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1月17日 分類:課題申報 次數:
小學英語的教學工作相對來說較難進行,因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都較為有限,因此,許多學校針對于小學英語教學開展了相關課題。這是一篇小學英語教學模式研討課題研究報告范文,小編對此進行了相關整理,以便于您學習和參考。
一 課題的提出
在小學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缺乏閱讀興趣,他們的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遇到新單詞或新句式容易產生畏懼感。同時我們也發現,教師往往側重于學生聽說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針對這種現狀,結合我校教學條件,我們選擇“大容量輸入模式”的閱讀目標實施策略,進行小學英語“語篇整體輸入教學模式”的探討。
二 課題的理論依據
現代語言教學理論認為,學習語言的首要條件是保證足夠的可理解的語言信息輸入,因此聽大量的標準英語,閱讀大量的英文材料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關鍵。
“語篇整體輸入”教學遵循了整體性原則。任何事物都可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且如心理學家格式塔所言:“部分相加不等于整體,整體比部分的總和大,整體優于部分并決定部分的性質和意義。”
心理學原理也反映了人要對所學習對象形成清晰表象時,要先對學習對象進行整體觀察,再觀察它的各部分及之間的聯系。學生遇到新內容時,往往也希望一口氣看完全部內容。
三 課題的研究目標
1.總體目標
總體目標:(1)通過閱讀,愛上閱讀,并能體驗到閱讀的樂趣,真正從“閱讀”跨越到“悅讀”。(2)通過閱讀,了解信息,豐富知識,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之學會多種閱讀技巧,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3)通過閱讀教學,形成有效可行的小學英語“語篇整體輸入”教學模式,同時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產出精致化、智慧高的課堂,渲染學習氛圍,構建書香校園。
2.分級目標
四年級:(1)能看圖識字或認讀所學單詞;(2)在老師的幫助下,理解一些單詞、詞組在句、篇中的含義;(3)能使用字典;(4)能通過自己的閱讀,從故事中獲取大意。
五年級:(1)能根據拼讀的規律,讀出簡單的單詞;(2)能通過上下文理解生詞的含義,學會幾種猜測單詞的方法;(3)能讀懂簡單的故事,正確理解大意;(4)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描述所讀的故事;(5)養成課內、課外閱讀的習慣。
四 課題的研究內容與過程
以故事語篇為單位,以閱讀為主線,探討小學英語“語篇整體輸入”教學模式,并由此細化各個教學程序。其中包括語音的滲透、新詞匯的學習、新句型的操練、語篇的輸入形式等。與此同時,進行學生閱讀技巧的指導,閱讀習慣的培養等。
〖階段一:初步認識〗
憑借著多年教學的已有經驗,我們通讀教材,細化分析,邊教學邊研討,邊反思邊總結,并達成這樣的共識: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學會閱讀。一個故事三周完成,用三個指導課時,每個課時各有所側重。
第一課時:理解故事大意;第二課時:分組討論,處理生詞;第三課時:拓展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
〖階段二:稍作調整〗
我們發現,這樣的教學模式第一課時的教學不夠飽滿,第二課時較枯燥且費時。于是進行了相應調整,把生詞分為三類處理:抓住關鍵詞,詮釋理解詞,跳過忽略詞。并把單詞處理分散于各個課時,調整為以下課時結構。
第一課時:理解故事大意并學習故事第一部分;第二課時:指導學習故事的剩下部分;第三課時:拓展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結合開展相應活動。
按照故事情節發展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小整體。教學時第一課時完成一個小整體或幾個(根據實際而定),第二課時完成剩下的幾個小整體。兩個課時都可采用“語篇整體輸入”教學模式進行指導。
〖階段三:深化實踐〗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應逐步學會學習,學會自己走路,而不是總由教師牽著、引著。反復思考后,我們對課題進一步定位:課堂授課,課外輔助。我們的閱讀不只可以在課堂上開展,還可以延伸到課外。
于是我們開始付諸實踐,為學生設置了“閱讀周計劃”及“寒假、暑假計劃”,幫助學生在課外閱讀。按照一個故事三個課時的教學模式進行,一個故事設置了三周的閱讀計劃,在教學之前事先把閱讀計劃發給學生,學生在閱讀計劃的指導下閱讀故事,并在理解之后完成閱讀計劃里配套的每天練習。在學生課外閱讀的前提下,教師在課堂上再檢測學生的閱讀成果,指導閱讀方法,解決學生在閱讀中所遇到的困難等。
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反映,生詞不少。看來,無法認讀單詞是擺在學生面前的一大障礙,因此我們開展了“單詞整理活動”,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讀更多的單詞。我們要求學生在閱讀故事的同時,先圈出不懂的單詞,然后根據語境、上下文、圖片、查字典等方式知道單詞的意思,并把它整理在筆記本上。筆記本上可以有單詞、單詞意思、圖片解釋、造句、音標等內容。這樣周周積累,形成自己的單詞筆記,有時間就拿出來翻翻、讀讀。
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我們發現學生認詞能力提高了。于是想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口語能力。具體是這樣實施的:將學生最喜歡的活動――表演滲透于每個故事中,分配到學生平時的學習之中。學生自主選擇角色,自覺地完成聽音、模仿,并與同伴們串聯故事、合作表演,最后在班級舞臺上展現彼此。這樣推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確實實施第三課時的語言功能及運用任務。
〖階段四:形成模式〗
一張閱讀周計劃,一本單詞整理筆記,一個相關活動,學生在這樣“三個一”的引領下閱讀,不再那么吃力而枯燥地學習。相反的,增添了些許樂趣,體驗了不少讀懂的滿足。而教師們望著學生的成長,更是欣喜,忘記了平時的汗水,于是更積極地思考。他們實踐――發現問題――調整方案,解決問題――再實踐,就這樣成長了我們的課題,成長了我們的教師,更成長了我們的學生。
五 課題的研究結果
第一,我們形成了“語篇整體輸入”教學模式,確立了三個課時結構,并細化、升華了各自的任務。第一課時:激發興趣,整體感知。第二課時:細讀故事,掌握技巧。第三課時:內化故事,提升素養。
第二,學生的閱讀從“課內”走向“課外”,從“閱讀”走向“悅讀”。且提高了閱讀能力,學會了多種閱讀技巧,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推薦閱讀:課題報告有哪些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