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6月02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這篇金融管理類論文發表了大數據在互聯網金融風控的應用,未來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空間無限大,現階段互聯網競爭不只是平臺的競爭,更是大數據的競爭。論文總結了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的特點,針對大數據在互聯網中的應用提出創新方向,并分析了應用場景、應用現狀,希望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多貼心、便捷的服務。
關鍵詞:金融管理論文,大數據,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興金融,依托于互聯網工具如社交網絡、云計算、搜索引擎等實現資金的融通、支付等業務,保證在安全、移動等網絡水平上被電子商務用戶接受以后產生的新模式、新業務,適應更多人的需求。
1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的特點
1.1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交易成本低廉:資金供給雙方在資金的融通過程中所發生的成本稱之為交易成本,互聯網借助信息網絡,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發布信息、匹配產品、定價、交易都依靠互聯網完成,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交易過程快捷簡單: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金融業務由計算機操作,效率高、速度快,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客戶只需要一臺電腦就可以實現資金的高效運轉。數據價值大:依托于大數據和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實現飛速發展,互聯網的便利性使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依賴于互聯網,將一些單位和個人的消費信息在網絡空間暴露,產生了海量的數據庫,數據就是資源,只要加以分析和研究就是巨大的商業價值。
風險系數高、創新強: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產生新的金融產品、融資形式,一些互聯網產品和支付方式也層出不窮,如網絡銀行、網絡保險公司、眾籌融資、網絡證券公司、余額寶、支付寶、微信支付、網絡貸款等。但現階段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較弱,缺乏法律約束,導致一些不法分子非法集資,進行網絡詐騙,嚴重危害了互聯網金融的安全。
1.2大數據技術
大數據是在信息時代由硅圖公司麥肯錫提出的全新概念,用來描述和定義信息時代的海量數據,是從各種海量的數據中快速尋找有價值的信息,進行高度提純,增加數據信息的利用率。大數據技術體系分為大數據的采集與預處理、存儲與管理、計算模式與系統、分析與挖掘、可視化計算、隱私與安全等方面,可優化數據處理環節,提高數據處理效率。其特點主要是數據體量大、類型多、處理速度快、價值密度低。當今社會大數據無處不在,滲透在人們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中。以阿里巴巴小額貸款為例,2015年累計放款1953億元人民幣,交易額增長了40%。大數據的利用能夠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頻率,拓寬交易空間,改善交易體驗,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但也存在一些隱患和風險,會泄露個人隱私,限制企業的管理決策等。
2大數據在互聯網金融中的應用
雖然大數據的應用在現階段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精確性,但是已經有很多較為成功的案例。如DataSifi根據對社交數據網絡的分析總結,制定出具體的方案;Zest利用大數據信用評估,已經獲得一億美元的融資;Decide利用價格信息預估價格走勢,提出了較合理的購買建議等。隨著數據的積累和平臺的發展,互聯網金融逐漸盛行,受余額寶、微信理財通等的影響,國內主要應用于理財方面,實際上金融服務中最具剛性需求的服務是貸款,大數據促進了金融創新。
2.1高頻交易和算法交易
交易者為實現高額利潤,利用交易程序和硬件設備,快速分析、生成、獲取和發送交易指令,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較多的交易。高頻交易主要通過分析金融大數據,對特定的參與者的交易痕跡進行識別和總結,如:一支共同基金的大額訂單通常情況下出現在收盤前最后一分鐘的第一秒,能識別出此模式的算法就可以預算出這只基金在其他時間的動向,如果繼續執行交易,必須付出更高的價格,算法交易商趁機獲取利潤。
2.2進行市場情緒分析
大約兩年前,對沖基金從各種社交媒體中提取市場情緒信息進而開發出算法交易,如Facebook、博客、聊天室等。如發現有恐怖襲擊、自然災害的意外信息時就會拋出訂單,精神病專家理查德•彼得于2008年在美國加州圣莫尼卡集資100萬美元建立對沖基金,通過追蹤網站、微博、聊天室分析企業情緒,確定基金的交易策略,該基金的回報率在2010年高達40%。又如位于倫敦的小型對沖基金DCM從社交媒體上收集信息,分析人們對金融工具的情緒,幫助投資者制定投資計劃。
2.3提高風險的管理力度
金融機構通過對大量小型用戶交易行為的數據進行收集,并對其交易范圍、經營狀況、用戶、資金需求以及行業的發展進行具體的分析,解決小型企業的經營難題。阿里小貸首創了線上的審核到放貸的模式,有效連接貸款的全過程,為弱勢群體提供個性化的小額貸款。
3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的一般原則
風險控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所有的雞蛋以不同的比例分開裝在不同的籃子里,即“小額、分散”,避免集中投放。“分散”在風險控制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借款客戶個體差異性較大,所處的地域不同,且自身的條件有差異如年齡、學歷等,這些分散的個體其違約的概率相對獨立,同時違約的概率非常小。如100個獨立的個人其違約的概率是20%,如果隨機抽2個人,同時違約的概率為20%2即4%,隨機抽出5個人,同時違約的概率為20%5,如果抽出8個人同時違約的概率為20%8,但是如果這100個人存在相關性,甲違約的時候乙也違約,那他們同時違約的概率就是10%(20%•50%),遠遠高于4%,因此貸款個體之間的獨立性是降低風險的必要措施。
“小額”是避免“小樣本偏差”。如:某貸款公司現在的貸款一共有10億,如果每個借款人平均可以借5萬,總共有2萬客戶,如果單筆借款金額是100萬,就有1000個客戶。根據統計學中的法則,樣本個數越多,越能符合正態分布規律。因此,如果借款人違約率是2%,那這5萬個客戶的違約率就會高于1000個客戶的違約率。通過數據分析建立風控模型和決策引擎也非常重要。小額分散借款客戶較多,若銀行采用傳統的信審模式不能統一量度還款能力、還款意愿,就會增加風險成本。因此可以借鑒國外的P2P,采用信貸工廠模式,建立風險模型,根據客戶的行為特征判斷出該客戶的違約概率,降低人工審核的成本,避免人工審核和判斷標準的誤差。風控體系的核心方法除了依據小額分散原則外,要研究不同特征個體的違約率,建立數據風控模型和評分卡體系,將其固定到風控審批的業物流程和決策引擎中,掌握不同特征個人的違約率程度,指導風險審批業務開展。
4大數據在互聯網金融風控方面的具體應用
由于國內金融體系尚不完善,國內的用戶數據雖數量較大但不準確,導致現階段國內將大數據方式涉及到互聯網金融的產品還比較少,數據來源困難且不精準增加了互聯網金融的困難。在不依賴央行征信系統的情況下,各具特色的風險控制系統在互聯網市場自發形成,小公司通過信息分享,借助第三方獲得咨詢服務,而大公司則通過大數據建立信用評級系統。現階段互聯網金融的風控體系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眾多的中小互聯網金融公司給中間征信機構貢獻數據,進而獲得征信信息的分享權;另一種類似于與阿里巴巴的風控模式,建立信用評級和風控模型需要對大量的電商交易和支付信息數據進行分析。
央行的征信系統結合身份認證中心的身份審核,通過社會機構和商業銀行的數據,給銀行提供銀行信用查詢和個人信用的相關報告,但對其他的互聯金融公司或機構不提供查詢服務,一些個人信貸記錄也沒有在該系統里,但有可能在其他的機構和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系統里存在。互聯網數據龐雜且量大,充滿噪音。阿里建立完善的大數據挖掘系統較早,但是很多人還處于迷茫狀態,通過淘寶、天貓、支付寶等積累大量支付數據作為基礎的數據原料,結合賣家的銷售數據和銀行流水等數據,進行全面匯總后借助網絡評分的模型進行信用評級活動。信用卡類網站的大數據同樣也對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可參考用戶信用卡辦卡年份、還款信息、信用額度、卡片種類等進行信用評級。
2013年阿里巴巴收購新浪微博18%的股份花費5.86億美元,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社交大數據,進而完善了大數據,信用卡的還款信息、交易、支付、淘寶的水電煤繳費信息現階段已經成為數據的基礎。未來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的方向、額度、購買品牌及金額都可能成為信用評級的數據參考,而生活類服務網站有關用戶的生活消費如水、電、煤、物業費、電話費、網絡費都有可以反映用戶的基本信息,為信用評級提供重要的參考,擁有這些所有的大數據才能夠進行數據的加工。
5結語
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互聯網金融服務將會建立更完善、更全面的信用體制和風險管理體制,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型,從抵押向信用轉變,風險控制將變得很關鍵,大數據毫無疑問也變得非常重要,但是現階段互聯網交易額較小,用戶規模不大,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及時修正模型,從而優化風險控制模型。
參考文獻
[1]楊秀萍.大數據在互聯網金融風控中的應用研究[J].電子世界,2014,(17).
[2]魏強.大數據征信在互聯網金融中的應用分析[J].金融經濟,2015,(8).
[3]賈元昕,楊明川,孫靜博.大數據在“互聯網+”進程中的應用[J].電信技術,2015,(6).
[4]楊蜜,趙小冬.大數據在互聯網經濟中的應用研究[J].商,2015,(47).
[5]艾春梅,李宏暢.大數據在農村互聯網金融中的應用[J].電子商務,2016,(6).
[6]劉家成.淺談大數據技術在互聯網金融中的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6,(24).
[7]李煜.大數據在互聯網金融演進中的作用[J].中國電信業,2016,(11).
[8]李業志,陳艷,胡悅.大數據在互聯網經濟發展中的應用[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4,(8).
[9]巴曙松,侯暢,唐時達,等.大數據風控的現狀、問題及優化路徑[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6,(2).
作者:汪瓊 單位:百融(北京)金融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推薦閱讀:黑龍江金融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