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4月16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 要 互聯網時代,檔案網站已成為檔案機構提供資源利用最為便捷且重要的窗口,作為檔案資源最為主要的利用群體,研究型用戶在助力歷史記憶建構、推動文化共享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 通過對文化共享背景下檔案網站交互服務功能及研究型用戶需求進行分析,提出構建雙向交互機制、強化交互深度與共享、正視職能聯動發展的優化策略,以期為研究型用戶參與記憶構建與文化共享創造更為良好的交互條件。
關鍵詞 文化共享 檔案網站 研究型用戶 交互服務
互聯網的日益發展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將人與人相連接,也為文化共享提供了最為便捷的平臺。 全國各地檔案局館依托門戶網站進行宣傳與推廣的城市記憶、方言建檔、主題展覽等活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文化歷史構建,讓每一個人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 作為檔案資源最為典型的利用群體,研究型用戶更是開展文化歷史傳播的重要橋梁。 在從記錄留存到文化共享這一社會思潮背景下,檔案館通過高質量的良性交互助力資源共享、文化共享,使取之于社會的記錄、記憶反哺于社會十分必要。
作者:劉亞萌 蔣 冠
一、文化共享視域下的檔案網站交互服務
1.檔案網站交互服務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檔案機構陸續建立了門戶網站,檔案網站成為檔案機構面向公眾服務的新窗口。 作為國家、地區歷史以及專業領域原始資料的資源庫,國家級、省級綜合檔案館館藏類型豐富,其門戶網站成為涵蓋國家、地區的原始記錄以及各類資源、鏈接的集中平臺,能夠為研究型用戶提供一手資料,輔助開展專業研究。 通過瀏覽國家檔案局及其鏈接的31個檔案局館門戶信息網站,我們發現,以互動交流、留言咨詢等為主的交互性服務已成為大多數檔案門戶網站的常規功能之一。
檔案論文范例:科學技術檔案案卷構成的相關要求
功能設置方面:交互服務模塊多以公眾服務、互動交流、公眾參與等命名,下設功能集中在咨詢問答、網上調查、意見征集、公眾留言、問卷調查等,亦有將聯系方式、信訪舉報功能合并其中的,部分地區點擊后直接跳轉至地方交流服務平臺或政務平臺。 服務模式方面:湖南、廣東兩地檔案信息網提供智能問答服務,運用線上機器人實現自動回復,其他地區多采用較為傳統的人工回復方式,針對咨詢的問題回答多為格式化內容或提供相關電話等。 內容呈現方面:江蘇、安徽、廣東、天津等多地均提供答復列表或歷史咨詢與回復記錄供瀏覽查看; 湖南等地更在相關頁面提供專門檢索窗口,方便查找利用; 浙江檔案信息網設置專家答疑板塊,可以根據名單及其擅長研究領域介紹選擇專家進行針對性提問,提出的問題多圍繞業務工作、專業培訓、等級認證等,具有一定的集中性與重復性,既定問題、既定答案多。
2.文化共享助推檔案網站交互服務模式升級。 作為檔案館面向社會用戶展示工作和提供服務最為重要的窗口,中央檔案館、省級國家綜合檔案館等各級機構的文化傳播職能愈發凸顯,通過檔案門戶網站開展文化傳播活動已成為常態。 在瀏覽當前檔案網站交互服務開展現狀后不難發現,交互服務主要體現為傳統的問答模式,以宣傳、展示為主要呈現方式的文化共享也僅停留在單向文化輸出的層面。 與此同時,在文化共享思潮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研究型用戶通過自己的走訪、調研、研究去發掘城市或區域的歷史、記憶與文化。
研究過程、研究成果如能在檔案門戶網站這一權威平臺上實現交互共享,勢必會有越來越多圍繞某一時期某一地域某一建筑的歷史研究成果出現、匯集,進而構建出城市歷史、區域歷史,乃至國家歷史。 檔案網站不應該是一個單純的、靜態的資源庫,它要與用戶、公眾有相對頻繁的互動。 對于研究型用戶而言,參與檔案利用以及歷史文化構建也不是一個項目、一個專題,而需要成為持續性活動。 良性、動態交互的實現將讓文化得以互聯互通,更大限度激發用戶關注并參與到歷史文化的構建、傳承與廣泛共享中。 當前,提供大量原始資料的檔案網站并未成為研究型用戶研究成果的展示渠道,未能充分發揮雙向溝通的作用。 因此,優化提升檔案網站交互服務已成為必然選擇。
二、研究型用戶的特點及其對檔案網站交互功能的需求
1.研究型用戶的特點。 檔案網站的研究型用戶具體而言主要包含專業領域學者、研究者以及歷史文化愛好者(團隊),即系統學習過相關專業的學生、教師以及進行專業領域研究的專業人士,及因個人興趣定期、持續性挖掘相關歷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內容,進而形成文字、圖片等研究成果的歷史文化愛好者。 相較于其他類型用戶,研究型用戶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常態化、連續性的資源利用需求。 作為檔案館、檔案網站最為主要且固定的用戶群體之一,研究型用戶群體對檔案資源的利用較為常態化,經常性使用檔案網站這一資源平臺獲取一手材料,輔助自身研究,除基本檢索與利用外,還有較為深度與系統的需求,在利用方面的要求較高、較細、較深入,對于檔案網站具有較為深刻的認知和了解。
第二,專業化、系統化的研究背景。 研究型用戶群體,往往擁有較強的檔案意識與文化歷史觀念,在利用檔案資源進行研究的同時,其研究成果亦會成為檔案內容的又一傳播媒介與展示形式,借助這一群體及其研究成果在各自群體中的影響力作用,以點帶面能夠更好實現交互共享。
第三,較為強烈的文化歷史觀及共享意愿。 研究型用戶的專業背景及興趣使其對于文化歷史擁有較高的敏感度,并樂于圍繞此開展連續性的論述、討論與研究,在專業領域或社會層面具有的權威性與話語權也使得該用戶群體在引領區域記憶構建以及文化共享上能呈現更好的宣傳效應及效果,有助于深層激發社會層面的參與交互,助推文化共享成為生活化、常態化的文化休閑方式。
2.研究型用戶對檔案網站交互功能的需求。 伴隨互聯網與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型用戶除發表文章、論著外,還開展了諸多基于新媒體形式的研究成果呈現與集成方式,例如拍攝連續性的小視頻,開設持續更新的專欄、口述講座,定期進行直播等等。 反觀檔案機構,除收集到的一次文獻資源以及基于原始記錄資料編研整合的二次文獻外,其他類型與呈現形式資源較少,連續性、特色型活動匱乏,缺乏新意與活力。 作為檔案資源的集中共享平臺,檔案網站涵蓋范圍要大于檔案館藏,除了收藏進館的一次文獻外,也包括經過利用加工獲得的二次文獻、三次文獻以及公眾留存或研究的有關歷史文化方面的資料[1]。
作為研究成果原始資料的來源地,研究型用戶形成的成果在傳播形式中鮮有檔案機構、檔案網站這一平臺,二者間缺乏實質性交互,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現有交互方式已不足以滿足研究型用戶的需求。 不同于傳統的問答模式,研究型用戶對于交互的深度及其質量有著更高的要求,具體體現如下:便捷并專業的路徑,即檔案網站平臺提供研究成果的上傳路徑,支持多種文件格式; 隱私及版權的保護,因圖片、文章、音視頻等研究成果多為研究型用戶原創,這就要求平臺對其版權及用戶隱私等有所保護,不得隨意轉載等等; 動態化交互、共享、討論平臺,便于更加全面、連續地進行記憶構建與文化傳播; 針對性進行資料推送,通過實名身份認證為研究型用戶提供更多訪問權限和利用可能等。
三、檔案網站交互服務優化策略探析
1.構建雙向交互機制,實現記憶留存與文化共享。 一直以來,各級綜合檔案館的收集范圍主要為機關及大型企事業單位,有關平民文化、區域文化的記錄較少,然而歷史文化的研究與傳承往往需要借助非官方、非正式甚至非重要的原始記錄。 加拿大著名檔案學家特里·庫克曾直言:“要像重視國家的作用那樣重視公民和團體的相互作用。 ”[2]
不再單純以國家職能機構的姿態俯視,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提供共享互動平臺已成為必然趨勢,歷史文化的構成應當是雙向的,是有不同可能的,不同角度會激發出不同靈感,檔案資源的利用和價值發掘將能夠被最大化體現。 目前,我國檔案網站信息資源管理模式偏扁平、粗放,雖有主題性資源,但往往是因某些歷史事件或重大時間節點的推動開展的。 主題內資源有限,且常常無后續更新,作為互聯互通的線上平臺,檔案網站在具備跨越時間空間利用功能的同時,也應向文化休閑導向的交流、展示平臺發展,構建雙向對話機制,實現動態化、連續性的記憶建構、文化共享與傳播。
2.強化交互深度,提升現有模式共享性、互動性。 通過點擊查看檔案網站交互服務功能,不乏未提供過往咨詢記錄查詢、直接跳轉至其他網站鏈接、點擊后相關內容匱乏或存在空白、不同主題鏈接下提供資源相同等情況。 交互服務是檔案部門與用戶之間通過網站等途徑,實現交流溝通,雙方共同參與而完成服務的一種方式[3]。 “共同形成者”“參與式鑒定”“參與式整理及著錄”等概念認為,檔案機構所保存的檔案會涉及許多的主體或客體,應允許這些主體或客體共同參與檔案的鑒定、整理和著錄工作。
在實踐領域,美國的“Tag it Tuesdays”、新加坡的“Memory of Singapore”等都是基于同用戶的參與、交互得以有效開展的,用戶運用自身專長對開放的檔案資源進行標注、編輯等操作,經由檔案工作者篩選確認并公布成為檔案資源共享的一部分,激發了交互參與熱情的同時,也提高了社會的檔案意識與文化內涵。 對于研究型用戶群體,檔案網站可讓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強化交互深度,根據用戶的職業、背景、偏好、利用目的等為其提供不同層次的權限,進而實現精細化、定向化交互服務模式。
3.正視文化職能,多路徑、多平臺聯動式發展。 2002年,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文化惠民工程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簡稱“文化共享工程”)啟動,旨在依托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等公共文化設施,通過互聯網、廣播電視網、無線通信網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地方資源建設項目,將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與整合,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共建共享,縮小信息鴻溝[4]。 在文化共享工程中,我們看到了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院團、研究機構等文化資源機構都積極參與其中,卻未見檔案館的身影。
雖然檔案館未被列入我國文化機構序列,因其內容包含保密信息等一定特殊性,也使其共享邊界不像圖書館、博物館等廣泛,但作為保存區域文化、歷史、記憶的原始記錄資源庫,檔案機構應充分正視并有效發揮其在文化領域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廣西、遼寧兩地采取的局、館網站分立的模式,相互提供鏈接,方便用戶一鍵跳轉,通過職能劃分更好地實現相關功能,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嘗試。 與此同時,擴展交互方式、多平臺聯動亦是檔案館得以充分發揮職能、增強社會影響力的重要舉措,應加強同其他機構、民間組織的合作,這既可以是同行業的,也可以是跨行業的,甚至是跨地區范圍的。 例如,一史館與故宮博物院、湖南廣電集團等聯合攝制的電視紀錄片《清宮秘檔》[5]等,都是非常好的跨界聯動范例,應當借鑒并保持。
檔案網站既是檔案的收集、保管機構,更是歷史與文化構建的平臺,作為利用檔案資源、檔案網站最為主要且相對固定的用戶群體,研究型用戶在文化共享與傳播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 檔案機構應正視自身文化職能,優化線上平臺交互服務,為研究型用戶提供分享、探討、交流橋梁的同時,有助于檔案機構文化影響力與存在感的提升,亦能反向助推區域歷史構建及其文化共享與傳播。
參考文獻
[1]馮惠玲.檔案記憶觀、資源觀與“中國記憶”數字資源建設[J].檔案學通訊,2012(3):4-8.
[2]特里·庫克,李音.四個范式:歐洲檔案學的觀念和戰略的變化——1840年以來西方檔案觀念與戰略的變化[J].檔案學研究,2011(3):81-87.
[3]鄭柏.新媒體視閾下的檔案遠程服務發展研究[J].檔案天地,2019(11):51-52+41.
[4]國家數字文化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介紹[EB/OL].http://www.ndcnc.gov.cn,2020-07-07.
[5]檀竹茂.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有效途徑——協同合作[J].檔案學通訊,2014(2):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