在普通高職招生中,采取“申報計劃,統一考試,自主錄取”的方式,嘗試單獨招考改革,開創了一條廣播電視大學走進高職教育的新途徑。三是聯合辦學模式。包括廣播電視大學與普通本科院校合作開展高職高專教育、由省級電大和當地高職院校或教育學院合作開展高職高專教育、以普通高職學院的下屬學院或校區的名義合作開展高職高專教育、由獨立設置的市級電大在所轄省級電大牽頭帶動下,分別與當地的成人高校、師范學院或高職院校聯合開展高職高專教育、地市級廣播電視大學直接與當地的普通高校或高職院合作辦學等方式。四是合并新建模式。主要形式是在一些地市政府主導下的當地廣播電視大學與其他幾所中專學校合并組建成高職學院。
四、開放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2012年7月31日,國家開放大學正式掛牌成立。開放大學可以定義為,是一所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辦學網絡立體覆蓋全國城鄉,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開展學歷與非學歷繼續教育,沒有圍墻束縛的遠程開放大學。國家層面倡導的開放教育理念是一個范圍廣泛的哲學概念,是人類追求教育完美的一種理想,其核心就在于開放性。而在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同樣強調了教學過程的開放性。遠程職業教育在國外發展是相對成熟,也是比較成功的。國外的先進經驗和優秀成果的引進與借鑒,對于提高我國遠程開放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教育質量并促進其融合發展的積極作用,是毋容置疑的。目前而言,電大系統有著完善的遠程教育體系,為職業教育與開放教育融合發展提供了平臺。當前,我國已形成了引導遠程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的國家發展戰略和宏觀政策框架,既要實現“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社會參與、面向應用、分類推進”的總體發展目標。近十年來,我國教育界開展了一系列遠程職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總體而言,我國遠程職業教育還集中在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兩個領域的獨立展開,相互間的融合程度遠不及預期,兩類教育之間資源共享度和兼容性還有待提高,學分互認剛剛進入試行階段。此外,還需要我們在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以及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溝通與合作等方面去深耕細作,狠下功夫。相信隨著終身學習理念的不斷深化,遠程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交將進一步加強,必將對彼此的健康快速發展產生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同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OL].2011-10-25.
[2]馮建軍.主體道德教育與生活[J].教育研究,2002,(5).
[3]李龍兵.電大開展遠程職業教育若干問題探討[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6).
[4]陳燁.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定位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5]李國渝.開放大學:戰略轉型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若干問題思考[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2).
[6]許迪樓.新常態下的基層電大轉型發展對策探析[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3).
作者:李明瑤 單位:吉林廣播電視大學
推薦期刊:浙江教育學院學報是由浙江教育學院主管主辦的綜合類理論刊物。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方針,堅持改革開放。貫徹雙百方針,弘揚時代主旋律,立足學院,加強國內外交流,鼓勵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