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2月1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探究中藥有效成分 推薦本站最受歡迎期刊:《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權威中藥學術期刊 是一份以普及為主,提高為輔的中藥學術期刊。由安徽省中醫管理局主管全國中醫藥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皖南職業學院主辦。專門刊登用于指導基層中藥工作的新經驗、新技術、新方法,具有新穎、實用、通俗的特點。
【摘要】目前對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仍屬新興學科,在中藥理論運用、現代藥理毒理學研究,以及在研究深度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提取物不能等同于原中藥,單體研究不能替代中藥研究,應加強對中藥藥性及藥理毒副作用研究。
【關鍵詞】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中藥,有效成分,藥理作用,毒副作用
在現代研究和臨床應用中越來越多的涉及到中藥提取物和單體,但就此新事物亦不可避免的產生一些新的問題。中藥提取物是否能等同于原中藥,其性質和毒副作用是否相同,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是否能體現中醫特色,今就此類問題淺談如下:
1 提取物不能等同于原中藥
1.1 中藥提取物的藥性與原中藥不同[1]
傳統中藥多是對動植物原材料的簡單加工品,通過動植物含有的多種成分協同作用而表現為多種功效的集合,通常以1~2個成分作為主要作用物質,而其它成分為輔佐(促進和抑制),其四氣五味等藥性亦是由多種成分共同體現的;而中藥提取成分多為單一成分,沒有其它成分的輔佐,功效直接而單一,其氣味寒熱及升降沉浮等藥性,可能會與原中藥多種成分所共同表現出來的藥性有很大差異,甚至相反。
1.2 中藥提取物的雙向調節作用減弱或消失
如刺五加對血壓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等,有很多傳統中藥多成分結構對機體的作用具有選擇性(或機體對藥物不同成分的選擇吸收);而提取物雙向調節作用往往大大削弱或消失,機體對藥物吸收的選擇性差。
1.3 中藥提取物的毒副作用明顯增強
傳統中藥的多成分結構使其所含某一成分的毒副作用受到其它成分(多被現代研究看作為無效成分)抑制而大大削弱或消失;而中藥提取物的單一成分結構的作用類似于西藥,其毒副作用往往凸顯出來,如麻黃素的成癮性是在原藥麻黃中所沒有的。
2 單體研究不能替代中藥研究
過分著重于把提取物盡量做成單體,似乎成為現在中藥藥理研究的一種趨勢,將其制成類似于西藥式的純凈化學物質,從而忽略了功效是否因此而減弱和改變,這種作法是不恰當的。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宗旨是“三效三小”,即高效、速效、長效,毒性小、副作用小、藥量小,是如何使藥物更好的治療疾病。許多中藥的療效是由幾個或更多成分共同作用體現的,這樣就不宜于過度提純。
現代醫學的藥物研究方式并不適合中藥藥理藥性的研究。在研究中,常常會出現有效成分提取越純,療效反而越差,副作用越強的現象。應突出研究的宗旨,并不是把中藥提取成化學物質就好了,還要對藥效藥性相比較。現代的研究方式明顯受西醫藥理研究方式的影響,片面孤立的看待藥物,而忽視整體性的研究方法;具體方法往往采用單獨抽取成分進行試驗的做法,忽視了“無效物質”與“有效物質”的協同作用。
以四逆湯為例,拆方研究證明,單用附子強心作用不明顯而甘草干姜又沒有明顯強心作用,但共入煎劑則能明顯增強強心作用而大大減弱附子的毒性。若孤立看待四逆湯的強心作用,干姜甘草都應當是無效藥物。與配伍相似,傳統中藥常含有數十種成分,它們對人體產生的藥效可能會相互影響而出現增效減毒的作用(當然也可能相反),這就造成了目前有些提取物較原藥功效下降、毒性增強的現象。
3 應當加強對中藥藥性的理論研究
中醫藥之所以能夠在治療疾病中體現出良好的療效,要歸功于具有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特點的中醫理論,而中醫藥性理論則是把中醫理論和具體中藥相結合的最重要一環。實現中藥現代化,就必須實現中藥藥性理論的現代化,否則離開中藥基本理論,單純將中藥進行有效成分的分離提取,只會使中藥現代化成為空中樓閣[3]。如果沒有中藥藥性理論,中藥就跟中醫的辨證論治相脫節,就只能得出“中藥某化學成分能治療西醫某疾病”之類的結果,與西藥有何差別?
當然,中藥有效成分的四氣、五味等的研究可能與傳統中藥有很大差異,研究方法也更多的依靠試驗的方式,如何建立切實可行的藥性試驗方法是一個難題,也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4 加深對現代藥理毒副作用的研究
中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分,因其經過了提取、精制、純化,已經大不相同于原材,更不同于經過減毒、增效配伍的中藥復方制劑,其活性成分的富集,在其作用強度增強的同時,其毒性作用也可能增強,加上這些提純的有效部位或成分沒有足夠藥理和毒理研究數據。因此,對于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新藥制劑有條件能做出毒性反應,就應該找出這個毒性反應劑量,以及毒性反應的靶器官、靶組織和毒性反應的強弱,甚至是長期大劑量給藥下可能出現的后續毒性反應,為臨床研究和運用提供有力的參考;否則,臨床使用的安全評價就沒有達到研究的目的,也是失敗的[4]。因此必須把有關副作用的研究提到該類藥物研究的核心地位。
5 結語
近年來,關于提取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在國內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一些中藥有效成分提取物已經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積累了一定的研究經驗。而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面對現存的一些不足,應該從加強藥性理論研究和現代藥理學研究兩方面著手,走適合自身發展的中醫之路。
【參考文獻】
[1]胡志祥.中藥有效成分與功效的分析[J].中醫藥信息,1998,(6):22.
[2]袁冰.建立符合中醫特色的中藥研究方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0,6(11):34?36.
[3]胡愛萍.關于中藥藥性理論現代化研究的思考[J].光明中醫,2006,21(10):20?22.
[4]張曉東,潘國鳳.對中藥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新藥長期毒性試驗劑量設計的思考[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7,23(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