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7月23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物流樞紐是集中實現貨物集散、存儲、分撥、轉運等多種功能的物流設施群和物流活動組織中心。國家發改委2018年發布的《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支出,國家物流樞紐主要分為6種類型,即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以及陸上邊境口岸型等。每種類型的物流樞紐介紹如下所述:
陸港型物流樞紐主要依托鐵路、公路等陸路交通運輸大通道和場站(物流基地)等,銜接內陸地區干支線運輸,主要為保障區域生產生活、優化產業布局、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提供暢通國內、聯通國際的物流組織和區域分撥服務。
港口型物流樞紐主要依托沿海、內河港口,對接國內國際航線和港口集疏運網絡,實現水陸聯運、水水中轉有機銜接,從而為港口腹地及其輻射區域提供貨物集散、國際中轉、轉口貿易、保稅監管等物流服務和其他增值服務。
物流工程人員評職知識:物流管理論文發表容易嗎
空港型物流樞紐主要依托航空樞紐機場,主要任務是為空港及其輻射區域提供快捷高效的國內國際航空直運、中轉、集散等物流服務和鐵空、公空等聯運服務。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主要依托大型廠礦、制造業基地、產業集聚區、農業主產區等,主要任務是為工業、農業生產提供原材料供應、中間產品和產成品儲運、分銷等一體化的現代供應鏈服務。
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主要依托商貿集聚區、大型專業市場、大城市消費市場等,主要任務是為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商貿活動、城市大規模消費需求提供商品倉儲、干支聯運、分撥配送等物流服務,以及金融、結算、供應鏈管理等增值服務。
陸上邊境口岸型物流樞紐主要依托沿邊陸路口岸,對接國內國際物流通道,最重要的目的是為國際貿易活動提供一體化通關、便捷化過境運輸、保稅等綜合性物流服務,為口岸區域產業、跨境電商等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發改委與交通部公布了關于陸港型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的名單:石家莊、保定、太原、大同、臨汾、呼和浩特、烏蘭察布、沈陽、長春、哈爾濱、佳木斯、南京、徐州、杭州、合肥、南昌、鷹潭、濟南、濰坊、鄭州、安陽、武漢、長沙、衡陽、南寧、柳州、重慶、成都、遂寧、貴陽、遵義、昆明、拉薩、西安、延安、蘭州、酒泉、格爾木、烏魯木齊、哈密、庫爾勒。
陸港型物流建設對于經濟的影響文獻主要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第一,研究陸港型物流建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及其內部機制;第二由陸港型物流建設引發的生產要素的集中或者分散效應進行探討。
陸港型物流建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方面,NanLiu實證證明公路建設極大的促進了地區生產總值,對區域經濟的貢獻率達到15%,張艷艷等利用1991年-2016年“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面板數據,定量分析發現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和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都可以一定程度上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增長。郭廣珍等通過中國2000年-2012年省級層面面板數據,實證驗證了道路等交通設施的建設會直接通過乘數效應帶動經濟的增長。這些文獻均表明物流基礎建設能夠顯著促進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速,帶動地區發展。楊思瑩等基于中國2003年-2016年城市層面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高鐵的建設會顯著促進城市的創新水平,說明了高鐵建設與創新水平有著顯著的正向關系。姜丕軍研究發現,交通運輸發展降低了企業的運輸成本,間接作用分工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王瑞軍基于省級層面面板數據,實證分析發現交通網絡集聚能夠促進產業集聚,從而促進經濟增長。這幾篇文章表明了物流基礎建設有助于要素的集聚,從而形成規模效應,促進經濟增長。
陸港型物流建設對生產要素流動方面的影響方面,Baum-SnowN等利用交通數據發現,放射狀公路將城市人口轉移到周邊地區,而環狀公里將周邊地區人口帶入城市,表明公路建設會影響生產要素的流動。羅燊指出,高速鐵路沿線有明顯的知識交流、勞動力流動、知識型產業的集聚等現象,高鐵的建設加強了區域之間信息的交互,從而引發知識的外溢作用,促進經濟的發展。覃成林在研究鐵路建設對于勞動力要素的影響時發現,鐵路的建設明顯促進了鐵路建設城市的人口要素集聚。
以上文獻均表明,陸港型物流建設會極大的影響經濟社會生活,不管是地區層面還是國家層面,陸港型物流建設對于經濟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以上文獻也表明,鮮有文章從微觀層面探討陸港型物流建設對于企業經營的影響,這也是本文文章著手的契機。因此本文以部分陸港型物流樞紐所在城市為例,對陸港型物流樞紐建設與企業創新水平之間存在的關系進行研究。
總體而言,陸港型物流樞紐建設對于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這與我國當前政府政策導向以及陸港型物流樞紐建設的方向一致,建議繼續加大投入基建投資,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由于我國存在區域產業發展不均衡的長期情況,各地區產業發展程度和發展領域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導致各區域物流基礎建設有較大差異,基于此現狀對于已有較好陸港型物流樞紐建設的區域建議以優化當前物流潛力為主,拓展建設為輔,在挖掘已有物流建設潛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實現社會資源潛力的合理實現,對于陸港型物流樞紐建設較差的區域,以提升物流建設為主,挖掘潛力為輔,進一步拓展當地物流發展潛力。綜合來看,陸港型物流樞紐建設的進一步推進應以當前物流供需狀況為基本依據,結合當地物流建設基礎,形成物流建設工整有序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劉南,周慶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對國民經濟拉動作用的定量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05):154-158.
張艷艷,于津平.交通基礎設施、相鄰效應與雙邊貿易——基于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貿易數據的實證研究[J].當代財經,2018(3):98-109.
郭廣珍,張玉蘭,胡可嘉.封閉與開放平臺的選擇策略:基于需求與成本優勢的下游廠商博弈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7(03):66-84.
李政,楊思瑩.創新強度、產業結構升級與城鄉收入差距——基于2007-2013年省級面板數據的空間杜賓模型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16(2):1-7.
作者:秦淵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