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2月30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作為新中國存在50年的戶籍制,其弊端已日益顯露,其中之一就是造成了教育不公平。自1992年國家啟動戶籍制度改革至今,改革步履維艱。從新制度經濟學中的路徑依賴理論的視角分析戶籍制度改革遇到的阻力,并試圖提出改革的建議和教育公平的實現方式。?
關鍵詞:好發的CSSCI論文,戶籍制,教育公平,路徑依賴?
1 戶籍制的產生?
中國的戶籍制度始于周朝,從商代的“登人”到漢代的“編戶齊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展現了我國戶籍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戶籍制度的發達。新中國建立以后,為了加快工業化步伐,走農業補給工業的道路,同時為了應對冷戰需要,我國于1958年1月9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確立了一套較完善的戶籍管理制度,包括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更等7項人口登記制度。這個條例以法律形式嚴格限制農民進入城市,限制城市間人口流動,在城市與農村之間構筑了一道高墻,城鄉分離的“二元經濟模式”因此而生成。?
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確實曾對當時社會秩序的穩定和重工業的發展起到過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時代的到來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戶籍制度的弊端也日益顯露,諸如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受限、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居民就業機會不平等、城鄉社會保障權利不平等。其中,戶籍制度造成的不同省區的居民教育資源享有的不均等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2 戶籍制度造成的教育不公?
2.1 高考“同分不同校”?
高考作為中國當之無愧第一大考,牽動著無數家庭和寒窗學子的心。能夠步入一所理想的大學繼續深造是每一位學子夢寐以求的目標。選拔和培養最優秀的人才也是高考和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但長期以來,我國的高考制度以嚴格的省市劃分單位,同樣的考試,報考同樣的大學,戶籍分屬于不同省市的考生卻有著不同的錄取分數;不單單是地方院校,所有的大學,包括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在內,對于本地的生源都有預留較多招生計劃的特殊照顧。作為高考大省的河南,2007年高考報考總數達近90萬之多,錄取率只有52.3%,而高等教育和經濟水平較為發達的上海,高考報考人數只有11萬多,錄取率高達84%。下表是復旦大學對于上海本地和河南考生的招生情況統計。?
從上表不難看出,僅僅由于考生“戶籍”的不同,上海考生和河南考生考取復旦大學的難度有著天壤之別。以上數據并非個例,“同分不同校”不僅僅侵犯了考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力,也將不利于最優秀人才的選拔。?
2.2 外地人員子女就學難?
接受9年義務教育是每一個適齡兒童的權力,而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年齡,一個孩子如果離開了出自己的戶口所在地,那么他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也就隨之被剝奪了。因為非本地戶口的外地子女要想上條件優越的公辦學校,只能繳納數倍于本地學生費用的高額的“借讀費”或“贊助費”。?
對于收入較低的外來務工人群,其子女就學更成難題。統計顯示,北京市外地戶口人員的子女進入公立學校上學的不到64%,而這個比例還主要是針對白領階層和相對富裕的農民工。月收入八百元以下農民工的子女,進入公立學校的非常少,各種名目的借讀費、贊助費讓農民工子女望而卻步。民辦學校成為農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這些學校大多存在“四低”問題——“低投資、低收費、低薪酬、低質量”。政府不補助,社會不支持,教師的工資比農民工還低,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2.3 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
在我國,政府壟斷著幾乎所有的教育資源,但是教育資源再分配的時候,由于經濟發達地區掌握著更多的財力和權力,因此他們能夠在利益博弈中獲勝。這樣造成的結果是,一方面對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政府財政大多用于支持少數名校的建設。?
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結果是教育資源和成果主要被所謂的經濟發達省市占有,這也就意味著被相對富裕、相對強勢的社會階層占有。教育資源配置上日漸生成“權貴集聚效應”。當那些有權力背景和有金錢實力的孩子輕松地走進大城市的“名校”、重點學校時,就意味那些家庭貧寒的孩子被剝奪了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經濟落后地區的孩子、農村的孩子得不到良好教育,終究難以走出貧困的陰影。教育是用來縮小社會階層差距的,可是建立在嚴重的地域區劃上的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造成教育成為了保持乃至擴大城鄉差距的可怕的篩選機制。
3 戶籍制度的改革的阻力——基于路徑依賴理論?
早在1992年,國家就成立了戶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組。1993年6月,起草小組草提出了“取消農業、非農業二元戶口性質,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實行居住地登記戶口原則,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等主要生活基礎為基本落戶條件,調整戶口遷移政策”的改革目標。然而,10多年過去了,國內戶籍改革總體進展依然緩慢,改革目標也遠未實現。戶籍改革的阻力究竟源于何方??
3.1 路徑依賴理論?
路徑依賴來源于物理學和數學的概念,指在混沌理論的非線性模型中,一個系統的潛能取決于系統的初始狀態:決定性因子,或者可能因為一些小概率事件和無關緊要的事件而發生鎖定。在經濟學中,路徑依賴是“人們過去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是指,一種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會在一定時期內持續存在并影響其后的制度選擇,就好像進入了一種特定的“路徑”,制度只能按照這種路徑走下去。新中國的戶籍制度作為一種存在了50年的制度,其變遷存在著路徑依賴。?
3.2 路徑依賴的原因——利益因素的影響?
社會組織的狀態深刻的影響著制度引起的報酬遞增狀況,從而決定著制度變遷的軌跡。然而,這些組織都是存在著自身利益需求的集團,這些利益集團對現存的路徑有著強烈的需求。在戶籍制之下的教育體系中,諸如北京、上海等教育發達的城市享有著更多的利益。?
如果廢除戶籍制度,在高考中允許全國考生以同一錄取分數進入大學,那么教育發達城市的集團利益將遭受損失。如下圖所示:?
橫軸R為考生的人數,縱軸C為考生成績。B為報考人數,成績越高,相應分數段考生數越少,所以B為一條向下傾斜的直線。高校,尤其是重點高校,已基本不再擴招,錄取人數L可以看做是一定的,即缺乏彈性,是一條垂至于橫軸的直線。如果戶籍制度取消,那么現在所謂的“高考大省”的考生對于發達教育城市的名牌大學的報考將會大大增加,報考人數從B1增加到B2。在錄取人數不增加的情況下,考生的錄取成績就會從C1上升至C2。如此一來,大學所在地的生源將不再享受到可以以較低分數考入名牌大學的利益,而與全國考生站在一條起跑線上競爭。所以,雖然廢除戶籍限制,以統一分數可以錄取到更優質的生源,可以更好的為國家培養人才,但是教育發達地區為了維護本地居民的利益仍然力求鞏固現有制度,阻礙選擇新的路徑,哪怕新的體制比現存體制更有效率。?
4 戶籍制的改革方向與教育公平的實現?
4.1 不要讓戶籍歧視成為最大的教育不公?
教育是每一個公民應依法平等享有的權利,也是國家得以振興和強大的后盾。在吶喊科教興國口號的同時,應該更多地考慮教育的公平性的實現,為興國選拔更多的棟梁之材。高等教育資源享有的不均源于以居民所屬地為限定條件報考的戶籍制;基礎教育資源享有的不均源于戶籍制下形成的城鄉二元體系和區域發展失衡。所以,不要讓戶籍制成為最大的教育不公。?
戶籍制改革所遇到的阻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發達地區的公共財產拒絕外來人口的占有。雖然,戶籍制的廢除會使得發達地區的既得利益集團受損,但是其它的廣大地區將會受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戶籍制已經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計劃經濟的平臺,更多地更自由的勞動力流動成為經濟發展的必需條件。戶籍制的廢除存在卡爾多•希克斯改進,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戶籍制的改革是必需的,順應歷史潮流的。?
4.2 欲行戶籍制改革,先改其它附加制度?
要想改革戶籍制度,必須解決其路徑依賴問題的根源。也就是說,必須先對其賴以生根發芽的各項制度進行一系列的革新,才能真正推動戶籍制改革。戶籍改革本身并不復雜,但附加在戶籍制度之上的相關社會經濟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利益分配格局卻是錯綜復雜的。中國戶籍制度背后承載的勞動就業制度、醫療保健制度,以及在接受教育、轉業安置、通婚子女落戶等方面所衍生出的許多具體規定,整體構成了一個利益向城市人口傾斜、包含社會生活多個領域、措施配套、組織嚴密的體系。政府的許多部門都圍繞這一制度行使職能。徹底的改革,絕非改掉一紙戶口所能解決。?
要從根本上保證教育的公平性,首先,先應進行欠發達地區的基礎教育設施建設,引進教育人才。其次,國家不應只對少數重點大學的建設進行資金支持,應更多的關注不同地區的教育資源分配的均衡。最后,要從根源上發展落后地區的經濟,增加地方財政對當地教育事業的支持。只有當地區差距逐步縮小之時,戶籍制度的改革才能減少阻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破冰”,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換湯不換藥”的階段止步不前了。?
參考文獻?
[1]?盧現祥,朱巧玲.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聶海峰,曾曉潔.戶籍制度改革的模式與策略分析[J].中國經濟評論,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