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5月07日 分類:免費文獻 次數:
《土地流轉助推農村產業精準扶貧的策略》論文發表期刊:《鄉村科技》;發表周期:2021年03期
《土地流轉助推農村產業精準扶貧的策略》論文作者信息:張君(1969—),男,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地籍測量管理。
[摘 要]土地流轉是我國廣大農村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舉措。要想借助土地流轉高效推動精準扶貧工作,解決好土地產生的效益問題是關鍵,通過組建集體經濟合作社、引進龍頭企業、開拓農產品產業鏈等舉措,可扭轉常規“輸血”都扶模式向“造血”模式轉變,增加貧困戶收入的同時增加就業崗位,帶領貧困群眾真正脫貧且持續穩定致富。本文主要就土地流轉助推農村產業精準扶貧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土地流轉;精準扶貧;特色產業;農民權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當地農村實際和產業基礎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土地流轉是當今農村區域具備適度規模化產業經營實現土地資源優化再配置的重要舉措,其不僅可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和“扶強帶貧”,而且可解決農村土地分散化和擱置荒蕪化問題,符合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2),我國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加之2019年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有效引導了農民科學、合理地進行土地流轉,進一步深化了土地資源優化利用。
1農村土地流轉現存主要問題
1.1 土地流轉發展較慢
我國早在2004年就頒布了《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明確指出“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要方式包括轉讓、互換、轉包、出租、入股和抵押等,雖然流轉方式多樣化,但由于農民受傳統思想觀念影響,依然將土地視為“養家糊口”的唯一手段,將土地使用權緊握在自己手中才放心,加之其對相關法律和政策文件缺乏正確解讀,導致其對土地流轉持反對意見,地方政府土地流轉工作開展受到較大阻力3。此外,農村環境和外部因素也是導致土地流轉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例如,養老、醫療服務等體系不完善,土地依然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其對土地使用權看得非常重,即便有土地進行流轉,也僅限相互熟悉和認可度較高的親朋之間進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1.2土地流轉行為欠規范
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相關條例出臺以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土地征收及宅基地制度等方面均存在較多問題,農村土地流轉大多僅限于農民與農民之間,其不僅法律意識淡薄,且對相關管理制度不了解,大多采取口頭協約或簡單協議形式,缺乏規范標準的土地流轉書面協議。即便簽訂了相關合同,但由于許多農戶缺乏合同相關知識,沒有深入分析合同的具體內容和細節,導致在合同履行期間出現歧義和糾紛。此外,大多數土地流轉是私下進行,未按照相關規定申請正規的土地變更手續,難以形成有效的法律保障,從而造成糾紛時有發生,矛盾重重,導致土地流轉工作開展緩慢,難以獲得預期效益。
1.3農民權益得不到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相關條例出臺以前,土地流轉缺少統一的規范標準,尤其是與農民權益直接相關的土地價格,政府并未形成合理的指導制度和價格標準,加之農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視野和談判能力也較為有限,導致其在與企業談判時爭取不到有利價格。另外,在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后,隨著農村生產生活及消費水平的提高,加之產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利益收入不斷增加,農民在缺乏預見性的前提下簽訂“土地轉讓”
合同,勢必會埋下“后悔”因素,從而致使糾纏、阻撓、聚集上訪等現象發生,嚴重影響了土地流轉的應有作用和效益發揮以及農村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穩定發展。
2土地流轉助推產業精準扶貧策略
2.1 加強土地流轉宣傳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各級政府應深入分析當前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并針對典型問題制定合理的響應措施。應充分結合我國國情健全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法規,出臺轉讓、互換、轉包、出租、人股和抵押等方式的標準性合同樣本,進一步規范土地流轉過程,保障農民利益。改變農民傳統固化的土地收入支撐理念是土地流轉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土地流轉的主要目的是將碎片化和擱置荒蕪的土地進行優化配置,通過土地的集中統一支配,充分發揮土地資源應有的效益"。當地政府要加強土地流轉相關政策制度的宣傳,強調土地流轉給貧困群眾帶來的效益,要使農民充分認識到土地流轉后通過特色產業的增資擴規,不僅可提高貧困群眾分紅收益,而且可大大增加就業崗位,確保貧困群眾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對此,可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微信等形式,不斷宣傳和解答土地流轉相關問題,進而有效改變貧困群眾對土地流轉的認識,合理促進土地流轉及承包經營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
2.2 鼓勵村集體成立經濟合作社當地政府可通過建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以特色產業為基準,面向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完成土地征地工作,將碎片化和擱置荒廢土地轉移到特色產業經濟合作社,利用農民入股方式,不斷完善特色產業鏈和結構"。此外,應積極引入相關農業發展公司,建立“保底收儲”機制,按照集體20%、農民80%的比例進行每667 m'保底價格的收益分成,從而確保農民群眾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實際利益。另外,村經濟合作社的農業發展公司,可通過政府土地流轉招標平臺,對外進行土地流轉的項目招標、合同簽訂、合同開發和效益分紅等活動。
2.3發揮好貧困群眾主體作用
基于土地流轉的精準扶貧創新模式,重點在于土地流轉創收增收,關鍵在于提高貧困群眾主體作用,成敗在于貧困群眾脫貧及可持續穩定致富。傳統的土地流轉多為一次性付錢方式,不僅未徹底解決貧困戶的困難問題,而且失去土地使用權的農民還失去了土地收入保障,極易可能成為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技能培訓和穩定工作崗位是農民真正脫貧的重要幫手,對此,需通過各種技能培訓和在引進企業中開拓相關崗位,對土地流轉中失去土地的農民創造相應的就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崗位機會,從而有效解除其失地后的后顧之憂,確保農民具有較穩定的收入來源。此外,可采取“政行企校”等多方深度合作的形式,以政府為主導,進行行業、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的深度合作,通過技能培訓真正培訓出一批“土專家
“田秀才”,從而有效激發貧困農民群眾的自主脫貧積極性、主動性和內在動力,打造一支有技能的專業農業隊伍,在實現脫貧的基礎上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組建強有力的人才隊伍基礎。
2.4“扶強帶貧”做大特色產業以政府為主導,以科學發展的理念按“扶強帶貧”模式推動農村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是土地流轉助推精準扶貧的主要舉措?。當地政府可通過梳理當地農村現有產業資源和產業優勢,扶持現有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按
“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緊緊圍繞特色主導產業,讓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此外,以合作社作為溝通協調和服務管理橋梁,合理引導貧困戶以土地流轉形式入股分紅、返聘務工,以土地流轉為突破口,促進農民就近就業,促使土地達到保值、增值效果,讓貧困戶真正脫貧且穩定奔向小康,全面提升當地特色產業扶貧質量和水平。
2.5深化開拓農產品服務市場農業產業鏈條短、農產品加工附加值低以及農民市場統一經營意識不足等問題,是目前農村產業扶貧和庭院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隨著精準扶貧的不斷實施,尤其是農業產業基地的不斷建設,其規模和容量不斷擴大,但要真正發揮農產品產業效益,除了需進一步擴大土地流轉規模和范圍外,還需深化開拓農產品服務市場。首先,要強化培育貧困群眾的市場開拓意識,積極引進一批龍頭企業、關聯企業,逐步延拓農產品服務鏈;其次,要加快發展農產品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加大特色產品的質量標準化管理和宣傳,不斷提升特色產品在內地甚至國外市場中的影響力和占有率。
3結語
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力發展農村農業經濟已成為必然,只有合理規范土地流轉過程、“扶強帶貧”、維護農民基本權益、開拓農產品產業鏈等,才能促進土地流轉工作高效優質地開展,真正助力精準扶貧,最終帶領貧困群眾脫貧且持續穩定致富,為農業農村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參考文獻
[1]王巖.農村土地流轉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J].新農業,2020(17):83.
[2]潘亞楠,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山西農經,2021(3):53-54.
[3]劉同楠,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J].農業工程技術,2020(6):49-50.
[4]趙月旭,農村土地確權對土地流轉的影響分析[J].山西農經,2021(2):71-72.
[5]郭玲玲,趙靜,論土地流轉、龍頭產業對脫貧的作用:以河南汝州為例[J].甘肅金融,2020(2):49-51.
[6]鄧曉華,土地流轉與實現規模化經營的相關思考[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12):90-91.
[7]婁正,謝奇珍,劉清,等,我國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類型和趨勢[J].農業工程,2020(7):73-78.
[8]李學科,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1(5):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