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1月1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shù):
摘要:中國傳統(tǒng)哲學是以儒家哲學為主要代表的。儒家講內(nèi)圣外王, 內(nèi)圣是仁義道德、心性修養(yǎng), 外王就是政治哲學。這種政治哲學講德治、仁政、王道, 因此可以說是追求善的政治哲學。
關(guān)鍵詞:畢業(yè)論文范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心,政治哲學
儒學也是產(chǎn)生于社會與政治的需要。春秋戰(zhàn)國時代, 禮崩樂壞, 社會陷于混亂, 各諸侯紛爭, 以強凌弱, 以眾暴寡, 人民陷入苦難的深淵。這時有許多有識之士奮起, 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 目的在于消除戰(zhàn)亂, 恢復社會正常秩序, 同時探討戰(zhàn)亂的深層原因, 設(shè)計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儒學創(chuàng)立者孔子及其弟子特別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問題, 提出自己的政見, 周游列國, 目的在于說服諸侯王施行仁政, 拯救苦難的人民, 從而形成了有特色的政治哲學。
孔子的終極關(guān)懷應該是天下太平, 他的理想人格就是古代圣王。例如, 堯, “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舜, “無為而治者, 其舜也與?”(《論語·衛(wèi)靈公》) 堯、舜都是古代圣王, 偉大的政治家。這正是孔子極力推崇的對象, 是他的理想人格的偶像。
孔子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 過去都把它們只看作倫理的范疇, 實際上都與政治有密切的關(guān)系。仁, 孔子及其學生都有一些論述。子貢問: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說: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 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人, 能“立人”、“達人”的人, 自然不是普通百姓, 應該是有一定權(quán)力的政界人物。如果說這里還有疑義的話, 那么, 我們可以從《論語》的另一段話中得到明確的論述, 仲弓問仁, 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無怨, 在家無怨。”(《論語·顏淵》) 諸侯統(tǒng)治的國稱為“邦”, 卿大夫統(tǒng)治的封地稱為“家”。這里講的就是統(tǒng)治“邦”、“家”的主宰者, 就是諸侯、卿大夫。上述“使民”更明確了他們統(tǒng)治者的地位。所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就是不要對百姓濫施淫威。
關(guān)于義, 孔子講到“君臣之義”, 講“君子喻于義”, “其使民也義”, 就是說掌握權(quán)力的君子要知道義, “使民”也要符合義, 總之, “君子之仕也, 行其義也”(《論語·微子》) , 當官的實際內(nèi)容就是行義。行義, 包括對上級的忠誠, 與同僚的和諧, 也包括合理地“使民”。禮, 主要是等級制度。“君使臣以禮”(《論語·八佾》) , 臣“事君盡禮”(同上) , “上好禮, 則民易使也” (《論語·憲問》)。禮是用于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儀式, 特別是處理君臣關(guān)系以及君臣與民的關(guān)系。這些關(guān)系主要也是政治關(guān)系, 是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guān)系。
智, 就是知人, 知人是為了善任。任賢使能, 這是政治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樊遲問知, 孔子說: “知人。”樊遲不明白, 孔子又作解釋: “學直錯諸枉, 能使枉者直。”樊遲還不明白, 又去問同學, 子夏說: “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 選于眾, 舉皋陶, 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 選于眾, 舉伊尹, 不仁者遠矣。” (《論語·顏淵》) 拿直的木板放在彎的木板上面, 能使彎的木板變直。提拔正直的人去管理百官, 百官中有些邪念歪風的人也會變成正直的人。
信, 守信用, 主要是對人民守信用, 取信于民。作為國君, 要取信于民。當子貢問政時,孔子說: “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孔子又說: “上好信, 則民莫敢不用情。” (《論語·子路》) 對于士人來說, 首先要取得上級的信任, 才能當官任職, “信則人任焉” (《論語·陽貨》)。對于人民, 也要在取得信任以后, 才能役使他們, 否則, 人民就會以為是虐待他們:“君子信而后勞其民; 未信, 則以為厲己也。”(《論語·子張》)
說天講命, 論道議德, 圣賢、禮樂、忠孝、刑政、教化、學思, 幾乎討論一切問題, 孔子及其弟子都圍繞著政治這個中心。可以說, 春秋末期, 孔子和弟子們所創(chuàng)立的儒學, 就是以政治為中心的學說, 就是關(guān)切社會的政治哲學。
子夏說: “學而優(yōu)則仕。”(《論語·子張》) 孔子說: “誦《詩》三百, 授之以政, 不達; 使于四方, 不能專對; 雖多, 亦奚以為?” (《論語·子路》) 把《詩》三百篇都背誦了, 委任他官職, 他處理不好政務; 派他當外交使節(jié), 又不能獨立應對; 背的詩雖然多, 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認為學《詩》不是為了背給別人聽的, 而是為了提高處理政務和外交的實際能力。這就是“學而優(yōu)則仕”的道理。如果讓沒有學好的人去當官, 孔子就會說: “賊夫人之子。” (《論語·先進》) 這簡直就是害人子弟。后世有權(quán)有勢的官僚總喜歡做這種害人害己的事, 前仆后繼地把自己不爭氣、不成才的子弟安插到各級官職上去, 最后招致身敗名裂, 甚至破家滅族之禍。孔子提倡的就是“讀書做官論”, 讀書為了做官, 讀好書是為了做好官。
戰(zhàn)國時代的孟子提出仁政學說, 完全是明確的政治哲學的思想體系, 他所講的人性有善端, 是給仁政的政治哲學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戰(zhàn)國后期的大儒荀子提出隆禮重法, 把禮、法作為整個政治哲學的兩大理論支柱。他的學生韓非和李斯強調(diào)法、忽視禮, 成為很偏頗的“一斷于法”的法家理論。法家理論使秦勝六國而一統(tǒng)天下, 也使秦敗于農(nóng)民起義, 也可以說是“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漢代大儒董仲舒繼承孔、孟、荀和《公羊?qū)W》的思想, 并吸收從先秦到漢初諸子百家的思想, 推衍出一套天人感應說、災異譴告說, 提出天人三對策, 著成《春秋繁露》一書, 大講陰陽五行, 頗似方術(shù)之士的論調(diào)。深入探微, 就會發(fā)現(xiàn), 這些煙幕之下掩蓋著的正是適應漢代現(xiàn)實需要的新的政治哲學。他的大一統(tǒng)論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 鞏固統(tǒng)一政權(quán)。他的獨尊儒術(shù)是強調(diào)用孔子的思想統(tǒng)一天下思想, 以維護政治的統(tǒng)一。這是一套比較系統(tǒng)的政治哲學。它在漢代幾百年中對政治有指導作用, 對后來的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有深刻的影響。
南宋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 他的理學, 核心是政治哲學。他成為繼孔子、孟子和董仲舒之后對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幾百年的政治影響最大的一位哲學家。他所著《四書集注》成為幾百年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他的思想成為儒學正宗, 作為統(tǒng)治者的指導思想。理學家的理就是治國之理。康熙皇帝讀了宋儒性理之書, 頗有體會。他說: “臨蒞日久, 玩味愈深, 體之身心,驗之政事, 而確然, 知其不可易” (康熙: 《性理精義·序》, 見《四部備要·子部》, 上海中華書局版)。他命令大學士李光地去編《性理精義》, 自己為此書寫序。朱熹思想能夠指導幾百年的政治活動, 說明他的思想是深刻的政治哲學。
近代的康有為也是著名的儒家, 他和弟子梁啟超合作的康梁變法正是以儒家政治哲學為指導的政治活動。他的《大同書》正是政治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理想。他的《新學偽經(jīng)考》和《孔子改制考》是以儒家政治哲學為根據(jù), 提出一系列改革現(xiàn)實政治的理論, 對近代動蕩社會起了推波助瀾的促進作用, 在政治思想界產(chǎn)生了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從孔夫子到康先生, 儒家思想以政治哲學為核心, 大概還是可以說通的。
中國哲學為什么是以政治哲學為主呢? 這與它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有關(guān)系。
中國傳統(tǒng)哲學產(chǎn)生于春秋戰(zhàn)國那個亂世環(huán)境中(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和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都是從春秋末期開始講中國哲學的。此前有一些哲學思想, 一般還沒有形成影響巨大的哲學體系) , 哲學家都是以救世濟民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 提出的都是關(guān)于社會國家如何組織、如何管理以及人際關(guān)系的原則等問題。因此, 百家爭鳴中的各家學說多是政治哲學。
儒家認為, 管理國家的人, 應該是高素質(zhì)的、道德高尚的、精神境界比較高的人。他們強調(diào)倫理學或道德哲學, 是作為政治哲學的一部分。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是根本, 終極目標是治國平天下。所謂“內(nèi)圣外王”, 內(nèi)圣就是修身, 外王就是平天下。修身是為了治國平天下, 倫理是為政治服務的。道家的《道德經(jīng)》被稱為“君王南面之術(shù)”的書, 也是政治哲學的著作, 其中政治權(quán)術(shù)常被后代政治家所采用。墨家十大主張都是治國方略。法家依法治國, 更是不言而喻的政治哲學。縱橫家的所謂合縱連橫, 都是政治戰(zhàn)略, 并有外交家的特色。研究天文歷法的陰陽家原是科學家, 在中國古代天命論、天人感應說的影響下, 陰陽家也與政治發(fā)生密切的聯(lián)系。陰陽家成為天命的代言人, 為政治家提供精神支柱。先秦諸子百家都在探討治理國家的方略, 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論, 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政治哲學。在秦漢建立中央集權(quán)制度以后, 諸子思想融會為新的龐大體系, 形成相對完善、內(nèi)容豐富的政治哲學。而這種哲學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主干, 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綿延到明清時代, 也一定程度地影響到當今中國的現(xiàn)實。
西方哲學主要指思辨哲學。那是哲學家吃飽喝足以后, 在那里思考、探討深奧的宇宙本原的問題, 才形成哲學思想體系的。因此, 這些哲學與現(xiàn)實生活距離很遠, 可以說是不食人間煙火。有一幫人一起討論深奧的問題, 互相指出對方論述中的漏洞, 促進了理論思維的發(fā)展, 使參加討論者語言清晰, 概念明確, 論證嚴密。內(nèi)在的精神卻在于超越, 超越現(xiàn)實, 使自己的思想有超凡脫俗的傾向。這種哲學距離現(xiàn)實比較遠, 因此不能馬上產(chǎn)生什么實際有用的結(jié)果, 只能對人的精神產(chǎn)生陶冶的作用, 使人高尚, 提升境界。
兩種不同社會條件下產(chǎn)生的不同哲學, 特點各不相同。西方哲學是與現(xiàn)實政治脫離的, 與現(xiàn)實生活距離比較遠。不過, 西方的哲學也是豐富多元的, 不是單一的, 純而又純的。美國一所大學的哲學系主任說, 研究黑格爾的教授要是到美國去, 就會找不到工作, 因為美國各大學都不開設(shè)黑格爾哲學的課程。德國人說美國沒有哲學, 只有實用主義。可見所謂西方哲學也不是一致的, 也有很多差別。甚至有的學者說, 中國哲學與德國哲學的差別還沒有德國哲學與英國哲學的差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