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近年的大雨讓很多的城市都飽受了內澇的困擾。城市排水同供水、供電、供氣一樣,也是城市生命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影響市民生活質量,也會危及城市安全,影響城市形象和城市的發展。解決日益嚴重的城市內澇問題,這是百年大計,與民生息息相關。本文從自然因素、城市擴張、城市規劃、綜合管理等角度探究了城市內澇頻發的原因,以期為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提供現實的治理途徑。
關鍵詞:城市規劃師職稱范文,城市內澇,成因,影響,防治對策
【引言】
近幾年,每到汛期,從南到北,長沙、南昌、成都、杭州、武漢、南京、北京等多個城市在強降雨中狼狽不堪,出現嚴重內澇。每逢暴雨,昔日繁華的都市隨之變成“水城”,此處“水漫金山”,彼處“行車如船”,到這里“看海”,到那里“游泳”,今天“坐家用潛水艇”、 “乘公交沖鋒舟”,明天“過水簾洞”、 “游漫水橋”……一場場強降雨致使城市瞬間變幻的場景,實則是當前許多城市“逢雨即澇、暴雨就癱”境況的宣示。我們的城市發展太快,城市面積迅速擴大,原來的基礎建設顯得非常落后,城市大拆大建,地形地貌發生變化,留有的自然空地少,對雨水吞吐不及,消化不良。
城市在國民經濟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隨著城市功能的復雜化,城市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核心而又脆弱的環節。城市內澇頻發,不僅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也嚴重影響到城市經濟的正常發展,因此對城市內澇原因及相應對策進行研究分析是迫切且具有深遠意義的。
1. 城市內澇的內涵及影響
1.1 城市內澇的內涵和特點
城市內澇是指由于強降雨或連續性降雨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城市內澇災害發生時,城市交通、通信、水、電、氣、暖等生命線工程系統癱瘓,社會經濟活動中斷,其災害損失已遠遠超過因物質破壞所引起的直接經濟損失。
城市內澇的特點:①城市內澇在我國比較普遍,以前主要發生在一些沿海地勢低洼地區,現在內陸城市也經常發生。②城市某些特定地點的發生率較高,如立交橋底、過街地下通道、鐵路橋、公路橋等。
1.2 城市內澇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城市內澇出現的頻率呈逐年遞增趨勢,其不利影響突出表現在:①沖毀房屋、公共設施,給人民和公共財產造成巨大損失;②造成城市道路交通系統運轉失靈甚至癱瘓。③引發城市水電、通信等地下電纜故障;④造成地下停車場、地鐵站、地下商場、倉庫被淹;⑤帶來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⑥可能引起社會秩序混亂和公眾恐慌。
2.城市內澇成因分析
老城區出現內澇、水浸街等問題除了強降水原因外,還包括河涌排澇能力不足,部分河涌斷面瓶頸制約,河道水位雍高,內澇點地勢低洼、現狀排水管渠設計標準偏低、局部存在排水瓶頸,以及排水管渠破壞、淤塞、受施工影響堵塞等原因。另外,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河涌上游的水塘、農田、林地轉為城市建設用地,硬化地面大量增加,大大加快了洪水匯流速度,提高了徑流系數,增大了中下游的排澇壓力。針對區域河涌內澇,分析其主要因素如下所示:
2.1氣候因素
全球氣候變暖、短歷時超標準暴雨時有發生,極端降水事件呈增加趨勢。根據各城市近60年各個歷時暴雨數據估計,自1950年代以來,各年代出現的強降水時間呈穩定增加趨勢,50、60年代出現的強降水樣本分別占樣本總量的10~15%,80、90年代出現強降水樣本分別占樣本總量的15~17%,而進入21世紀的10年來出現的強降水樣本占總樣本量的比重達到了20%以上,2000年后極端強降水時間出現頻率明顯上升。超標暴雨頻繁是導致內澇的重要因素。
如廣州市城市化步伐加快后,“城市熱島效應”、“雨島效應”出現日趨頻繁,從而使小范圍、高強度的局部暴雨時有發生,容易導致內澇。另外城市化進程不斷在改變城市氣候,對降水強度和降水量分布有直接影響,在城區下風向有降水強度增大、降水量增多的效應。
2.2城市建設因素
城市化進程加快,地面硬化率提高,魚塘、水面、植被減少,使地表徑流系數增大,導致現有排澇能力不足;部分河涌淤積嚴重甚至填埋,河涌兩岸私建、亂建現象嚴重,影響河道過流能力,導致蓄澇容積減少,加重排澇設施的排水壓力。
2.3排水系統因素
現狀排澇泵站、水閘等設施建設年代久遠,設備老化陳舊,建設標準偏低,存在安全隱患多,排澇能力不能滿足現實和規劃需要。排水管網缺乏統一規劃、布局,淤塞、混接嚴重,排水管網建設滯后與城市發展、覆蓋率不足,建設標準偏低,雨水口堵塞嚴重,布置不足,路面雨水收集排出能力嚴重不足,嚴重影響了雨水的順利收集和排放。
2.5排水非工程措施因素
排水管理相對薄弱,沒有專門的城市內澇實施監測系統,對內澇情況不能及時準確判斷,加上市、區兩級排水設施管理人員不足,排水監管不到位,相關部門聯動管理機制尚未健全。排水管道的養護力度不足,資金投入不足,設備落后、機械化程度低。
3.城市內澇防治對策
3.1 加強城市內澇防治管理的法規建設
目前我國城市內澇或排水方面的規定,僅是技術層面上的標準、規范,還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因此,有關部門在監督地下設施規劃建設時,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據。我國應廣泛借鑒國外城市防治內澇的立法經驗,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專門性的城市排水、防澇法律,做到城市內澇問題的預防、治理等均有法可依。以美國為例,該國的法律將城市排水列入其中,各個州都實施了《雨水利用條例》。該條例規定,新開發地區的雨水流量,不能超過當地開發前的水平,這就意味著各地政府必須要從排水設施上著手來解決這一問題,用這種方式“強迫”政府增加市政排水設施的投入。
3.2 統籌規劃,提升城市整體排澇能力
城市的排水能力既有城市排水系統本身的功能問題,也涉及城市整體地形營造。由于城市建設涉及多個部門,迫切需要由規劃、水利、城建、市政等部門聯合編制用地豎向規劃、防洪排澇規劃及雨水系統規劃,統籌安排道路、防洪排澇設施及雨水系統建設,改變以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就地塊論地塊、就路論路、就排水管網論排水管網的傾向,使有不同部門分管的規劃建設工作實現有機協調,從而徹底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系統性差,道路豎向與排水系統不協調,投資浪費等問題。通過系統合理的規劃從源頭上減少產生內澇的隱患。
3.3綜合措施治理內澇
城市內澇治理是一項特殊的系統工程,國內外的成功經驗表明,只有采取綜合的治理措施,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破解城市內澇的難題,可以通過“滲、滯、蓄、用、排”五個字來實現。
一是滲。滲是指回歸雨水的自然屬性,讓雨水降落之后盡可能滲入地下,維護城市水循環系統平衡。有關部門應當加大修建城市雨水滲透設施的力度,如修建透水路面、透水廣場、滲水井等。一個成功的例子是德國,德國城市80%的地面采用透水地面,不同區域鋪設不同的透水路面,這樣即使再大的雨也很少見到路面積水。
二是滯。滯主要是通過建設濕地等手段,減緩洪峰形成時間,減少洪峰峰值,盡可能避免大的洪水出現。城市在建設發展過程中應該保留足夠多的濕地,以增強城市暴雨的調節能力。
三是蓄。蓄是指利用低凹地、池塘、濕地等收集雨水,既能減輕防洪壓力,還能改善城市小氣候。荷蘭鹿特丹部分地區采用干濕兩用的“水廣場”方案,水廣場本身有比較淺的溝槽作為排水溝,下小雨時這些溝槽會形成天然的水景,下大雨時整個廣場充滿了水,形成一個大蓄水池,本身成為城市水景和水上游樂場。中國城市少有專門用于調蓄雨水的設施,今后應該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在城區內規劃建設低運動場、低公園、低草地等城市蓄水滯水設施,以減輕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
四是用。用主要是指豐富雨水利用范圍,可以用來灌溉、洗車、景觀用水、道路清掃、沖廁、消防等領域。
五是排。排主要是指暢通排水管道和河道,讓雨水能順暢地排出城區。
4. 結 語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各種“城市病”集中凸顯與爆發,其中城市內澇問題尤為突出。要改變城市內澇頻發的現象,我們必須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統籌規劃好城市豎向及防洪排澇系統,加強雨水的綜合利用,加強排水設施的建設管理,留足生態空間,減少洪澇隱患;同時應借鑒國內外內澇防治成功經驗,編制城市防洪減災規劃,加強信息化管理,建立高效的應急搶險機制以及排水系統GIS數據庫,以應對洪水侵襲,保障城市安全。
參考文獻:
[1] 郭雪梅等. 我國城市內澇災害的影響因子及氣象服務對策【J】. 災害學. 2008
[2] 劉茂云. 影響降水的因素分析【J】. 決策管理. 2007
[3] 陳筱飛. 城市內澇引發的反思. 中國水運(下半月). 2011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