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3月11日 分類:課題申報 次數:
《小學生高效率學習習慣養成的策略》被批準為省級立項科研課題,歷經兩年的研究,深入分析了造成學生學習低效的原因,探索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前、課內和課后高效學習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高效率,益終身”,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達到了課題研究的預期目的。
一、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分析學生學習低效的成因。
2.探索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前、課內和課后高效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培養學生養成高效學習的習慣,增強自我教育、自我矯治的能力。
2.通過課題研究,提高教學質量與實效,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
課題組對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個別談話、座談、訪問等多種形式,了解造成學生學習效果低下的原因,為本課題研究策略的制訂提供原始依據。
2.行動研究法
根據研究預設,細致觀察實驗效果,分析實驗反饋信息,及時評估實驗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3.文獻資料法:
收集與本課題有關的各種資料,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為本課題提供理論依據。
四、課題研究的策略
1.重視課堂教育。
課堂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最重要的地方,教師往往是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而在課中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的培養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注重教師的示范作用。
教育能力,不僅僅是肉眼看得見的技術、技巧之類,不僅指教學技術側面,而且包括甚至更多的是教師的素質。在小學生的眼里,教師就是他們的父母,甚至超過了父母,他們更愿意聽從老師的教育,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是他們模仿的對象。因此,教師在教導學生注重做事的方式方法時,應該注意自己做事方式方法的習慣是否有利于提高效率,處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學生、感化學生。
3.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良好的學習氛圍包括班內學習氣氛和班外學習氣氛。學習氣氛又稱學習環境。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是處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不斷地與環境進行信息交流。一個優秀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總是把建立良好的班集體和學風作為中心任務,目的是借助良好的班內學習氣氛去影響和教育學生,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家校配合。
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課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長,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家庭的傳統習慣,父母的生活作風、品德等,對孩子的個性、習慣和品德形象有很大的影響。孩子是否誠實、文明、謙虛等等,無不與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潛移默化有關。因此,在整個行為訓練和習慣養成過程中,我們注重與學生家長緊密聯系,強調互訪,要求互勵,注重互諒,從而獲得更佳的效果。我們將學生守則及一些規范中的內容化為可實踐的東西,有重點地在家中“練習”,并要求家長在開家長會時把“練習”結果向老師匯報,多和家長交流溝通,共同分析學生習慣差的原因,進一步研究矯正措施,合力教育。
5、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可見,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糾正行為偏差的能力。
(1)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引導學生在行動中強化認識,自覺地、有目的地用實際行動做到自己認可的程度。
(2)干部負責與學生督促相結合,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還要充分發揮班干部的作用,激發他們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檢查、督促低效的同學及時完成老師交予的學習任務。
(3)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能力,引導學生對行動進行對照、綜合、鑒別,對一天的學習習慣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全面剖析自我、客觀公正地評價自我,在肯定、否定自我的心理過程中,找出值得肯定發揚的、需要改進的,在自我認識、自我比較、自我反省中提高自我評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