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淺談構造柱的施工技術
徐曉春
摘要:在施工過程中,不允許構造柱與框架柱、梁同時現澆。但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卻經常發現將構造柱與框架柱、梁一起整澆的情況,這樣做不但使結構受力概念模糊不清、與設計意圖不符,而且也影響工程質量,留下事故隱患。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分析并提出解決辦法。
關鍵詞:構造柱 施工 隱患 解決措施
構造柱是在墻身的主要轉角部位設置的豎直構件,其作用是與圈梁一起組成空間骨架,以提高建筑物的整體剛度和整體的延展性,約束墻體裂縫的開展,從而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是提高多層磚混結構房屋抗震能力的一種措施。另外建筑物頂層兩山頭和伸縮縫處門窗口加的構造柱為抗裂構造柱,抵抗溫度造成的應力。構造柱屬于墻體的一部分,構造柱應沿整個建筑物高度對正貫通,嚴禁層與層之間構造柱相互錯開。
在框架結構中,組合有構造柱的形式屢見不鮮,但框架柱與構造柱的性質與結構受力是完全不同的, 在使用荷載、截面形式及尺寸大小完全相同的條件下,通過對原設計結構和施工時將框架柱、梁與構造柱一起整澆后的變更結構進行結構受力比較,得到如下結論。
首先,基礎受力發生變化;框架柱是框架結構中的主要受力構件,其下面均有堅實的基礎,大部分為獨立柱基或樁基承臺,通過計算設計均能承受框架柱傳來的結構荷載,構造柱一般均生根于基礎梁或樓面梁。當構造柱與框架柱、梁同時現澆后,上部結構荷載將部分通過構造柱直接傳給樓面梁或基礎梁,原基礎受力發生改變,造成支撐構造柱的樓面梁或基礎梁的荷載增加,其截面及配筋將嚴重不足,很可能促使結構過早破壞。
1、構造柱的截面及配筋嚴重不足;
構造柱是為了改善建筑物延性和整體性,從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的一項基本措施,一般設置在建筑物的洞口及墻體轉角或交接處,作為一種局部加強措施,不要求其參與結構受力,故而構造柱一般都未通過計算,而是按構造要求設置的,其截面及配筋自然很少,當構造柱與框架柱、梁同時現澆后,將與框架柱同時受力。很顯然,構造柱是無法滿足結構受力要求的,一旦受力,構造柱的截面及配筋均會嚴重不足,因受力而造成構造柱整體破壞,起不到設置構造柱的真正作用。
盡管構造柱所在跨框架梁的跨中彎矩有所減小,但構造柱處梁上部出現負彎矩;原設計的截面及配筋自然能滿足受力要求,構造柱所在跨框架梁的跨中彎矩減小,并不說明整個結構更安全,恰恰相反,構造柱與框架柱、梁同時現澆后,造成構造柱處梁上部出現負彎矩,這是設計人員未考慮到的,與設計意圖不符,這部分結構有可能出現裂縫,甚至破壞。
相鄰跨的跨中彎矩有所增加;
原設計的截面和配筋雖然能滿足要求,彎矩增加后,如其截面及配筋不變,該部分結構自然不能滿足其受力要求,即使勉強不產生結構破壞,建筑物的安全性也被降低。
2結構隱患分析
(1)構造柱的基礎強度及變形不能滿足規范要求,因為構造柱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存在真正的基礎的,即使有基礎,一般也難以承受結構荷載,一旦構造柱受力,其基礎強度及變形將無法滿足規范要求。
(2)構造柱的承載能力不足,因為構造柱是不考慮承受結構荷載的,其截面一般都不大,配筋也很少,一旦與框架柱、梁同時現澆,必然會承受部分結構荷載,若與填充墻無良好拉接,極易出現裂縫,甚至破壞,即使與填充墻拉接較好,而造成部分墻受力,在施工和正常使用階段不出現問題,但一旦改變房屋用途拆除填充墻就會暴露出構造柱承載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3)框架梁局部強度不足,通過上述的結構受力分析、提到構造柱處梁上部出現負彎矩及相鄰梁的跨中彎矩有所增加,這部分梁承受的荷載增加,使梁過早地進入塑性變形階段,結構的安全儲備降低。
構造柱與墻體拉接不好,按構造柱的施工方法,應是在框架結構施工時預留構造柱鋼筋,框架結構完成后砌筑墻體,并在墻體中預埋鋼筋,然后裝模澆筑構造柱,這樣做構造柱與墻體自然拉接良好。如果先澆構造柱后砌墻,即使構造柱上預埋了鋼筋拉接,在日后的溫度及墻體變形中都可能產生裂縫。
問題發生的原因
2.1施工技術人員概念
模糊個別施工技術人員錯誤地認為:構造柱與框架柱、梁一起現澆,增加了結構的整體性,改善了結構受力。一般構造柱均未經過計算,而是按構造設置的,是從構造上采取的抗震和加大安全度的措施,而框架柱則是框架結構的主要受力構件,必須經過嚴格的計算設計,且需滿足較為復雜的構造要求,因此,構造柱與框架柱有著本質的區別,決不能利用構造柱作為框架結構的支承構件。若將構造柱與框架柱、梁一起整澆,就會把構造柱作為框架梁受力的一個支點,構造柱勢必先于墻體受力;其次,非結構構件一般不屬于主體結構的一部分,作為非承重結構,抗震設計要求防止非結構構件參與工作,避免非結構構件對主體結構的變形限制。分析計算時,可以只考慮非結構構件的質量,不考慮其剛度和強度,構造柱在框架結構中亦屬于非結構構件,而施工程序的變更改變了這一性質。
2.2施工過份追求簡單化
有些工人和施工技術人員迫于工期或一時追求施工簡單化,往往違反施工規范,懷著僥幸心理,把設計過程中的安全儲備因素這種特殊性當作可以推而廣之的普遍規律來加以應用,從而導致危險的結果。
3、解決方法
3.1嚴格按規范操作施工
澆筑框架柱、梁,要在框架梁上構造柱部位預留插筋,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后拆模,然后再砌筑墻體,并應根據馬牙槎尺寸要求,從柱腳開始,先退后進,以保證柱腳為大截面交木工支模,最后澆筑構造柱混凝土。
3.2構造柱頂與框架梁底的連接施工
由于構造柱頂已有框架梁,造成了施工工作面狹小,施工困難。針對這一情況,對于施工條件較好的單位,可采取高壓灌漿的方法來填充構造柱頂與框架梁底部的空隙,對于施工條件一般的企業,可采用實心磚斜向填塞的方法。
3.3現澆樓面施工
一般框架現澆樓面均采用與框架梁一次澆筑而成的方法,施工簡便,結構合理,但對本工程所示的情況,除與構造柱無直接關聯的現澆樓面可與框架梁一起整澆外,其余均需設置施工縫,預留板內插筋,待現澆構造柱和圈梁混凝土時,再一并澆筑。
保證構造柱質量的措施
上面提到構造柱在框架結構中為非結構構件,不要求直接參與結構受力,但絕不可錯誤地認為構造柱在框架結構中是可有可無的構件,其施工質量的好壞無關緊要。設計中設置的構造柱,對提高墻體的整體穩定和抗震性,其作用還是很明顯的,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構造柱的施工質量必須要得到充分重視。對構造柱馬牙槎磚砌體的質量進行了分析研究,只要保證砌體的尺寸準確,垂直度和平整度符合規范要求,就能解決構造柱的幾何尺寸和不漏漿的問題,為此可采取以下三項措施。
(1)在材料上做文章,對磚進行挑選,長度接近標準的磚用在構造柱邊作丁磚,長度偏長或偏短的磚作順磚,這樣可以提高砌體的平整度;
(2)為了保證墻體正反手墻的平整度符合要求,采用反手線砌正手墻的方法來控制,基本上保證了砌體厚度的一致;
(3)考慮到磚和模板均是剛性材料,在磚與模板之間無法控制漏漿的問題,為此用1.5㎜厚1—2層吸塑紙貼在磚砌體兩面的馬牙槎處,在磚與模板之間增加了一道柔性材料,既填平了磚面的平整不足,又杜絕了漏漿。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