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2月24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不斷壯大。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和賽迪智庫數據測算,2020年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492萬輛,累計退役的動力電池達20萬噸,但我國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總體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
廢動力電池再生利用企業數量和規模不足、技術儲備與革新存在短板、回收網絡不夠完善以及監督管理缺位等制約性因素,大量廢動力電池流入非正規處理渠道,廢動力電池的“私拆濫解”活動十分猖獗,有的甚至打著“梯次利用”的幌子將劣質的再生動力電池滲透到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等低速電動車市場,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大部分非法個體戶常采用原始的手工拆解和冶煉工藝,產生的含重金屬電解液等污染物直排環境,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威脅。為此,特提出如下建議。
1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完善政策體系頂層設計
一是強化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將《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等相關政策法規作為工作主線,建立生態環境、工信、市場監管、商務、應急管理、公安、稅務等相關部門協調聯動的報廢動力電池的監管機制。二是貫徹落實國務院《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強化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對報廢汽車回收處理的責任,參考借鑒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的國際實踐經驗,研究通過對動力電池收取押金、回購、以舊換新等措施,激發消費者參與廢舊動力電池逆向物流的主動性。
立足國情實際,探索完善配套的財政支持政策,通過經濟手段杜絕廢動力電池流入非法渠道。三是支持廢動力電池回收處理企業以先行先試的方式開展技術革新工作,打造一批更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動力電池循環利用“拳頭產品”。通過完善環境管理體制機制,倒逼產品質量安全持續提升,營造產品安全、質量可靠、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良好市場環境。
2創新回收處理商業模式,推動平臺體系建設
一是在動力電池回收信息管理方面,要圍繞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依托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新興技術,打造循環型商業模式體系,建立動力電池數字編碼制度和回收處理信息管理系統,形成產品可溯源、數據可共享、信息可流通的閉環供應鏈商業模式。二是在回收責任主體方面,要圍繞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這一核心,促進汽車制造企業與電池生產企業、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與綜合利用企業等市場主體的業務聯動,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廢動力電池回收體系。
三是在處理方式上,應嚴格遵循《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梯次利用》《梯次利用鋰離子電池電動自行車用蓄電池》等標準文件,在確保生產安全和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將廢動力電池的產品剩余經濟價值和資源價值“吃干榨盡”。四是結合生態環境部正在組織開展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選取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底子厚”的重點城市開展廢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建設試點,成熟一個推動一個,運行一個成功一個,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運營模式。
3推動完善廢動力電池處理技術和污染防治制度
開展廢動力電池回收處理全生命周期的環境風險評估和危險特性鑒別,為廢動力電池環境管理提供行政依據。繼續開展廢動力電池物理拆解、火法冶金、濕法冶金及其組合工藝的污染源解析工作,識別各種工藝路線的產污環節、特征污染物種類及其排放強度,研究提出相應的環境污染治理及風險防控措施。加強對廢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的環境管理培訓工作,發揮好行業主管部門的監督作用和行業協會的協調組織作用。不斷豐富相關從業人員培訓形式,建立定期培訓進修機制,提高企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的綜合水平和專業素質。
作者:羅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