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2月1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 簡述了蓮藕套種超級稻種植模式,分別介紹了該模式下蓮藕、水稻的栽培技術,以期為該種植模式的推廣提供參考。
關鍵詞 期刊論文網,蓮藕,套種,超級稻,栽培技術
近年來,覃塘區覃塘、三里鎮示范推廣蓮藕套種超級稻種植模式,獲得了藕稻雙增產、錢糧雙豐收。現將其套種栽培技術簡介如下。
1蓮藕栽培技術
1.1選地整地
選擇背風向陽的肥沃水田作為套種田。3月上中旬將藕田翻耕耙漚,施豬牛欄糞等農家廄肥22.5~30.0 t/hm2,分2次施入。第1次在耙漚時施15.0~22.5 t/hm2,作本本底肥,余下的留作蓋種肥。耙漚后10~15 d,在下種前一天再耙1次,施碳酸氫銨375~450 kg/hm2、普鈣450 kg/hm2作基肥,然后按規格定穴,堆放農家肥30~50 kg/穴作下種穴肥。按行距3.3 m、株距3 m規格呈“品”字形布穴。種植時根據藕秧大小和形狀挖10~13 cm深的溝,每穴放4支藕秧,呈“十”字形擺放,然后將農家肥和泥土拌勻后覆蓋在穴上,高10~15 cm,用種量750~1 125 kg/hm2。
1.2栽種管理
3月底至4月初,氣溫穩定在15 ℃以上時即可種植。種藕時,注意當天挖的藕秧一定要當天種完。當蓮苗長出1~2片立葉時,施復合肥375~450 kg/hm2,在卷葉周圍7~10 cm處穴施,并結合除草。3~4片立葉時,撒施復合肥225~300 kg/hm2;當蓮株長出5~6片立葉時,用復合肥600~750 kg/hm2或花生麩1 500~2 250 kg/hm2撒施。當蓮葉長出7~8葉(6月底或7月初),主藕進人初熟階段,支藕開始伸長膨大時,再施復合肥600~750 kg/hm2,以促進地下藕節伸長膨大[1-2]。當蓮藕長至8月上旬,主藕已開始成熟,但支藕仍在伸長膨大時,根據藕苗長勢、藕田肥力情況不施或巧施壯尾肥,撒施復合肥或尿素150~225 kg/hm2。藕田施肥盡可能在田埂上撒施,裂葉或折摘藕葉、拋插晚稻秧苗、除草、噴藥等田間管理下田時要輕,防止踏斷地下藕節,影響蓮藕產質量。
2套種晚稻栽培技術
2.1適當晚播
晚稻品種選擇中浙優1號或Y兩優1號等中遲熟超級稻品種,7月中旬或下旬初播種,比正常晚稻播種期推遲5~7 d,以便蓮藕進入初熟期后套插,適插秧齡為20~25 d。8月中旬插晚稻秧,此時正值蓮藕初熟期,地上枝葉茂盛,藕田蔭蔽度大,應邊摘除蓮藕枯枝老葉或用細小竹片打裂部分較老熟藕葉邊套插晚稻,以減少田間蔭蔽和踩踏次數。插秧株行距17~23 cm,行距17~20 cm,每蔸插4~5苗。套種晚稻由于田間較蔭蔽,光照不足,分蘗差,故主要靠基本苗成穗奪高產。因此,插植苗數要比雙季晚稻多1倍左右。
2.2適時適量摘除藕葉
晚穗分蘗后期至幼穗分化3期前,摘除2/5藕葉,但只摘老葉保留葉柄,或用竹片打裂2/5葉片即可。花蕾大量抽出后,應折曲花蕾柄但不要折斷,以免造成傷口感染地下蓮藕,導致藕節腐爛變質。幼穗分化四至七期摘去3/5藕葉,以促進晚稻正常生長發育;八期后期或抽穗前把藕葉全部除去,但仍要保留葉柄,以利于增加田間光照、提高藕田溫度以及晚稻正常抽穗、灌漿和成熟。
2.3水分管理
蓮藕苗期應灌1~2 cm的淺水層,以提高水溫和土溫。遇寒潮時應灌5~8 cm水層以利保溫,30 ℃以上水溫時灌8~10 cm深水層,以降低水溫;套種晚稻后,前期處于高溫天氣,但在水稻分蘗期間,由于此時藕葉繁茂,田面泥土處于蔭涼環境,溫度比雙季晚稻田低3~5 ℃,因此采取淺水層1 cm左右促分蘗;水稻幼穗分化至抽穗前后保持淺水層1~2 cm。但遇到干冷型“寒露風”時應灌回3~5 cm水層保溫。灌漿后至成熟保持薄水層或田面濕潤[3]。晚稻成熟后(未收)至挖蓮藕前田面不能干裂,否則藕質變硬,將影響品質和售價。
2.4適時適量施肥
套插晚稻時,正值施放蓮藕壯尾肥,加上藕田內有機質肥含量高,一般可滿足晚稻苗期需要,不必施晚稻分蘗肥。如壯尾肥不足或藕田肥力較差的田塊,插后7 d可施1次攻蘗肥,撒施尿素75 kg/hm2、普鈣150 kg/hm2、鉀肥52.5~75.0 kg/hm2或復合肥225.0~262.5 kg/hm2。抽穗前10 d,施尿素45~75 kg/hm2作攻胎肥,抽穗前或齊穗后噴施1~2次葉面肥,以防早衰,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提高單產[4]。
2.5病蟲害防治
蓮藕主要病蟲害有腐敗病、黑斑病、病毒病、蚜蟲、斜紋夜蛾等。晚稻病蟲害主要有紋枯病、稻瘟病、卷葉蟲、稻飛虱、三化螟等,防治方法按蓮藕、水稻病蟲害常規防治。
2.6適時收獲
晚稻黃熟后即可收割。蓮藕采收應在收割晚稻后根據市場需要一次或多次采挖上市銷售。
3參考文獻
[1] 盧秀清.“藕──稻”高效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0(6):24-25.
[2] 樓振木,王淵亮,杜小華,等.“藕—稻—菜”高效種植模式栽培技術[J].江西農業科技,2001(5):43-44.
[3] 陳卓良,李洪桂.“秧、藕、稻”種植模式研究[J].武漢植物學研究,1992(2):194-196.
[4] 謝濱.藕-魚-稻模式[J].湖南農業,200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