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大理作為云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白族的聚居地,民俗文化獨具特色。 婚俗作為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亦可稱為婚姻習俗或婚姻習慣,是經過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被一個擁有相同聚居地和精神文化的人們約定俗成,世代遵循的關于婚姻家庭的非正式規則。 婚俗主要包含婚姻觀念、擇偶方式、結婚禮儀、婚姻制度、姻親關系等,凝聚了白族人民生產生活、審美情趣、宗教觀念等。 在整個婚禮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白族的音樂飲食文化、服飾建筑文化、宗教信仰等,可謂白族文化大觀[1]。
大理州鶴慶縣辛屯鎮大登村地處辛屯鎮西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2公里,距鶴慶縣城10公里,東鄰辛屯、新登村,南鄰新村、妙登村,西鄰麗江市古城區七河鎮前山村委會,北與逢密村接壤,全村國土面積6.69平方公里,海拔2196米,年平均氣溫14.00℃,年降水量966.40毫米。 共有耕地3887畝,林地646畝,產業以糧食、蠶桑、蔬菜、生豬、牛肉為主。 轄大登、北干弓、小赤鋪、大赤鋪、柳村、南湯乾6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戶990戶4206人,是典型的白族聚居村落,也是本人的故鄉。 我從小生活在這里,親身經歷了白族的許多婚禮儀式,所以一直對白族婚俗具有濃厚的興趣。 白族婚俗表面看來熱情開放,其實存在著很多規范、傳統的禮制。 2020年10月,我參加了妹妹的婚禮,全程參與并聽父輩口耳相傳了白族婚俗的一些儀式,發現這些儀式到我們20世紀80年代末以后出生的土生土長的白族人,已少有人知,這使我深受觸動,認為白族優秀獨特的傳統婚俗文化應借助檔案得以保存下來,代代相傳。
截至目前,有不少學者對大理白族婚俗進行了研究,如高靜錚的《云南白族婚俗初探》一文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視角闡釋了白族地區搶婚這一婚姻形式。 洪波、杜新月的《大理市白族婚俗沿襲與變化調查》一文通過實地調研對白族婚俗進行了研究。 劉文穎的《大理白族婚俗旅游“觀光性參與”模式開發可行性分析——以周城婚俗為例》一文以周城村白族婚俗開發為例,探討了白族婚俗旅游從單純觀光向“觀光性參與”模式發展的可行性。 姚亞妹的《民國時期大理白族婚俗變遷研究》一文對民國時期大理白族婚俗的變遷及其原因進行了系統分析,既要因地制宜又要考慮民族情感和發揚傳統婚俗文化,對傳統進行創新和科學發展,讓白族的特色婚俗為人們的生活造福。 王海娜的《試論大理白族婚俗——以雙廊鎮大建旁村為例》一文,以雙廊鎮大建旁村為例,闡述了白族獨具特色的婚禮儀式、形式,并對白族婚俗文化背景進行了分析,認為大理白族聚居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物質文化和開放的宗教信仰文化,是白族婚俗獨具特色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大理地區白族婚俗的研究成果不在少數,涉及的方面也很多,有單純對婚俗形式的描寫,有推此及彼,將婚俗與民族特質、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聯系起來論述的,有深入部分區域作田野調查研究的,有把大理白族婚俗與其他地區白族婚俗作比較研究的,也有擔憂白族婚俗未來發展的。 這些研究對進一步做好大理白族婚俗的研究與保護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但從檔案學視角,對具有保存價值的婚俗儀式該如何記載、保管、利用還沒有具體深入。 檔案作為民族文化的特殊載體,改變了民族記憶的傳承方式,不僅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也有利于加強中國民族發展的穩定性。 立足檔案視角,以大理州鶴慶縣辛屯鎮大登村為例,從當地獨具特色的婚俗儀式、婚俗檔案建檔保護的必要性、建檔途徑等方面進行研究,以點帶面,期望使讀者對獨具特色的大理白族婚俗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從而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一、獨具特色的鶴慶縣辛屯鎮大登村婚俗儀式
“六禮”本為周之遺制,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項。 我們從鶴慶縣辛屯鎮大登村婚俗禮儀中仍可以看到漢族“六禮”的影子,具體做法如下。
1.納采及問名。 男方家請能說會道的媒婆,帶上煙、茶、酒、水果等赴女方家,一求、二求、三求,由媒人代男方去求三次。 第三次帶上男方父母去求親,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談彩禮。
2.納吉。 雙方父母提供男女方八字,請當地有名望的占卜師合八字看婚姻。
3.納征和請期(訂婚)。 男方與女方商量好吉日后,將預報佳期貼在堂屋。 訂婚當天(一般為雙月雙日),男方親朋好友將給女方父母的一匹布(現為每人一套服裝)以及茶、酒、煙、魚(1提籃)、糖果、金銀首飾、米糕、彩禮錢、豬大前腿等送到女方家,女方負責準備晚飯,宴請男方來的客人及女方家親朋好友。 結束后,女方從井里打兩瓶水給男方帶回去倒男方家井里,代表從此兩家人共飲水,成為一家人。
4.親迎。 婚慶前一晚,男方到女方家送一只豬前腿(盤子裝)、柜子兩個、鋪蓋兩套,在女方家吃飯。 當晚9:00至10:00新郎及其好友到村道敲鑼打鼓、放鞭炮迎匾(男方加冠名字的匾)。 男方請兒女雙全、比較幸福的老人把床鋪好,被子四角縫些棗、花生、桂子。 婚慶當天上午11:00至12:00,新郎及親朋好友到女方家迎親,在女方家吃過飯后,到女方祖宗牌位祭祖,拜別父母、親戚(一般拜別時男方即改口,女方哭嫁,但一離開家則不能再哭),離開女方家時,男方來的親朋好友還將訂婚時帶去女方家的除了吃的所有彩禮及女方嫁妝運回男方家。 新郎玩伴則跟隨新郎新娘,一路遇橋則鬧婚,路上遇到另一家人結婚,兩家互相扔硬幣,哪方贏則代表更幸福吉利。 女方家哥哥或弟弟帶女方本家戶族小孩(一般8個或16個)到男方家吃飯(俗稱“壓馬”),男方準備水果、飲料、紅包(一般為一年月份數,如1.2元、1.3元,或12元、13元,馬頭則給10倍數)。 從女方家帶來的柜子、行李等到男方家時,則請比較幸福的、有兒有女、父母在世夫妻兩對搬,搬完后,給每對夫妻兩包煙、兩盒紅糖代表謝意。 結婚當晚,請比較幸福、有兒有女、父母在世的兩女幫新娘梳頭換裝,新娘梳好妝后,新郎新娘給家中的親朋好友倒紅糖姜茶,此刻,新娘即改口。
此外,在當地還有這樣的風俗,婚慶第二天,新郎新娘回門,到女方祖墳祭祖后,逛喜街,購買松香(兩小把)、鯉魚兩條、香菜、香蔥各兩把及拖把、掃帚、垃圾鏟各一個帶回男方家(逛喜街是婚后開始幸福美滿生活的象征,逛喜街前,新娘不能到其他人家串門)。
以上是鶴慶縣辛屯鎮大登村比較通用的婚禮儀式,各村各家因家庭經濟條件等不同會有差異。 從婚俗禮儀中,可以窺見展現宗親、姻親、鄰里等各種親情與友情關系的獨到的鶴慶白族婚俗文化。
二、鶴慶白族婚俗建檔保護的必要性
1.傳統婚俗文化的變遷與逐漸流失。 一方面,婚俗的形成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不同的政治氛圍、生活水平和思想觀念,婚俗都會被賦予新的內涵甚至會發生一些改變,白族的婚俗也不例外,隨著時代的更迭不斷變遷,進行著自我新陳代謝。 另一方面,我國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既是少數民族的特殊文化符號,更是凝聚族群、增強民族認同的橋梁紐帶,彌足珍貴。 然而,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給我國各族人民帶來生活變化的同時,也導致了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漸漸被現代文明所吞噬[2]。 許多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繼承,傳統文化出現斷層,現今我們國家也開始重視這一問題,希望通過努力搶救將傳統優秀文化保留下來,造福后世。 由于白族沒有本土文字,使得許多珍貴的民族記憶不得不依靠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婚俗也不例外,在傳承中少有正式的文獻被記錄下來,隨著時代變遷,通過口耳相傳的婚俗會因記憶褪去、人的逝去或者民族傳統文化變弱而逐漸淡化甚至消失。 通過為鶴慶白族婚俗建檔,不僅能夠傳承民族文化,同時也能不斷充實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2.促進白族文化發展。 鶴慶文化作為白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特色元素,在整體上折射了白族先民在西南邊陲衍生發展的軌跡,沉淀了多民族大家庭融合發展、文明開化的成果[3]。 婚俗作為鶴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白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締結和確立男女雙方婚姻關系的社會活動和人生禮儀,對社會秩序的穩定和道德形象的塑造具有其他許多社會活動無法替代的作用。 檔案是精神文明繼承和發展的基礎,通過為鶴慶白族婚俗文化建檔,可以使其得到更好傳承與保護[4]。
3.豐富我國非遺內容。 依據2005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對文化遺產的界定,文化遺產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不可移動物質文化遺產,如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 二是可移動物質文化遺產,如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等; 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與節慶等。 由此可見,民俗活動早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5]。 大理鶴慶白族婚俗也屬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過建立大理鶴慶白族婚俗檔案,在保存民族特殊文化的同時,也完善了我國非遺檔案的內容。
三、鶴慶白族婚俗建檔途徑
1.建檔原則。
(1)政府為主,個人為輔。 鶴慶縣政府機構、文化部門只收藏了部分關于婚俗的記載資料,而可作為檔案保存的多數有關物件、婚俗儀式多數散落在村委會、老人協會或村民手中,只有一些年長的老一輩人才具體清楚最傳統的婚俗禮儀。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老人記憶的衰退或逝去,原始的婚俗也漸漸不為人所知。 鑒于此,對鶴慶白族婚俗的建檔,應該加大保護力度,秉承“政府為主,個人為輔”的建檔原則,以鶴慶縣圖書館、文化局、文化館為核心,倡導和實施建檔的問題。 一方面,政府應做統一規劃,加大財政、人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另一方面,個人應積極協助政府完成建檔問題,如積極配合訪談、口述檔案的錄制等。
(2)內容完整,突出本質。 建檔強調的是內容完整,能夠系統、全面地突出研究問題本質,保存鶴慶縣白族婚俗的真實性、完整性,涵蓋研究內容的方方面面。 而鶴慶縣白族婚俗目前展現的是南北不一,各有特色,且有關文獻分散不夠集中,不便于管理。 因此,對婚俗建檔的首要工作就是對能夠體現婚俗原始記錄的文件、物品等相關內容進行收集、編目、整理。 在收集過程中,要對相關的資料或物件進行真偽鑒別,真實的原始記錄才能夠發揮憑證作用。
(3)立足原始,注重傳承。 大理白族婚俗檔案屬于民間檔案,更多檔案的形成依賴于本土文化。 目前,婚俗相關資料不夠集中,當地人沒有保護傳承意識。 如果脫離原狀,不結合實際,對婚俗的建檔則成為一種形式。 這樣造成的結果一方面文化的傳承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不便于吸引當地群眾參與保護。 因此,對婚俗建檔不能脫離本土文化,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立足于原狀,制定政策性的法規、采取具體的措施、運用科學的保護技術進行建檔,使之能夠調動更多的人參與婚俗的建檔,實現發展與傳承共存[6]。
2.建檔范圍及主體。
(1)建檔范圍。 大理鶴慶婚俗文化是一個有機整體,由于相關資料散存在各個村落,每家每戶都有記載或者蘊含婚俗文化的信息載體,而對特色婚俗儀式的錄制主要由縣文化館保存、管理,因此,建立大理鶴慶白族婚俗檔案應立足于事實,注重建檔方式的多元化,保證建檔的多樣性和完整性。 從建檔對象的角度劃分,婚俗信息資源主要由實物和記憶兩部分組成。 實物信息包括聘禮、拜帖等,記憶信息主要以口述為主,主要包含歷史發展、民間故事、儀式流程等一些無形的對象。 從參與對象的角度劃分,應該首先注重婚俗的直接參與者,即儀式的主持、家族等傳承人的建設,這些傳承人在長期實踐中會直接形成大量的檔案,這些是婚俗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收集的重要來源。 另外,間接參與者見證了婚俗文化的發展,比如文化部門、政府機關等工作人員,他們在工作中會對婚俗文化傳承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對傳承人進行采訪等,這些都可以作為建檔的重要資料。 因此,建檔范圍不應尋求單一,應該遵循婚俗文化傳承的實際情況,實現婚俗文化建檔多樣化。
(2)建檔內容。 婚俗建檔范圍應該包括紙質類、實物類、影像類等。 紙質類主要包括合婚帖、預報佳期帖、禮單、禮錢簿,實物類主要包括匾、彩禮、嫁妝等,影像類主要包括婚禮中拍攝的錄像帶、CD等。
(3)建檔主體。 政府機構的統一領導,一直是我國檔案工作建設的核心。 對于婚俗檔案的建設,首先政府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利用政府機構的相關職能,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利用媒體對婚俗文化進行宣傳,同時出臺相關的法規政策,加大資金投入等,主動對婚俗文化建檔起到積極倡導的作用。 建檔中,結合實際,縣文化館為主導單位,因為自2004年文體改革后,鶴慶縣文化館主要負責文化事業的建設,通過編印材料、辦報、展覽、培訓等形式,宣傳黨的政策法規、科普知識、文物普查與保護民間傳統文化遺產,并組織群眾參與文化藝術活動。 但檔案館作為檔案的保管機構,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質和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對檔案工作建設來說,有著不可取代的優勢。 因此,在對婚俗文化進行建檔時,需要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縣文化館占據主導地位,發揮檔案館業務優勢,通過婚俗文化傳人的共同參與,充分發揮圖書館、博物館、村委會、農戶等相關組織和群體作用。
3.鶴慶白族婚俗建檔策略。 結合目前鶴慶婚俗文化傳承、資料收集等情況,在鶴慶婚俗文化建檔過程中,需要完善建檔法規與政策,制定標準化管理制度,加大宣傳引起重視,多元主體參與。
(1)完善建檔法規與政策。 我國先后出臺了《加強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意見》等法規、辦法,從收集原始資料、記錄全面、建設數據庫等方面作出了不同的規定,其中也有不少法律法規提出要完善檔案管理制度、規范檔案管理工作等,這些法律法規為研究婚俗建檔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 此外,云南省也制定了相應的辦法,如2000年印發的《云南省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2013年印發的《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為婚俗建檔保護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但為了建檔保護工作更加有效推進,需要進一步將建檔的具體準則、責任以及制度細化,增強建檔工作的實踐性。
(2)制定標準化管理制度。 我國建設非遺檔案工作始于20世紀,在長期過程中,取得了一些理論性的成果,然而關于非遺建檔的標準相對較少。 目前,我國非遺建檔的建設工作,多以解決實際需求為目的,標準不一,沒有成熟的操作和管理流程。 對鶴慶縣白族婚俗檔案的建立,應該在國家及云南省有關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借鑒國內外建檔的有關成果,根據鶴慶縣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完善鶴慶白族婚俗檔案建設的制度體系,明確建檔不同階段的具體標準、責任部門,不僅便于建檔工作的開展,還可實現婚俗檔案的標準化管理。
(3)加大宣傳,引起重視。 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婚俗文化的典型代表,白族婚俗是我國少數民族社會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非遺保護也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措施,但在實際保護過程中,因傳承意識淡薄、口耳相傳為主要模式、市場經濟發展以及漢族文化的沖擊等,白族婚俗不能很好地得到記錄和傳承。 因此,需要文化館、檔案館、博物館等聯合,采取展覽、進村宣講等方式,加大婚俗文化的宣傳力度,引起當地村民尤其文化傳承人的高度重視,形成保護、傳承婚俗的文化自覺。 另外,可以通過組織白族服裝舞臺秀、用白族舞蹈編制課間操等方式,增強白族人民的族群意識,引發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4)多元主體共同參與。 婚俗檔案的形成來源于民間,需要社會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參與。 因此,建檔工作應該打破傳統固有模式,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文化館為主導,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如高等院校、民間組織、文化傳承人、代表性村民等,對婚俗文化傳承及婚俗儀式中形成的相關文字、圖紙、實物等進行收集、整理、歸檔,從而促進鶴慶縣白族婚俗檔案的建設。 這樣形成的鶴慶縣白族婚俗檔案才能更好地體現出鶴慶縣婚俗的真實性、原始記錄性,進而能夠在發展中得到傳承,在傳承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民族文化論文范例: 新中國建立以來國家政策與云南新平花腰傣“小婚”習俗的改變
四、結語
傳統婚俗凝聚了白族人民生產生活、審美情趣、宗教觀念等文化心態,這些豐富多彩的婚俗內容彰顯了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已經成為一個民族特殊的文化符號,因此,傳統婚俗是白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有利于白族歷史文化的傳承,還有利于豐富我國非遺內容。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白族婚俗這一傳統文化也不斷變遷,有的傳統習俗時移事易,加之白族作為無文字民族,對婚俗文化的傳承主要通過口耳相傳,文字資料較少,對婚俗檔案的建立形成阻礙。 立足于檔案學視角,主張以文化館為主導,充分發揮檔案館、博物館、文化傳承人、代表性村民等各種組織和多方群體作用,有利于白族傳統婚俗在建檔中得到更好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姚亞妹.民國時期大理白族婚俗變遷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7.
[2]雷魯嘉.我國少數民族口述檔案的采集及其保障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8.
[3]高勝軍,劉寧,徐潤蓮.文化大理.鶴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7.
[4]王海娜.試論大理白族婚俗——以雙廊鎮大建旁村為例[J].文化遺產,2012(1):139-144.
[5]華林,邱志鵬,杜其蓁.民族記憶傳承視域下藏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體系構建研究——以西藏自治區檔案館為例[J].民族學刊,2020,11(2):8-14+121-122.
[6]張建通.鶴慶新華村銀器手工藝傳承建檔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8.
作者:楊林芬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