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課程思政指的是以構建全課程、全程及全員育人格局為基礎將其他課程內容與思想政治理論間相結合開展同向教學活動的思想理念,不止具備協同效應的作用,更有助于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首次提出“課程思政理念”以后,教育教學改革進程持續深化,逐漸向全國范圍內推廣。基于此,本篇文章對協同育人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協同育人;課程思政;實施策略
引言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政治和政治活動會議上說過:“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近平同志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還強調道:“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對于所有的教育工作人員來說,“立德樹人”是他們必須要肩負的責任,在對“課程思政”進行廣泛促進時,各大高校必須要做到深入貫徹,旗幟鮮明。
政工師論文范例:高校思政課教師團隊建設的束縛與路徑分析
一、高校思政課程的現狀分析
內容針對不足
傳統高校教學體系中思想政治課程往往被視為學校向當代大學生提供思想政治學習的主要場地及前沿陣地,而傳統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模式早已脫離當下復雜的社會經濟環境要求。除擴大教學范圍外,深入分析及全面了解影響當代大學生認知的影響因素,明確劃分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要求,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同時,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活動往往以教學內容及教學材料為依托進行制定,意味著其教學活動無法擺脫制度規則的限制即局限。此外,受思想政治課程自身特殊性的影響,以至于部分高校教師無法輕易嘗試其他教學方法,造成課程教學內容覆蓋面過大,不存在針對性及目的性。
評價方式滯后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模式經改革后,其教學評價指標向過程性評價及結果性評價相結合轉移,提倡覆蓋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及教學實施各個環節,但是課堂教學的實施效果往往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同時,即便高校教育改革進程持續深化,思想政治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不再停留于以往“平時表現+期末成績”的階段,但是仍存在著較多問題亟待解決,例如:期末考試考查成績約70%或以上比例,造成學生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暫時記憶,反而忽略對理論知識的實踐及研究,并且學生平時表現上注重課堂點名及平時作業等層面,說明上述考核方式存在著較多的技術層面漏洞,無法實現大范圍傳播思政理論的目標。
二、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核
課程思政中的課程體現的是立德樹人的教育性,而思政體現的是立德樹人的價值性。但是不管是課程還是思政體現的都是育人的問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解決怎樣育人,培育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現階段在高校教學中,對學科知識的傳授過于重視,而對學科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并不重視,重視學生們的智能發展,對學生們的德育發展并不重視,這種情況嚴重違背了高校教書育人的根本。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先生不應該只教書,先生的主要責任是教學生做人;學生們主要任務并不全是學習,他的任務是學習人生之道”。由此可以說明,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和學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通過學習來學會做人的道理,這才是教學最根本的目的和初衷。課程思政把對知識教學和價值引導進行了統一結合,加強了課程知識本身的價值,同時也體現了課程思政教育所承載的立德育人的價值,讓高校課程育人價值的根本更加明確。
三、協同育人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
如何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及人才培養途徑,是高等教育所面臨的主要挑戰,而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日常課程相結合,不止能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更能徹底解決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的問題。由此可見,高等院校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的理念,持續革新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大力推行黨的各項教育方針政策,以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或建設者為核心目標,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能作用,確保當代大學生最終轉化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及有文化的社會青年。除理論知識外,當代大學生不可放松技術學習環節,需要具備強烈的使命擔當及國家情懷。
(二)專業課程要注重將價值觀教育融于知識傳授
在“課程思政”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專業課程必須依靠其專業知識來實施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實現其優勢。有必要了解具有強烈概念特征的哲學和社會科學學科的深層領導作用,將科學掌握和職業道德教育的程度擴展到生物學組成的價值和自然科學課程的培養目標中,做到兩者相融。促進學生的愛國情懷,強國志,為民族服務,實現知識和情義的統一,為我國現代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三)優先整合關鍵資源
高校在構建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過程中,應優先考慮整體日常學生管理,綜合研究或整合關鍵資源(如教育)。建立教學與學工協同考核的機制。通過分析工作內容和每個職位的方向,定期任命來自不同領域的教職員工,組織工作交流會議,以增加彼此的合作交流,給每個崗位的教職工的工作內容和考核方向形成一個交叉點,給育人機制的構建奠定基礎,創造必要的條件。
此外,教師和學工可以在各種學習活動中進行協作,包括學習競賽,動手練習和日常活動。為參加學分制的學生在教室內外建立共同管理機制。此外,它還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以及習慣的養成。突出了“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的培養方案以及教學內容,并強調了其作為教育和協作學習的作用。提出此建議的原因是,通過一種功能性的學術合作學習機制,思想政治老師可以擺脫先前那種單一課堂教學模式,讓老師不僅可以登臺講解政治學,而且可以在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獲得有關思想政治的信息,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并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擁有更高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質。
(四)建立組織機制
各學院黨總支及直屬黨支部,從課程思政建設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分類座談和調研,充分了解在實施過程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通過黨政聯席會,黨政領導密切配合,組建與課程思政相關的組織管理機構,協調分工,保證各司其職。同時,在推進過程中,建立常態化有效機制,包括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運行、集中推行、監督評價、獎懲鼓勵機制等。針對課程思政建設,形成全面有效、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以保證課程思政建設的常態化運行。
結束語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務,還是全體教師共同的責任。這項工作中的專業老師需要具有獨特的功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世界形勢的巨大變化,在實現我國偉大的復興和中國夢的艱巨歷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們要牢記教育的使命和責任,保持立德樹人的初心,負重前行,不畏艱難,不斷創新,擔負起新時代教育者的使命和責任,為祖國的偉大復興貢獻出才華和智慧。
參考文獻
[1]張灝.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探析[J].長江叢刊,2019(35):194+196.
[2]馬東景.高校思政課綜合實踐課課程構建與實施的理論基礎[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9,34(06):18-22.
[3]儲著源,周小華.高校課程育人質量提升的主要問題和路徑選擇[J].高校輔導員,2019(06):33-36.
[4]孫玉姣.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的思考[J].花炮科技與市場,2019(04):185.
[5]凌曉青,陳麗鴻.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及價值體現[J].西部學刊,2019(19):76-78.
作者:王思陽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