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5月05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對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省南平市下屬 10 個行政區及 18 個省屬國有林場國家儲備林 PPP 項目進行系統仿真,結合森林生態系統服務要素構建“供給服務-經濟收益”“供給、文化、支持、調節服務-生態效益”“社會支持服務效益”共 3 個子系統,分析國家儲備林生態服務系統-經濟收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系統因果傳導機理,計算項目運營期復合收益情況。結果表明: 疊加森林生態系統服務衍生效益后項目產生收益時間相比于物質供給服務經濟收益同期水平產生收益時間縮短,儲備林生態系統服務潛在效益待通過市場化工具實現其對項目的經濟價值貢獻。提出了地方政府及項目參與方應重點關注國家儲備林生態系統服務潛在盈利能力,完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資源資本化機制并構建儲備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轉化平臺,增強儲備林項目盈利能力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度,促進國家儲備林工程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 國家儲備林; 生態系統服務; 系統動力學
1 引言
國家儲備林工程是保證國家木材安全的重要戰略之一,是對國家生態文明指導思想的重要實踐,蘊藏巨大的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是促進國家木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工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 2018—2035) 》中提出到 2035 年建設國家儲備林 2 000 萬 hm2,實現一般用材基本自給。通過 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以財政資金引導資本市場投資者參與儲備林建設投資,近年來,在福建省、貴州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得到推廣。在調研國家財政部社會與資本合作項目庫中的儲備林 PPP 項目與實地考察中發現,現階段國家儲備林項目盈利來源主要以木材收益為主,受限于林木生長周期長,現階段生態產業回報率低等因素,項目投資回收期較長,難以受到資本市場投資者的青睞。
與此同時,國家儲備林項目除銷售木材、碳匯等直接收益外,在項目經營過程中衍生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對項目具有重要的盈利貢獻,在國家儲備林項目發展生態旅游、康養等生態產業過程中,儲備林生態系統產生的供給、調節、文化、支持服務作用于儲備林生態產業發展,為項目帶來收益,此部分間接收益在生態產業項目前期投資建設過程中,并未得到良好的體現。
本文認為,國家儲備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盈利貢獻應納入項目收益的考量范圍,客觀反映國家儲備林項目的盈利能力。國家儲備林生態系統服務學界尚未有明確的定義,國家儲備林工程屬于森林工程,結合 Costanza[1]生態系統服務理論,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的內涵[2],《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3]及《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 2018—2035) 》可將其定義為,在國家儲備林項目工程實施過程中,經營森林所產生的人類可從中獲得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支持服務、文化服務。國家儲備林生態系統服務作為生態資源,對于其經濟盈利貢獻意義的理解上,源于資源經濟學的自然資源有價觀點,從威廉配第地租理論最早提出到馬克思以勞動價值論對地租理論的發展,為自然資源有價奠定了基礎。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與發展[4],“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邏輯進一步闡釋了生態資源價值化的內涵,眾多學者從生態資源———資產化———資本化角度展開了探討[5-8],在生態資源資本化的演化邏輯中,對生態資產進行投資運營是其中的關鍵一環[7]。
國家儲備林生態系統服務盈利貢獻表現為,在項目投資回收期內項目參與方投資開發生態產業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潛在可利用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量對項目總體收益的貢獻度。結合調研實際,在儲備林項目初期建設階段,通常將銷售木材、碳匯等直接收益作為項目盈利能力的考量范圍,儲備林生態系統服務的優質價值在發展生態產業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中被利用,但在項目初期此部分間接收益通常被購買方投資者忽視,本文基于系統動力學視角以福建省南平市國家儲備林 PPP 項目為例,系統分析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盈利貢獻。
2 南平市國家儲備林 PPP 項目的系統結構分析與動力學模型構建
2. 1 項目背景介紹南平市國家儲備林 PPP 項目建設總規模 468. 97 萬 hm2,分布于南平市下屬 2 區( 延平區、建陽區)3 市( 武夷山市、邵武市、建甌市) 5 縣( 順昌縣、光澤縣、松溪縣、浦城縣、政和縣) 及 18 個省屬國有林場。項目建設期 8 年,運營期 30 年,主要進行森林精準質量提升與發展林下經濟。在成立方式上,南平市政府授權南平市林業局以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進行招標,以市轄區下屬經營性國有林場為主要社會投資人參與競標成立南平市國家儲備林有限公司。
從施工區域的生態屬性上劃分,項目公司及作為股東的經營性國有林場主要在國有及非國有重點生態區外進行集約人工林栽培,國有重點生態區內進行現有林贖買及改培,非國有重點生態區內、外進行現有林改培和現有林贖買及改培,并在改培的現有林下發展林下經濟。項目公司通過使用者付費( 銷售木材、碳匯) 及地方政府財政給予可行性缺口補助的方式獲得經營收益。項目期滿后社會資本所屬項目公司將林木所有權、項目資產經營權等統一移交轄區內政府或其指定機構。
2. 2 系統結構分析
對國家儲備林項目進行系統結構分析是南平市國家儲備林 PPP 項目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的基礎。通過對南平市國家儲備林項目系統分析,構建供給服務—經濟收益子系統,供給、文化、支持、調節服務—生態效益子系統,社會支持服務效益子系統,并繪制系統因果回路圖 。
2. 2. 1 供給服務—經濟收益子系統
國家儲備林項目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對優質木材的需要,實現國家木材儲備安全戰略與國內木材市場供需平衡,項目經濟收益與項目盈利指標是社會資本等投資者現階段重點關注的對象,森林生態系統供給服務中林木產品供給是現階段儲備林盈利的主要來源。南平市國家儲備林項目公司通過依托南平市下屬經營性國有林場等合作股東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借助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貸款、社會資本自有資金進行項目建設。通過集約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培、發展林下經濟等方式進行森林建設,從而實現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在項目收益構成上,項目公司通過對經營的森林進行主伐、擇伐等方式獲得木材收入,通過種植林下經濟作物、發展林下旅游產業實現產業收入,通過培育碳匯林實現生態碳匯收入。項目投入———森林培育與產業投入———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生態碳匯收入、木材收入、產業收入———供給服務———項目經濟收益———區域經濟增長,為全局正反饋回路。
2. 2. 2 供給、文化、支持、調節服務—生態效益子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在為人類社會提供經濟供給服務的同時,產生的生態效益不容忽視。通過生態系統價值核算等方式納入項目中考察其經濟貢獻。儲備林生態系統服務系統中的供給服務、文化服務、支持服務、調節服務產生的生態效益應在項目中得到合理的開發,發揮其潛在的盈利能力。通過森林培育與產業投入實現森林生態質量的提升,具體可以體現在森林在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森林游憩等生態功能的提升,對項目的經濟收益產生正向影響,隨著投資者對生態效益認識上的不斷提升對擴大項目投入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項目投入———森林培育與產業投入———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涵養水源、保育土壤、積累營養物質、森林防護、固碳釋氧、凈化大氣環境、森林游憩、生物多樣性保護———供給、文化、支持、調節服務———項目生態效益,為全局正反饋回路。
2. 2. 3 社會支持服務效益子系統將國家儲備林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提供的社會支持服務產生的社會效益納入系統中去考察,具體來說: 在森林經營撫育、木材采伐、運輸等環節所產生的用工需求,林下經濟、旅游產業所提供的就業崗位能夠促進當地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從而促進區域經濟增長與鄉村振興。同時,收入水平提升和人居環境改善能夠有效提高當地居民的幸福感。在社會效益構成上,提供就業為系統中的主要因素被納入考察范圍。項目投入———森林培育與產業投入———提供就業———社會支持服務———項目社會效益———區域經濟增長,為全局正反饋回路。
3 系統動力學仿真
3. 1 系統動力學流圖構建
根據上文分析的國家儲備林項目系統因果回路圖及南平市國家儲備林 PPP 項目的實際情況構建南平市國家儲備林 PPP 項目系統動力學流圖,根據森林經營項目的類型( 集約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培—擇伐改造、現有林改培—更替改造、現有林改培—綜合改培、林下經濟) 、所在的生態區位( 國有重點生態區內、國有重點生態區外) 、施工項目成本、營業費用等要素構建各森林經營類型施工面積及成本價格常量,帶入實際數據擬計算項目經營總成本及項目總投入。以項目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作為劃分依據,構建項目收益的流量及存量,擬計算各要素收益所占比重,重點考察。
3. 2 模型檢驗
南平市國家儲備林項目現處于建設期階段,于 2025 年進入運營期,因此未對模型進行真實性檢驗。運用仿真軟件 Vensim PLE 中 Check Model 對南平市國家儲備林 PPP 項目系統動力學模型進行完整性檢驗,檢驗通過。
3. 3 模型計算
運用 Vensim PLE 7. 3. 5 對模型進行計算,代入南平市國家儲備林 PPP 項目基礎數據并擬合項目預期收益數據[9],對月均收益進行計算,模擬時間跨度為南平市國家儲備林PPP 項目運營期間共計30年( 2025—2054 年) ,仿真時間步長為 1 年,結果如下:在計算項目投資回收期中,從儲備林項目供給服務 產 生 的 經 濟 收 益( 含財政補貼) 來看,項目經濟收益線于項目運營期 第 22 年 突 破 項 目總成本線; 將供給、文化、支持、調節服務生態效益考慮在內,項目經濟收益與生態效益之和相比于供給服務經濟收益突破項目成本的時間提前 6 年,將儲備林社會支持服務效益疊加在內,項目總效益線突破項目總成本線相比于供給服務經濟收益線提前 6. 5 年。
4 結論與建議
通過系統動力學計算結合南平市國家儲備林項目實際情況得出以下結論: ①僅考慮銷售木材、碳匯經濟收益,南平市國家儲備林項目經濟收益約在項目運營中后期覆蓋運營成本。②將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生態效益及社會支持服務效益經濟貢獻考慮在內,項目收益超越投資成本的時間相比于現階段僅考慮銷售木材與碳匯的經濟收益提前 6. 5 年,此部分盈利貢獻待通過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生態產業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手段實現。本文提出如下建議:進一步完善森林及相關生態系統服務的資源資本化機制。
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近年來學界在礦產、森林、草原等宏觀層面視角上對自然資源資本化理論與框架有豐富的研究與發展,在政策推進方面,2019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健全完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本文認為,隨著自然資源資本化工作的不斷推進,生態系統服務衍生的生態效益也應在實踐中進一步規范化確權、評估并通過市場化等手段納入經濟社會轉化為其應有的經濟價值。以森林資源為例,隨著森林資源資本化工作的進一步推進與發展,森林資源衍生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資源如固碳釋氧、涵養水源、凈化大氣環境等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在各地實踐應用方面應通過確權化、規范化核算其經濟價值并將適宜經濟價值化的部分納入市場進行市場化資本化運作。
建議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地方性標準規范,規范化推進森林生態系統服務衍生的生態效益市場化、經濟價值化試點工作。創新完善森林經營主體生態效益市場化、經濟轉化功能,為儲備林 PPP 項目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創造平臺。一是為森林生態服務市場化構建融資平臺。由于森林融資與傳統金融中介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應創新并完善森林經營融資中介,為資本市場及儲備林項目參與方提供完善的森林生態資源資產確權、評估、風險化解、綠色產業招商、資本化運作等綠色金融服務,如在現階段各地的儲備林 PPP 項目的建設實踐過程中,已建立了如森林收儲、森林融資擔保、森林評估、森林生態銀行等新型綠色金融中介。各地應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法規、行業標準,并將典型案例因地制宜進行推廣; 二是利用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優勢擴大儲備林 PPP 項目融資渠道。
在完善生態效益確權、評估的基礎上,針對儲備林 PPP項目的本身特點,通過 PPP+REITs 的手段進行產業融資,以發展現代生態產業園區為載體,重點利用PPP 儲備林項目中固碳釋氧、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游憩等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發展森林療愈、國家公園旅游、林藥制造等綠色產業。加強森林生態效益在國家儲備林 PPP 項目中的盈利貢獻,讓投資者看到儲備林 PPP 項目生態價值的經濟體現; 三是創新森林生態價值服務金融衍生產品。針對儲備林項目的生態功能創新如碳匯金融、生態碳匯期權等金融產品,并將優質生態資產打包證券化,在有效的風險控制條件下放大生態效益的經濟貢獻,規范化拓展儲備林 PPP 項目的融資渠道,提升儲備林項目的盈利能力。儲備林項目經營主體應加強與當地居民、當地產業機構的合作,發揮儲備林經營系統的聯動作用。儲備林 PPP 項目的建設是系統性工程,在項目經營過程中,項目公司也要考慮系統合作共贏的要素,加強與林農合作的比重,通過合作、入股等方式讓林農增強對項目的參與度與信任感,增強項目提供就業等創造社會效益的功能。
參考文獻
[1]Robert,C. and D. Ralph,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International weeklyjournal of science,1997,387( 6630)
[2]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Current State and Trends,Volume 1[M]. Island Press,2005.
[3]國家林業局. LY/T 1721—2008 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M].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4]王會,姜雪梅,陳建成,等.“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關系的經濟理論解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7( 4) : 2-12.
[5]高吉喜,李慧敏,田美榮. 生態資產資本化概念及意義解析[J].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6,32( 1) : 41-46.
[6]嚴立冬,李平衡,鄧遠建,等. 自然資源資本化價值詮釋: 基于自然資源經濟學文獻的思考[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8,32( 10) : 1-9.
[7]張文明,張孝德. 生態資源資本化: 一個框架性闡述[J]. 改革,2019( 1) : 122-131.
[8]崔莉,厲新建. 自然資源資本化實現機制研究: 以南平市“生態銀行”為例[J]. 管理世界,2019,35( 9) : 95-100.
[9]財政部社會和資本合作中心項目管理庫[EB/OL]. ( 2021-07-20) [2021-09-20].
作者:么甲濱1,陳 晨2,婁國祎3,黃穎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