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我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漢族是屬于比較大的種族,還有很多的少數民族,如今“民考漢”大學生這種方式備受推崇,這對于民族團結,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為此下面文章對于“民考漢”大學生認同方式展開研究,解決認同中出現的文化外在表現差異、文化間關系的處理、族群認同危機等問題,進而實現從認知到情感進而落實到實踐,循序漸進實現認同。
【關鍵詞】“民考漢”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
“民考漢”大學生指上漢語學校、參加漢語言高考并被漢語言招生院校及專業錄取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目前主要涉及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錫伯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達斡爾族、藏族、俄羅斯族等11個民族的考生。“民考漢”大學生有著少數民族血統,又長期接受漢語教育,這種特殊性使他們在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將呈現出鮮明的獨特性。
一、“民考漢”大學生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56個民族共同締造的。在我國“多元一體”的民族關系格局中,各民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這“一體”是確保社會穩定、各民族和諧共處的前提。“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民考漢”大學生生活于少數民族地區,又長期接受漢語教育,他們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更為獨特的價值。
(一)有利于完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
“民考漢”大學生從小接觸漢語,對漢語的熟練程度與漢族學生不相上下,然而,由于家鄉身處少數民族聚居區,他們對漢語以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掌握情況不如漢族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隔斷了精神命脈。”[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依托,也是其源頭活水,“民考漢”大學生對漢語的學習猶如中國人學習英語,多停留于語言本身,對這種語言所賴以生存的文化源泉知之甚少。
脫離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其他載體,單純只是學習漢語,簡單地記住幾個典故,則顯然難以深入探究文化的內核,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認識。推動大學生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在他們廣泛接觸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的悅納和踐行。當然,“民考漢”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也將形成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時代內涵,以語言應用為起點,擴展到傳統文化的其他層面,在品味傳統文藝、習俗的同時,在豐富鮮活文化載體支撐下形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
(二)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保衛邊疆安全
實施“民考漢”地區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西南和北部,這些地區毗鄰國界,跨境分布的民族在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聯系十分密切,近年來境外一些分裂勢力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嚴重威脅著我國的邊疆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在少數民族地區,宗教十分普及,宗教與民族問題、社會發展問題、貧困問題相交織,使其負面效應極易掩蓋其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效應。著名國際政治學家羅伯特·吉爾平(RobertGilpin)認為,“宗教影響自古以來一直是國家和某地集團的首要目標之一。
這種情況來源于一個事實,即這些行為體是持有不同的以致相互沖突的宗教觀念的整個文明。”[3]蘇聯解體后,西方國家開始針對我國的民族宗教問題,尤其在新疆和西藏問題上大做文章,企圖實現其“和平演變”的目標。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的國際交流與國內分裂勢力勾結,打著宗教的幌子向信眾發放危言聳聽、別有用心的材料,企圖分裂中國。西方一些國家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對達賴集團、“維吾爾聯盟”等分裂勢力采取默認、縱容的態度,宗教成為粉飾分裂勢力的擋箭牌。作為意識形態的有機要素,宗教雖依然有其局限性,但它與時俱進地改造自身,亦能發揮積極的社會作用。
伊斯蘭教、佛教、道教都引導人無私向善,它們在勸人從善方面的追求亦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構成要素。宗教之所以會被利用,走向極端化,在于一些信眾對教義理解不夠到位、不夠全面,在宗教熱情渲染下失去理智。“敵對勢力越是想借民族、宗教問題做文章,我們就越是要讓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把信教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4]
“民考漢”大學生身上流淌著少數民族的血液,從小耳濡目染地接觸本民族宗教,在他們學習漢語之后對民族差異會有更深入的了解。這有助于他們在“和而不同”理念下引導本民族同胞理性、客觀地對待宗教,宣傳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避免少數民族同胞被極端宗教勢力、民族分裂分子所利用,鞏固邊疆安全的群眾基礎。
(三)有利于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和干部
在少數民族地區,“民考漢”大學生以其高等教育經歷和對漢語的熟練掌握成為了推動地區發展的中堅力量。以漢語為首要載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和干部的重要文化土壤。在全球文化交匯競爭的時代下,“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5]。
“民考漢”大學生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中國歷史上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事跡,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等優秀傳統文化指導處理與自我、與他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助于升華精神境界,不斷完善人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處理義利關系時強調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處理矛盾時秉持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助于提升道德修養,培養注重氣節、謙敬禮讓的道德素質;學習曲藝、古典文學作品、書法等中華優秀傳統藝術,有助于提高審美品味,使其在古典之美中潛移默化地端正品性、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提高綜合文化素質。
(四)有利于密切民族溝通
“民考漢”制度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為實施《共同綱領》中關于少數民族的政策,推進少數民族工作,急需大批接受過教育的少數民族干部。為此,政務院通過了中央民委起草的《培養少數民族干部試行方案》,除要求培養少數民族干部之外,還特別強調“長期班的少數民族學生除學好本民族語文外,亦應學習漢語語文”[6]。
在當時,對漢語的掌握程度成為衡量一個少數民族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標,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干部成為第一批“民考漢”學生。此后,“民考漢”逐漸成為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一大特色,政府通過政策傾斜鼓勵少數民族同胞學習漢語、上漢語學校。在民族溝通中,“民考漢”大學生的顯著優勢在于對漢語的掌握水平,他們出生于少數民族家庭,大多數居住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在搭建民族溝通橋梁中有著天然優勢。溝通不是憑空的,橋梁的搭建建立在共同文化之上。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各族同胞的共同愿望,需要各族同胞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和諧安定環境的保障。“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7]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民考漢”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通過漢語與漢字的中介傳播,讓漢族同胞更加了解少數民族文化,避免了誤解和偏見,也讓本民族同胞更加接近社會主流文化,防止閉塞和猜忌。
二、“民考漢”大學生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狀況
“民考漢”大學生接受了十余年的漢語教育,他們基本掌握了現代漢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定認知,但在情感和行為上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不同層次認同水平上的差異,既與認同發展邏輯有關,更重要的是,隨著認同層次的提升,“民考漢”大學生所要解決的認同問題越復雜,一旦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深層次的認同就難以實現。
(一)基本掌握漢語言和漢文字減少了認同的言語障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漢族和少數民族同胞共同創造的,但從載體上看,漢語言和漢文字是主要的傳承和傳播載體,學習漢語言和漢文字成為少數民族大學生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渠道。“民考漢”所涉及的民族大多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它們與漢語言和漢文字不通用的,語言和文字上的差異成為了少數民族同胞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障礙。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和文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想達到熟練應用的水平,更要在生活中不斷應用提升。
“民考漢”大學生中絕大多數人從小學一年級就已開始學習漢語言和漢文字,在十幾年的學習應用中,他們對漢語言和漢文字的掌握程度是其他少數民族同胞所無法企及的。據調查和觀察,“民考漢”大學生中絕大多數人對漢語的掌握已達到熟練程度,對漢語語音、語法、語用等應用甚至比漢族大學生還規范。①
沒有了語言與文字的障礙,“民考漢”大學生就獲得了認識漢文化的“鑰匙”。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外延看,漢語言和漢文字本身也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既是載體又是內容的雙重性使學習漢語言和漢文字成為了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礎。漢語言不僅僅是語言,漢文字也不僅僅是漢字,它們還是漢民族思維方式的外化形態,是中華民族主流價值觀念的體現,將漢語言和漢文字進行分析,可以窺見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的文化理念,而這些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本真、最穩定的要素。
對于不認識他民族語言和文字的人,他民族的文化更容易被視為他者而被冷漠對待,而經過翻譯的文化又難以保證不失真,給有心認識他民族文化的人帶來不小挑戰。掌握了漢語言和漢文化也并不能保證“民考漢”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但打通了語言和文字的阻絆,提高了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的效率,而這是認同深化的前提。
雖然不諳言語也能實現文化認同,但是這種認同往往難以直抵文化核心,而且必須借助翻譯中介,其效果差強人意,而“民考漢”大學生對漢語言與漢文字的熟練掌握,為他們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保障。“民考漢”大學生擁有少數民族身份,但又長期接受漢語教育,在十余年的基礎教育和大學教育中,他們相對較少接觸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少數民族特性不如非“民漢考”學生明顯,族群認同成為困擾他們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心理因素。從小接受漢語學校教育的民族兒童,在大學前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都比較單薄,到了大學這種情感和意識才會被喚醒。[15]
當然,這并不會因此就抹去了“民考漢”大學生的族群身份,他們最終的歸宿依然是本民族的文化及其群體。對“民考漢”大學生而言,這種深層的歸屬感在大學期間依然難以獲得,不管是在本民族還是在漢族看來,他們的民族特性似乎都不太明顯,在異樣眼光注視下,他們難以冷靜理性地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談不上踐行,他們擔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漢文化接觸越多,就會離本民族越遠。“做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16]
高校應當重視“民考漢”大學生的這種心理煎熬,及時開展疏導。其實,族群認同的根本并非語言、文字等外在特征的認同,重要的是民族邊界的維持,只要族群邊界依然存在,“民考漢”大學生無論與主流文化互動多頻繁,他們就依然是本民族的一員。因此,高校要以族群認同為紐帶,引導“民考漢”大學生認識到,無論他們外在特征發生了多大改變,知識結構和生活習慣中是少數民族的特征多一些還是漢族特征多一些,他們依然是屬于少數民族。
而且“民考漢”大學生由于熟悉漢語和漢文化,在少數民族地區十分受歡迎,他們憑借教育背景的優勢,也較本民族其他同胞具有更快向上層階層流動。[17]族群認同的建立才能從根本上掃除“民考漢”大學生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顧慮,而更明朗的未來預期也將推動他們更加積極地學習先進文化,提高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4年9月30日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中國外文出版社,2017年
[3]潘一禾.文化與國際關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4]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中國外文出版社,2014年
[6]金炳鎬.民族綱領政策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8]習近平同志給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全體學生的回信[N].人民日報,2013年10月7日
[9]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10]祖力亞提·司馬義.族群認同感建構的社會學分析———以新疆“民考漢”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11]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年3月21日
[12][美]杰里·D.穆爾.人類學家的文化見解[M].歐陽敏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13]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14]習近平.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年2月15日
[15]奧邁爾·迪木拉提.新疆的“民考漢”與哈薩克斯坦“民考俄”[C].馬戎,周星.二十一世紀文化自覺與跨文化對話(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16]習近平在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時強調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N].人民日報,2015年9月30日
[17]祖力亞提·司馬義.族群認同感建構的社會學分析———以新疆“民考漢”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相關知識閱讀: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征稿哲學論文嗎
經查,西北民族大學學報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個是哲學社會科學版,該刊是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類期刊,所以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征稿哲學論文。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指導走正確的辦刊思路,正規出版刊號是62-1185/C,新聞出版總署可查。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