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4月10日 分類:課題申報 次數:
寫教育效果要用事實說話。事實可以用“統計數據”和“典型事例(人和事)”來表述,并通過“分析”這些事實來評估教育的效果,這樣就把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典型分析三者結合起來了。
數據是通過調查、觀察、測驗、評定、作品分析等方法獲得的,數據要真實可靠、準確無誤,要有一定的量。最好有前測數據和后測數據,以便進行對比分析。有條件的還應該有階段數據(如中期數據),以便進行發展過程(前測——中測——后測)的分析。
數據最好用表或圖來呈現,如表格、餅形圖(呈現整體中部分的百分比)、柱形圖(呈現前測與后測、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折線圖(呈現團體或個體的發展過程和趨勢)。圖表前一定要有說明,說明數據的來源(檢測的時間、人數、內容、方法)。圖表后一定要有分析,分析數據和事例的意義,評估教育效果的程度;分析有效、少效或無效的原因等。
圖表中的數據,還可以再分解,獲得一些“新數據”,以便進行深入分析。例如:
1.把項目并列的數據排序,看看哪個項目的效果最好,哪個項目的效果最差,并分析其原因,反思教育行動哪些有效哪些少效或無效。
2.把總體數據按性別進行再統計,生成新的數據,看看在效果上有無性別差異,并分析其原因,反思教育行動是否既適合男生又適合女生。
3.把總體數據按年級進行再統計,生成新的數據,看看在效果上有無年級差異,并分析其原因,反思教育行動的年級適應性。
4.把總體數據按不同家庭背景進行再統計,生成新的數據,看看在效果上有無家庭背景的差異,并分析其原因,反思教育行動對不同家庭背景的針對性。
“十一五”期間,在筆者看到的結題報告中,多數有了一定量的數據,有的還運用了多種呈現方式,有的還對數據進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這些是十分可喜的進步。但是,現有的數據多數是比較簡單的數學數據(如總數、部分數、百分數等),很少有統計學意義的數據(如標準差、差異系數、z檢驗、t檢驗、相關系數等),因此也很難進行更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