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5月15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在道路交通管理中應注重社會效益,本文通過提升交通違法成本,培養公民守法習慣兩個角度來提升社會效益,這也是為了維護交通秩序,從而能夠綜合施治,重點應該做到讓人們都有良好的道路交通習慣,這對于提升交通違法成本來說雖然難,但是成效卻比較好。
關鍵詞:交通違法成本,守法習慣,社會效益
近段時間,“機動車不禮讓行人罰款又扣分”的規定,在社會上引起熱議:有的說面對“中國式開車”,提高交通違法成本,具有“敲山震虎、殺雞儆猴”的震懾作用,亂世就該用重典;也有的認為針對“中國式過馬路”,培養行人良好交通安全意識,才是“提高自覺、一勞永逸”的好方法。是采取“沉珂”下猛藥的鐵腕手段,還是遵循“抽絲”式的漸進式方案,本文試對兩條路徑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做一粗淺分析。
1.交通管理與社會效益
交通管理主要指交通秩序既針對交通安全的管理,由政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交通管理絕不僅僅是政府的事,它事關人人,也需要人人參與。現代人口增加,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出行增加的同時,文明出行意識卻在不斷淡化,使得交通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難度也越來越大。
這里的社會效益指對社會帶來的正面效能和益處的統稱。一般交通管理帶來的社會效益,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經濟成本;二是時間成本;三是人身安全;四是社會和諧。這些效益相互關聯并能夠相互轉化,比如時間成本可以轉化為經濟成本,人身安全成本又事關社會和諧、經濟和時間成本。
2.交通違法成本與社會效益的關系
2.1交通違法成本
交通違法成本就是違法行為人或組織,因交通違法行為而帶來的個人和社會損失。需要注意的是,交通違法成本有著個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分,有時個人的違法成本會遠遠小于社會成本,比如個人違法導致的城市擁堵,其社會成本有時會非常巨大。我們這里探討的主要是個人成本,即個人因為交通違法,在受到處罰時所要付出的代價,這個成本是法定的。交通違法成本從表現形式上具有多樣性,常見的主要有罰款類(金錢)、監禁類(時間),除此之外還有罰沒、訓誡、吊銷執照等等。個人交通違法成本表現有不同性質、不同種類和形態,這有利于法律制定者選擇更加合理的處罰形式,使得利用違法成本遏制違法行為更加有效。
3. 培養遵守交通法規習慣及其社會效益
3.1遵守交規的習慣
遵守交通法規習慣和別的其他習慣一樣,是在教育、約束、反復、再教育周而復始作用下,通過行為養成而達到的一種慣性或者有規律的自覺行為。我們知道習慣分為好壞,好習慣的養成往往需要教育、借助約束,并在一個時間段內反復提醒落實,才能形成。一個人養成什么樣的習慣取決于其生活環境及個人意愿。
習慣好壞是一個道德層面的問題,它不具有法律法規的強制性和規范性。人們都有基本的善惡區分能力,也都有去惡揚善的意愿、本性,借助于這個本性,強化、引導遵守交通法規習慣的形成十分重要,因為這個習慣事關你我的生命。需要提醒的是,鑒于司機與行人相比在交通中一貫占據“強勢”地位,所以,司機養成遵守交規的好習慣就顯得更為重要。
3.2培養遵守交通法規習慣與社會效益的關系
具有遵守交通法規習慣的人數在社會中占比,與收獲的社會效益有著無需證明的正相關。茅于軾先生在《生活中的經濟學》中說:一個高效文明的社會,守信、守時、守則應當成為一種標志,其帶來的社會效益也是無法估量的。據統計,2006年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達50萬人,其中中小學生占10萬多,而我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無法謙虛的排在了世界第一的位置:每年死亡10萬多,這真是一個比戰爭還要無情、殘酷的數字。還是來看幾個場景:
場景一:某三線城市十字路口,設有紅綠燈,車流量不大,有警察執勤,行人違規沒有落實處罰措施。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人占比很大,但是,司機多半會遵守交通法規,記者采訪行人是否知道紅綠燈作用,皆知。
反應出的問題:行人沒有養成遵紀守法習慣,而司機在這方面的習慣較好。
總結:文化、法律、道德觀念背景狀況,是市場規則得以遵循的基礎,遵守交通法規的好習慣,帶來的是交通的暢通、社會的和諧以及附帶的經濟效益。
4.好的交通秩序來自于綜合施治
4.1提高違法成本具有局限性
為了有效遏制違法行為,應當為違法者設定遠高于違法行為所得的成本,但這個成本高到什么程度?越高越好嗎?尤其在利用提高違法成本,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社會效益的情況下,不免會誘導相當一部分人,誤入無限增加違法成本以獲得更好社會效益的誤區。事實是違法成本一旦突破有效作用范圍,其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還是用隨地吐痰的例子來說明問題的好。
2003年非典期間,為遏制隨地吐痰,多地出重拳、借助高罰款來約束這一不良行為,先是某地拋棄了“天安門吐痰事件的0.5元罰款標準”,把隨地吐痰罰款額度提高到了50元,并收到不錯效果;接著上海哄抬“價格”,罰款額度被提高到200元,效果顯得更是驚人;再后來一個城市竟開出了隨地吐痰千元“天價”罰單,并引起巨大轟動。按道理說,千元罰單應當收到千倍抑制隨地吐痰的社會效果,但讓人驚異的是,相較于上海等城市,該地隨地吐痰者面對如此高額罰單,竟無動于衷。
為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種大出人們意料的情況?其實細想原因也簡單:如此“興師動眾”僅僅為了對付一個隨地吐痰陋習,是否有點過了?隨地吐痰畢竟只是一個不良習慣,設定如此高的成本和代價,結果是使執行變得特別困難,執行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就變得不足為奇了,于是,吐痰者依舊,預期的社會效果也徹徹底底的“歸了零”。可見,立法是一門科學,單純倚靠不斷提高的違法成本來獲取越來越高的社會效益,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
4.2讓遵守交通法規的好習慣成為一種美德
時間和實踐都證明,持久、廣泛、深入培養遵守交通法規的好習慣,有時候能夠收獲意想不到的社會效果。我們常常會看到,母親拉著懵懂兒子的手要闖紅燈,兒子會說“不行,老師說了要遵守交通法規,不能闖紅燈。”
其實這種話,媽媽也聽她的老師教導過,只是,社會不良習慣沾染了媽媽,她的好習慣也變倍侵蝕了,所以,培養遵守交通法規的習慣要持之以恒;我們也不難看到,在十字路口司機多半會選擇守法,而且無論有沒有行人,有沒有警察,這一來是電子監管的作用,但不能不說相對于行人,司機受到的教育更多也是重要原因,所以,培養遵守交通法規的習慣要做到人人參與;有人說沒有養不成的習慣,只是看你養不養。其實,從小學到中學,學校在進行交通守法教育方面是付出很多心血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只不過他們的心血,往往因社會整體交通意識淡薄,而被漸漸稀釋了。
如果政府部門承接一下責任,讓孩子們走出校園之后,仍然褒有遵守交通法規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個熱情,把宣傳培訓工作做得更細、更深,讓遵守交通法規的好習慣成為一種令人稱頌、尊敬的美德,那么社會上具有遵守交通法規好習慣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并逐漸形成輻射效應。到了那個時候,交通秩序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
可見,好的交通秩序需要采用綜合施治的方法才能實現,提高違法成本具有局限性,通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遵守交通法規好習慣的培養,同樣也能收獲一個和諧友好的交通秩序。
參考文獻:
[1]茅于軾.《生活中的經濟學》.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9.1.
[2]童煒,華培佩.《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的建設及其經濟效益分析》.科技風,2013(11)240.
[3]張志霞.《違法與守法成本》.豆丁網.
[4]游勸榮.《違法成本論》.百度文庫.
推薦期刊:《道路交通管理》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主管、中國道路交通安全協會主辦、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道路交通管理專業刊物。多年來,圍繞公安交通管理中心工作,傳播現代交通管理理念、交流交通管理先進經驗、宣傳交通法規、普及交通安全常識,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