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前人研究古村落的資料,實地走訪十余個古村落,從楠溪江古村落建筑整體實用性、以人為主體的建筑審美觀、建筑形式自由多樣,不拘一格這三個方面淺析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審美特征。
摘要:本文根據前人研究古村落的資料,實地走訪十余個古村落,從楠溪江古村落建筑整體實用性、以人為主體的建筑審美觀、建筑形式自由多樣,不拘一格這三個方面淺析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審美特征。
關鍵詞:楠溪江古村落整體性以人為主體開放自由
楠溪江流域至今仍遺存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以及宋、明、清歷代的古橋、古塔、古亭、古牌坊、古牌樓和古戰場等。兩岸散布50多個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始建于五代的蒼坡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建于宋代的芙蓉村已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鎮巖頭鎮、楓林鎮以及“溪山第一”花坦村、埭頭村、蓬溪村等等,楠溪江中游古村落群,其數量多,建筑種類齊全,特色鮮明,歷史文化價值高,為國內其它地方所罕見。本文根據前人研究古村落的資料,實地走訪十余個古村落,著重分析了芙蓉村、蒼坡村、巖頭村這三個特別富有代表性的村落進行了建筑審美研究,這些古村落雖各自淵源、建筑形式不盡相同,但都具有一些共同點,可作為整個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一般特征。下面將從三個方面介紹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審美特征。
一、建筑融于村落,講求天時地利人和,追求融于整個村落的整體實用性美。
“衣食住行”是人的四大需求,建筑從誕生之初,就被強調了它的實用性,居住性至今仍是建筑的第一屬性。楠溪江古村落作為村民的聚居群落,其中建筑的第一屬性也體現的淋漓盡致。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所有特征是表現在一個整體中的,不是以單體建筑的形式存在,而是在設計之初就是將建筑物融于周遭的環境,以一個村落居住空間的形態出現。
楠溪江古村落的形成不同于因人聚少成多,房屋聚少成多的自然過程,楠溪江人大多因戰亂整個族群輾轉遷徙而來,希望能休養生息。因此,村落的形成,首先根據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下的農業生產和生活選址,如最基本的應有土地、水源、山林;然后觀山看月,引自然山水進行整體規劃,先設立街巷網,再配套溝渠網,村村都是“活水穿村”,幾乎每條街、每條巷子都有溝渠,實現生活供水、排水靠自流。這種規劃就決定了村子的豎向設計,同時也決定了每座房子的地坪標高。例如芙蓉村的寨墻之內北部和南部都留有不小的空地,沒有建屋,但街道和給排水系統已經建成,并且根據街道、溝渠劃出房基地來,就是最好的明證。
總的來說,因為先村落選址、整體規劃設計,便使得楠溪江古村落中的建筑成為村落這個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筑物相對于整個村落的整體實用性被強調,成為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一大追求。
二、強烈的以人為主體的建筑審美觀
楠溪江古村落和中國大多數村落一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體現出和所有農村人無異的樸實,在楠溪江古村落這種樸實同時也表現在對人自身的關懷上,這個特質,從楠溪江古村落幾乎村村都有的“公共休閑區域”反映出來。
楠溪江古村落中,多有一個公共休閑交往用的活動中心,它們往往形式經過設計,根據村民的審美,山水相映,楊柳相傍,建成“美的”景觀。芙蓉村、渠口村、楓林村等都有一方村外引入活水的“水池”,池中建亭或池外造水榭,圍繞著“水池”展開村民的日常休閑活動。如芙蓉村內芙蓉池南北寬13米,東西長43米,有兩層閣樓式歇山頂的芙蓉亭在池中偏東,常常的石橋架南北兩岸,通向亭中;水亭四周環以“美人靠”,成日有老人們說古道今,孩童嬉戲玩耍;池邊有石階,婦女們一邊洗滌一邊家里長短,“賣貨郎”也必在這亭邊歇腳叫賣。根據村民勞作之余,閑暇時光的需求,造池設亭,便于村民玩樂,造就親切、祥和的公共氛圍,實為楠溪江古村落建筑以人為本價值的體現。加之芙蓉池內芙蓉峰倒影成趣、耳畔芙蓉書院書聲瑯瑯,好不羨慕。
三、建筑形式自由多樣,不拘一格
楠溪江古村落最具創造性也最能體現庶民審美文化的當屬住宅。《明會典》中規定,庶民住宅只能三間開,但相對偏僻的楠溪江古村落的住宅卻很不同,民居多是五、七開間,它們形制多樣、形式更是變化自由。在江南其他地區,民宅普遍是封閉、內向的,它們往往連接成片,高墻環抱夾成小巷,只有幾個門頭點綴長巷,入長巷深處才知有人家。但楠溪江古村落的住宅卻讓直接就佇立在你面前,讓人眼前一亮。這里的住宅雖都因村落整體規劃已然定出了朝向走勢,但卻塊然獨立,外向開敞,大致因為村落有寨墻作為防御,單個住宅都采用蠻石或溪石壘成不到人高的矮墻,過往行人都能見到屋內的活動,正屋和兩廂的四面都用板壁,開門窗,完全是外向型的設計,更有甚者五開間一幢,不設圍墻,加上豬棚牛舍,在幾株門前樹的映襯下,靈活自然,完全不設防。楠溪江人清淡平實、坦誠率真、瀟灑通脫的審美價值躍然紙上。
在楠溪江古村落中,“宗祠”建筑是受士族文化影響最深的建筑樣式,并且因為宗祠作為禮制建筑,通常格局嚴謹,程式化程度很高,但在楠溪江古村落中,仍體現出樸素、以人為本和不拘一格來,楠溪江人根據地形、環境和整體布局的需要因地制宜,建立了適用于自己村落的宗祠。例如蒼坡村的李氏大宗,面對西池,南臨連接西池和東池的一泓水面,它把南側的廊廡做成了水榭,便于在祠內欣賞美景的同時,也使宗祠于水相親,融進園林景致中去。另外,每個村落的宗祠都設有戲臺,辭藻華麗,戲臺在宗祠,實為變通之舉,道觀年間,溫州城鄉有許多亂彈戲館,楠溪江也不乏此類戲館,族人們發現禁不住這樣的戲,索性就將戲引入宗祠中,一方面敬祖酬神,更重要的也豐富了村民閑暇生活,實在靈活善變。
參考文獻:
⑴鄉土中國楠溪江中游古村落陳志華文:李玉祥攝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⑵中國建筑文化講座漢寶德三聯書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