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1月3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綠色建筑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 舒適、 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空間, 同時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 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隨著全球能源危機與環境惡化的日益加劇,綠色建筑已成為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最新期刊目錄查詢,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對策,前景
1.綠色建筑概述
1.1綠色建筑的概念。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 ,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所謂“綠色建筑”的“綠色”,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 ,花園,而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建筑、回歸大自然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
1.2綠色建筑的特征。綠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征:建筑本身較傳統建筑,其耗能大大降低。綠色建筑尊重當地自然,人文,氣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沒有明確的建筑模式和規則。綠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綠地,陽光,空氣,注重內外部的有效聯通,其開放的布局較封閉的傳統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區別。綠色建筑過程中,對整個過程都注重環保因素。
1.3綠色建筑的意義。節約能源和資源,減CO2少污染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戶,同時對環境也有重大影響。據統計,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時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也是用來建造各類建筑及其附屬設施。盡管諸如道路,橋梁,隧道等不能以綠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區,辦公大廈,公寓等對資源的利用時周而復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氣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占據了環境總污染的1/3還多,人類活動產生的垃圾,其中40%為建筑垃圾。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對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設施的需求越來越高,所耗費的能源也雨來越多,這與日益匱乏的石油資源,煤資源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2.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
綠色建筑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等多種理念的綜合體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目前,雖然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才剛剛起步,但必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在綠色建筑發展的初期,由于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比較欠缺,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下面主要就影響綠色建筑發展的積極因素和不利因素進行了闡述。
2.1 綠色建筑發展的積極因素。現階段,我國綠色建筑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建筑開始奔著節能減排展開,所以,很多建材生產廠商,也逐漸開始關注綠色環保建材,只是很多新型的綠色建筑材料不斷面世,綠色施工也不斷受到重視。個別建筑公司意識到綠色建筑將取代傳統的建筑,所以也采取了行動,不斷采取手段,進行綠色施工,降低施工過程中的各種廢棄物的排放量,合理的應用油漆,涂料等。很多企業還通過了環保認證。這樣,就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水平,同時,有有利于公司施工中進行綠色建筑的施工。
2.2 綠色建筑發展的不利因素。現階段,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困境主要表現在,綠色建筑普及性還較低,普通百姓很難進行綠色建筑的施工建設,綠色建筑的建設費用要比普通建筑高,所以投入很大,普通百姓也承受不起,此外,綠色建筑建成后,常表現出經濟效益不客觀現象。因為綠色建筑常常不能進行高層樓房的建設,而城市發展的需求是建設更多的高樓,以滿足土地不足帶來的居住危機。
3.發展綠色建筑的對策建議
3.1加強全社會的生態意識教育。要在全社會普及生態教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提倡綠色消費,使全民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出發,在居住、出行、娛樂中切勿追求奢侈豪華,倡導節能和減少對環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會接受并追求綠色建筑體系,才能驅動建筑市場的需求,促使市場各方主體積極營建綠色建筑。
3.2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及評估體系。建立健全發展綠色建筑的政策法規體系;完善綠色建筑的技術標準支撐體系;建立嚴密的行政監管制度體系;建立切實可行的建筑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的綜合性的標準體系;制訂綠色建筑量化標準和可操作的評估體系。這些體系對指導綠色建筑設計、建設、規范引導建筑業轉向綠色可持續發展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3激勵政策促進綠色建筑發展。促進綠色建筑的發展,建立有效的激勵政策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目前,完善各種財政稅收刺激政策已刻不容緩。借鑒國外經驗,政府應制定一系列符合國情的激勵政策,建立市場機制和財政鼓勵相結合的激勵機制,提高相關行業、企業和消費者的積極性。對符合綠色建筑標準的建筑投資者、消費者實行一定的政策優惠,采取經濟補貼、低息貸款、稅收減免等激勵政策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
3.4適用技術推動綠色建筑發展。在綠色建筑的技術策略上要因地制宜。綠色建筑技術研究在國外開展得較早,已有大批的成熟技術,在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適用綠色建筑技術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選擇與創造適宜本土的綠色建筑技術,走本土化綠色之路。大量建筑在建造過程中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選擇最適用的技術與產品,把適用技術合理地集成在建筑上,尤其是自然通風和天然照明技術要得到強化應用。可以推廣且成本不高的技術與產品才是綠色建筑技術與產品的重點。
4、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的前景和優勢
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時期,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多,地理氣候特征多樣化,加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建筑文化,發展綠色建筑具有巨大的潛力和獨特的優勢。
3.1建筑節能潛力巨大。我國既有建筑達400多億平方米,同時每年新建16億至20億平方米。我國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如果達到同樣的室內舒適度,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是同等氣候條件發達國家的2至3倍。對既有建筑進行節能改造,節能減排潛力巨大。
3.2發展綠色建筑比較效益高。據測算,達到同樣的節能效率,建筑比工業投入少。此外,我國實施建筑節能和發展綠色建筑的成本相對歐美等發達國家要低得多,而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因此,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的比較優勢更為明顯。
3.3綠色建筑技術相對成熟。歐盟學者針對80項減少建筑溫室氣體排放技術的調查結果表明,就投入和節能效益而言,高能效照明技術是幾乎所有國家建筑物溫室氣體減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節能量而言,改進寒冷氣候區的隔熱和分區供暖系統,實行分戶供熱計量,在溫暖氣候區提高制冷和通風能效,注重遮陽、自然通風、隔熱措施,以及改進發展中國家炊事爐灶等,均是有效的節能措施;高能效比的設備、太陽能熱水裝置、節能型家用電器和能源管理體系等,均是成熟的建筑節能技術。從“十五”開始,我國就組織實施了“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研究”、“城鎮人居環境改善與保障關鍵技術研究”等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在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建筑環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在逐步推廣中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3.4我國傳統建筑文化有利于推行綠色建筑。我國從南到北,有一大批與地域氣候相適應的建筑,如安徽的民居、陜西的窯洞,都具有巧妙利用通風、淺層地熱能實現冬暖夏涼的特征。南方的一些園林建筑,更是師法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態建筑。中國園林在形態上是自然的縮影、建筑物的延伸,園林在建筑中,建筑在園林中,是共生的。西面的墻上爬滿了藤蔓,遮擋了烈日;正廳外開辟了花園、草坪,南側種了落葉型的樹木,冬天落葉后陽光可照射進來,夏天樹葉長出來又能遮陽。這樣的設計非常巧妙,既賞心悅目,又調節氣候。所以,我國的建筑文化傳統為綠色建筑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當前綠色建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遍及全球各地,可再生能源與綠色部品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不僅數量顯著增長,而且綠色意識與觀念正深入人心,人們對綠色建筑的良好預期正逐年上升。總之,綠色建筑是一種理念和方式,綠色建筑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個途徑,推廣、實施綠色建筑對于整個社會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