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7月22日 分類:免費文獻 次數:
《城鄉商貿流通業發展非均衡態勢及協同路徑》論文發表期刊:《商業經濟研究》;發表周期:2021年12期
《城鄉商貿流通業發展非均衡態勢及協同路徑》論文作者信息:曹穎(1988-),女,漢族,重慶合川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商務經濟與人力資源;田甜(1981-),女,漢族,重慶涪陵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李安平(1952-),男,漢族,重慶江津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內容摘要:商貿流通業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是實現區域產業互動和市場對接的重要驅動,城鄉商貿流通業的均衡增長為實現經濟融合發展和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提供了可能,這一問題也成為備受學界關注的熱點。基于拓展的流通業一體化指標評估體系,本文對我國城鄉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非均衡態勢進行測度;進而建立城鄉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的形成和破解機制,采用GMM模型實證考察影響城鄉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的相關因素,并提出實現二者協同推進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商貿流通業;城鄉二元結構;非均衡;GMM模型;指標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為我國密集化和大規模的商品流通注入新的活力。特別是在現階段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格局下,商貿流通業發展對于加強產業聯系、盤活區域經濟和拉動內需增長的驅動效應得以充分展現。從規模存量來看,以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等為主體的商貿流通業營收屢創新高,2018年收入總規模突破四十萬億元,在國民經濟增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流通業發展過程中交易呈現規模持續擴張、多元化流通組織涌現以及創收能力和消費引致效應不斷強化等諸多鮮明特征。其中,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紅利深刻惠及農村地區,2019年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接近六萬億元,且零售額增長率長期保持在10%以上,連續近10年高于城鎮地區零售額增長率。
然而受制于經濟水平差異和生產活動的集聚化,城鄉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極化”特征漸趨凸顯,生產要素、流通運力以及消費需求等在城鄉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均衡。由于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實際購買力相對低下以及流通市場尚不健全等現實約束,導致農村地區在流通規模、流通效率和流通競爭力等諸多方面處于劣勢。如盡管農村零售消費總額占比逐年提高,表現出較強的流通業發展潛力,但其占比仍長期處于20%的比重以下,城鄉流通業發展仍在多個維度存在明顯差距,二者尚未能真正實現均衡發展。不難發現,城鄉流通業均衡發展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和破解城鄉消費不平等提供契機,而城鄉一體化發展則有助于公共要素的合理分配和城鄉產業交流,最終形成流通業“以城帶鄉、城鄉互惠”的均衡發展局面,二者在本質上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因此,明晰我國城鄉流通業發展的非均衡態勢并探索其協同發展的有效路徑,對于進一步釋放流通業發展引領消費的潛力和促進城鄉融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文獻梳理
衡量城鄉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均衡態勢,關鍵在于流通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即明確流通業一體化發展的度量維度。為能夠客觀和綜合衡量區域流通業發展差距,楊建和宋冬梅(2016)將20個指標納入分析框架建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以區域間流通業發展的現代化差距表征失衡特征,提供了商貿流通業一體化研究的基本思路;在張永山(2017)、CHEN(2018)等研究的基礎上,紀良綱和王佳誤(2020)進一步提出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協同過程集中體現為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分立與融合,基于商貿流通業要素流的四個維度進一步選取9個次級指標構建城鄉商貿流通業一體化發展的評價體系;王素超(2019)利用層次分析法,基于商貿流通業環境競爭力、發展競爭力和潛在競爭力三個維度建立流通業發展非均衡測度體系。盡管既有研究中所構建的指標評估體系有所差異,但關于我國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的相關結論卻相對一致。任保平和魏婕(2011)研究發現城鄉商貿流通業存在顯著的二元結構特征,物流和信息流失衡問題尤為突出;同樣的,郭海紅(2019)基于 Feder 模型研究發 現城鄉流通業發展協調性不佳,城鎮地區流通效率顯著高 于農村地區且二者的聯系被割裂。
流通業發展空間不均衡的結論在學術界基本已形成共識,圍繞這一現實困境所開展的更深層次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流通業發展不均衡的成因分析與破解路徑。王浩
(2017)、田博等(2018)和郭超(2018)分別從消費需求差距、基礎設施差距和信息不對稱性等多個角度分析流通業發展不均衡的原因。陳敏(2020)綜合上述內容展開多維度分析,研究發現由于區域異質性特征,東中西部地區流通效率提升的核心影響因素有所差異。關于如何實現商貿流通業的均衡發展,田躍(2017)認為強化城鄉商貿流通組織化程度和流通網絡的一體化布局是關鍵;耿繼靜
(2019)則基于縮小城鄉差距、強化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以及完善物流體系等多個方面提出城鄉商貿流通業協同推進的實現路徑。
不難發現,現有文獻中針對城鄉流通業發展不均衡問題的分析普遍基于經濟證據,既缺乏形成機制和破解路徑的系統性理論分析,亦鮮有從實證和量化分析的角度檢驗相關的影響因素。據此,本文首先利用拓展的指標體系評估我國城鄉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非均衡現狀;進而建立城鄉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的成因與破解銜接機制,并采用GMM模型檢驗相關的影響因素,從而為二者協同推進的路徑設計提供指導。
城鄉商貿流通業發展非均衡測度
本文進一步拓展任保平和魏婕(2011)和紀良綱和王佳誤(2020)所構造的流通業一體化指標體系,從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設施流五個維度對城鄉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非均衡程度進行綜合測度。基于指標選擇的客觀性、系統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本文共選取12項次級指標,具體見表1所示。其中,商流維度中,選取能夠反映收入差距和消費差距的相關指標;物流維度中,選取反映農產品和工業產品流通規模差距的相關指標;信息流維度中,選取網民規模、網絡普及率以及移動電話擁有量等指標反映通信能力差距的相關指標;設施流維度中,選取公路里程和光纜長度等表征基礎流通設施水平的相關指標。各指標權重的計算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相較于傳統的專家打分等方法,主成分分析能夠依托數據自身特征形成權重分配,從而有效反映次級指標對于城鄉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的影響程度,從而克服權重設定的主觀性,本文利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KMO檢驗和主成分提取得到表1中所示的權重。
通過綜合指標計算,可以得到各維度非均衡性水平以及最終的城鄉商貿流通業發展非均衡水平,結果如表2所示。不難看出,我國城鄉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的問題長期存在,但非均衡程度總體呈現明顯下降趨勢,這意味著城鄉之間流通聯系和協同發展的質效提升。分不同維度來看,城鄉商貿流通業早期以商流和物流非均衡發展最突出,而伴隨著農村電商平臺的興起和農村經濟發展,物流非均衡發展局面得以顯著改善。除此之外,不同維度的非均衡指數均有所下降,以物流非均衡下降最為明顯,商流和設施流次之,資金流的非均衡指數下降幅度最小。現階段中,商流、物流、資金流和設施流非均衡指數接近,成為導致城鄉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的主要驅動,而信息流非均衡則在2016年由正轉負,成為克服城鄉非均衡發展和實現協同推進的積極因素。究其原因,互聯網教育的普及和通信設備的全域覆蓋,有效打破了城鄉信息不對稱和聯絡不通暢等問題,二者的緊密關聯成為城鄉商貿流通業均衡發展的重要保障。
城鄉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形成機制與破解路徑分析
基于前文所構建的指標評估體系,本文嘗試建立城鄉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的形成與破解銜接機制(見圖1)。
已知城鄉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主要表現為五個維度的非均衡特征,其中,居民收入差異是商流維度非均衡的主要原因。相較于城鎮地區,農村勞動力收入普遍偏低,實際購買能力和消費需求規模亦相對較小,從而導致城鄉流通業發展規模和流通市場活躍度的不同。經濟發展差異是物流維度非均衡的主要原因。受制于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農產品市場份額相較于工業品份額嚴重偏低,且附加值較小,致使農產品經濟規模萎縮,農村物流“無物可流”。基礎設施差異是引致設施流維度非均衡和信息流維度非均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農村地區相對落后的流通設施建設降低了農村流通效率和可達程度,從而限制農村流通業的覆蓋范圍;另一方面,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不健全,網絡覆蓋程度有限,從而阻礙城鄉流通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另外,流通市場建設的不健全亦加劇城鄉流通業信息流維度不均衡。農村地區流通市場管制缺乏,流通主體自發性行為頻發,致使信息嚴重不對稱。城鄉要素分配差異則是資金流維度非均衡的關鍵所在。受到不同的回報率吸引,大量資源更傾向于流向城鎮,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資源集聚在城鎮流通業部門,導致城鄉流通業發展更加不平衡。
針對城鄉流通業非均衡發展的現實困境,本文分別從推廣農業電商平臺、完善農村物流基建、推動城鄉專業分工、優化物流資源分配和流通產業一體化布局等多個方面研究其破解路徑。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型,電子商務提供了重要平臺,基于“互聯網+特色農產品”的銷售策略,農產品的產銷運作效率大大提升,從而縮小農產品與工業品的流通差距;物流設施建設是流通業高效發展的基礎,完善農村物流基建既要求加大農村互聯網建設力度,形成完善的農村網絡服務體系,又要求積極推動農村配送點和倉儲基地建設,有效提升農村物流的覆蓋范圍和配送效率;強化城鄉地區專業化發展,有助于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產鏈條銜接,從而在生產端強化城鄉交流,為流通端城鄉協同發展做好鋪墊;流通產業布局的優化秉持“面向農村、平衡資源"
的基本原則,通過資金支持、基建支持以及技術支持等有效扶持農村流通產業發展,通過“以城帶鄉”統籌城鄉流通業均衡發展。
城鄉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模型設定
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文在定性分析城鄉商貿流通業形成機制和破解路徑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計量模型予以驗證,從而為前文的機制分析提供實證依據。根據機制分析部分所提出的城鄉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的成因,本文依次檢驗城鄉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網絡建設、交通建設和資金支持等差異化因素的影響。經驗事實表明,城鄉流通產業非均衡發展存在較為顯著的時間路徑依賴特征,因此本文將非均衡指數的一期滯后項納入模型,建立動態面板模型(1)和(2):
式(1)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B。為常數項BI-B,表示待估系數,DIS表示城鄉商貿流通業發展非均衡指數,DIs-則表示其滯后一期項;PGDP表示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比值;CON表示城鄉居民人均支出水平的比值。由于2013年之后國家統計局所公布的全體居民消費支出指標有所調整,為保證統計口徑的一到性,本文通過求取2013年前后城鄉居民消費支出的均值來表示;WEB表示城鄉互聯網覆蓋率的比值;ROAL表示城鄉人均公路里程的比值;IFA則表示城鄉流通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值;u表示個體固定效應;e表示隨機擾動項。
(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 2004-2018 年 30 省市區(西藏和港澳臺除外)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中國物流統計年鑒》《中國連鎖行業零售數據統計》《中國零售業發展報告》以及《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和Wind數據庫等。
(三)實證結果分析與討論
由于模型中包含被解釋變量的時間滯后項,本文選取動態面板回歸中常用的系統GMM估計方法,從而克服潛在的內生性問題導致估計結果偏誤。同時,為降低個體差異帶來的影響,本文選取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系統GMM估計要求模型滿足一階自相關且二階非自相關,同時所選取的工具變量不存在過度識別的問題,AR(1)、AR(2)和Sargan檢驗結果表明本文模型滿足上述條件。
本文依次檢驗各影響因素對于城鄉商貿流通業總體非均衡指數以及分維度非均衡指數的影響,不難看出,城鄉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時間滯后效應顯著,因此長期的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容易形成癇疾。城鄉人均收人差異和消費支出差異能夠顯著加劇商貿流通業發展失衡。從估計系數的絕對值來看,二者是導致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的最主要原因,這一結果與前文“商流維度非均衡是總體非均衡最主要的構成”的結論基本一致。互聯網覆蓋率和人均公路里程的差距對于城鄉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則呈現出較為顯著的抑制效應,說明現階段農村互聯網推廣和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出現成效。同樣的,這與前文信息流非均衡指數由正轉負的現實特征相吻合。城鄉固定資產投資差距能夠加劇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非均衡程度,表明當前城鄉之間要素配置的扭曲現狀尚未得到有效緩解。綜合來看,實證檢驗的結果與前文所得到的結論不謀而合,信息流維度的協同推進已然成為實現城鄉商貿流通業均衡發展的突破口,而如何縮小城鄉差距,強化商流和物流協同推進,以及完善城鄉資源公平、有效配給,將成為未來我國城鄉商貿流通業均衡發展的關鍵所在。
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研究指出:我國城鄉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現象長期存在,但整體上呈現非均衡指數下降和協同向好的趨勢;商流維度非均衡導致是我國城鄉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的最主要成因,物流、資金流和設備流維度非均衡次之,信息流非均衡指數由正轉負,成為驅動城鄉商貿流通業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差距能夠顯著加劇城鄉商貿流通業失衡發展,同樣的,城鄉固定資產投資差距亦能抬升二者的非均衡指數;城鄉互聯網普及率和人均公路里程差距則顯著抑制城鄉商貿流通業的非均衡發展。
實證分析結果與形成-破解機制分析的結論基本一致,據此,本文主要從推動農村電商經濟發展、強化城鄉專業分工和優化流通產業布局等多個方面提出改善城鄉商貿流通業非均衡發展的建議。具體地,政府部門應堅持流通資源適當地向農村地區傾斜,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政策扶持,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專業化的科學服務平臺。同時,增加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開辟物流專線,合理規劃物流配送點和倉儲基地,努力實現城鄉消費無差別和城鄉流通無差別。另外,堅持統籌城鄉流通產業的布局和發展,基于城鄉流通體系的差異化特征建立行之有效的銜接窗口,打造城鄉物流一體化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楊建,宋冬梅,省域流通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構建—以河北省為例[1.商業經濟研究,2016(9)
2.張永山.城鄉市場分割與商貿流通統籌模式選擇[J].商業經濟研究,2018(18)
3.紀良綱,王佳溪.“互聯網+"背景下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模式研究[1].經濟與管理,2020,34(2)
4,王素超,我國流通產業區域非均衡發展測度[].商業經濟研究,2019(16)
5·任保平,魏婕,中國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測度及其評價[].統計與信息論壇,2011,26(9)
6·郭海紅.基于Feder模型的城鄉流通協調發展研究——以廣東省河源市為例[]1知識經濟,2019(15)
7·王浩,商品流通渠道對內外貿一體化的影響—互聯網經濟下的新探索U1.商業經濟研究,2017(20)
8.田博,歐光軍,汪奎,基于主成分回歸分析的商品流通企業物流成本預測研究-以H公司為例[J]1.商業經研究,2018(5)
9,郭超,商品流通企業融資租賃經營風險預測分析U].商業經濟研究,2018(11)
10,陳敏,我國商品流通效率的空間非均衡性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9)
11. 田躍 . 我國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有利條件及其發展對策 [J]. 改革與戰略,2017,33(7)
12. 耿繼靜 .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發展路徑探究 [J]. 商業經濟研究,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