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建筑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建筑物質和建筑精神財富的總和。“建筑與文化”成為20世紀以來現代建筑理論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而建筑地域文化的獨特性,使人們的研究更加有意義,我相信未來,融合有地方文化的建筑必然符合建筑的時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而我們當下的建筑設計更應該注重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任重道遠,作為我們建筑設計人員仍需努力,下面著重以汪國瑜先生設計的云谷山莊作為分析案例。
關鍵字:建筑設計師職稱論文,期刊投稿,建筑地域,文化,地方,特色
從本質上講,建筑學有一般性的普遍規律,全球化的建筑有其合理的內涵。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規律,一部建筑史本來就是地域文化發展的總和。從大的方面說,歐洲與美洲就有相當大的差別;即使在歐洲,西歐與東歐又有所不同;西歐中,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和荷蘭亦各有特色。不同國家,甚至同一國家中,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如美國的波士頓、華盛頓、舊金山等風采各異。印度、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也開始找到自己的道路,杰出建筑大師的作品也帶有強烈的地域印痕。像東南亞一帶的建筑師,近年所創作的符合南亞地域特征的建筑,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的重視。
從歷史長河看,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以來,是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先是在歐洲,后來擴展到美國,建筑也是如此。歷史上中國有豐富多彩的建筑文化遺產,但近100多年來,科技技術發展滯后,建筑學也不例外,在國際競爭中目前仍處于弱勢地位。要加強對中國傳統建筑的研究。我們的先輩梁思成、劉敦楨老師是中國建筑研究的先驅者,我們要吸取、消化他們的貢獻,但絕不是說中國建筑就僅限于此了,我們還要將理論的研究、揚棄與再創造的過程,融匯在今天的設計創作中。我們不但要“拿來主義”,還應當把我們土壤上新的創造“送出去”,為世界建筑文化的繁榮作出貢獻。
一、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及其表現
作為人與自然中介的建筑設計,同樣要受到各種地域文化的限制與制約,為適應不同的地域氣候,必須針對氣候進行建筑設計,于是產生了熱帶雨林建筑及其建筑文化,溫帶建筑及其建筑文化,高寒、荒漠、極地等不同氣候環境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物質層面的建筑地域文化。物質層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體現在物理環境的地域性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兩方面:
1、在物理環境的地域文化上,為適應不同區域的物理環境,需應用不同的建筑物 理學 。高緯度地區需保暖,光輻射強烈的地方需遮陽,溫濕地區要防潮通風,雪壓大的地區要防積雪,多雨地區應注意排水,多沙的地區要防沙暴,多地震地區特別要注意防震等。
2、在建筑材料的地域文化性方面,建筑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建設材料地域性的影響。建筑用材多,體積龐大,運輸困難,所占造價比重甚大,因此必須就地取材,就近采集和生產,并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力學的、美學的特長。產石地區多石構,生土地區有土筑窯洞,產木的地區用木構,產竹地區有竹樓,這些都是建筑設計在建筑材料地域文化的充分體現。非物質層面的建筑地域文化。建筑文化的地域差異性,除了表現在物質層面外,還表現在各種地域性的意識形態、地域性的人文習俗等非物質層面。首先,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人類機體的建筑尺度和建筑風格也表現出某些差別,這是建筑文化地域性的民族性或國家性之緣。
綜上所述,建筑地域文化的非物質基因表現為人們通過不同儀式化行為和標志邊界等各種方法將文化意義賦予場所和行為。建筑中不同的符號、材料、色彩、形式、空間組織和景觀方面都可能包含某種文化意義。當意義、空間與活動系統相互一致時,彼此之間就加強;當建筑變得與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一致時,就有歸屬感。
二、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有機融合的途徑與方式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是根,在建筑設計領域同樣如此。這就要求在建筑設計中要有意識地從文化入手,尋求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的有機融合。為此,建筑設計師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從如下方面做起:1、在建筑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環境和當地材料等硬件性物質文化對建設設計的影響與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夠充分體現出地方特色來,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得以充分釋放與發揚。2、在建筑設計時將當地的人文、風俗、生活習慣、地域特色等軟文化要求,與建筑設計進行有機融合。3、在吸收與借鑒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將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地域文化中,并體現在建筑設計中,最終在建筑設計中體現對地域文化的繼承與 發展 。
黃山云谷山莊位于黃山腳下云谷寺景區內,是一組帶有徽州古民居特點的建筑群.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約8000平方米,是由東南西北中五個區域組成的徽派建筑群,為20世紀末我國建筑界"新鄉土運動"的代表作之一,設計師為我國的第二代建筑師汪國瑜. 設計師采用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五行方向的布局,把山莊建筑群分割成若干幾何方塊,賦予整個建筑群落以無形的生命.松環竹抱,跨溪臨泉,溪曲九回,層層疊瀑,小橋流水,石刻碑群與千年古木共處一隅.以徽州古文化為主調的富麗堂皇的裝飾,獨樹一幟的仿古建筑與巧奪天工的園林有機完美的結合,成為黃山四絕之外的人文一絕.
云谷山莊采用圍合空間院落式處理,依山而建,分散布局,傍水跨溪整個山莊以中心服務區的大天井展開,東面是"停云館",從這里往外看,云海起伏跌宕,霧中山影如畫;西面是"枕石軒",憑欄北望,清溪順頑石湍湍流下,水霧飄浮,碧透空靈;南面是"竹溪樓",大片竹林俏立,郁郁蔥蔥,蒼翠欲滴;北面為"松韻堂",松林交相掩映,松韻如濤.人在建筑中的生活感受和視覺效應的核心, 實質上是對建筑環境空間的經營問題。經營環境空間, 舒適方便之外,還須尋幽、涉趣、寄情求意。它在風景或園林建筑中的含義就更為廣泛, 并更具視覺上的把自然環境引進生活是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的一種特殊愛好和興趣。對室內外空間綺合點的開拓又是風景區建筑環境布局的一重要課題。結合點就是室內外過渡空間。用這過渡空間把內與外、暗與明、閉與敞、靜與動以及行為心理中的藏與露、私密與公開貫通結合起來, 在內外空間的界面上形成不內不外, 亦內亦外的復合空間通過其空間的相互穿插滲透、動靜交融、漸次過渡、里外承接, 不僅為人的生活活動加添了安全感和方便條件, 它形成的虛實、分合、隔透、凹凸等掩映對比和視感變易, 也給建筑室內外環境空間的豐富增強了視覺中的美學效果。在中國傳統建筑群體中,用廊、榭、軒、臺、敞樓、抱廈洞窗、透墻等處理手段來獲得上述境界是屢見不鮮的。意之所由, 全在寄情。盡管山勢與建筑在絕對尺度上相去甚遠、而究其相對關系, 體量大而高的建筑會奪山之勢, 體量小而低的建筑能顯山之踐布局上建筑若聚而實, 體量必顯大; 散而虛, 體量必顯小。就黃山峰巒而論, 形勢巍峨而實并不太高。其最高一峰, 海拔也不過18 73 米, 比華山、恒山、峨嵋金頂都低之所以貌顯高峻, 全在, 溝壑倆誠崖壁挺拔, 小峰逼近大峰, 本身也是對比手法的結果。為此, 風景區建筑應強調采用體量形象上的對比手法。突出山勢之雄也反顯建筑之秀。其體量要求應把握宜小、宜低、宜靚小則量感親切,低則量感靈巧, 散則量感婉約。
參考文獻:
[1]汪國瑜. 營體態求隨山勢,寄神采以合皖風---黃山云谷山莊設計構思[J].建筑學報.1988年11期
[2] 鄒德依,劉叢紅,趙建波. 中國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 建筑學報. 2002(05)黃山建筑風格設想_汪國瑜
[3] 汪國瑜. 黃山建筑風格設想[J]. 新建筑. 1984(01)
[4] 周擁軍,石英,熊惠華. 論新地域建筑[J]. 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2)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