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2月2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實用骨科雜志骨穿的相關知識 推薦本站特色刊物: 《實用骨科雜志》讀者對象適合群體:臨床骨科醫生,骨科科研、教學人員,影像診斷學、病理學、生物化學、制藥學等相關交叉學科的醫師、科研工程技術人員。
【摘要】目的:骨髓取材成功,為診斷打好基礎。 方法;穿刺部位、進針角度、深度恰當。 結論;骨髓穿刺術是血液病診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每個血液醫生及研究人員必須熟練正確掌握的基本功;骨髓取材的好壞直接影響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關鍵詞】實用骨科雜志,骨髓穿刺,混血,干抽,處理方法
骨髓穿刺對血液病的診斷及研究工作皆具有重要意義;但抽取量的多寡和取材是否成功則直接影響診斷結果。
1資料與常見問題
1.1資料:收集白山礦業集團總醫院1980年3月10日-2010年4月18日共4012例骨穿病例;取材不滿意的達1002例,近1/4;數目之大,無疑將會給診斷帶來很大的困難和影響。下面我們對其中幾種情況祥加討論和分析。
1.2常見問題
(1)混血:主要原因是抽取量過多;Fedem和Belin應用32P紅細胞標記的方法,觀查到在抽取0.1-0.2毫升骨髓時,周圍血混入可達47%-61%[Blood 6;160.1942];如果抽取量超過0.3毫升,將不會真實地反映骨髓的增生情況。其次因有時穿刺針的斜面部分在髓腔內,部分在骨質中,或內斜坡面緊貼骨壁,借負壓抽出的骨髓液中會含較多血液;此外穿刺時間過長,同一部位反復進針,反復注射麻藥,也可使抽取的髓液被稀釋。
(2)標本凝集或短時間凝集:穿刺時多次抽取針心,反復進針擠破血小板,激活凝血因子,引起一系列凝血反應;這種情況是因為注射器漏氣,或抽取時負壓不夠,針內本已有部分髓液,誤認為針未在髓腔內所致。
(3)干抽: 除部分骨髓纖維化、白血病[尤以原始細胞增生時,相互粘著的細胞不易分開]外,應考慮穿刺部位不當,此外針心未扣緊、針尖被骨質填塞、針雖在髓腔內,亦可出現“干抽”現象。
2處理方法
(1)混血:如抽取量過多,可用注射器將玻片上的骨髓液上清吸出或傾斜玻片用棉球吸掉上清液留取含骨髓小粒的髓液迅速制片。
(2)標本短時間凝集:穿刺前應仔細檢查注射器是否漏氣或含水,以免抽取時負壓不夠或因注射器含水而造成溶血;其次制片應迅速。
(3)干抽:如確認穿刺針在髓腔內,可旋轉針柄或將針輕輕上提即可抽取髓液;如反復抽取無效時,可帶一定負壓將注射器連同穿刺針一同拔出,有時針尖及針內的髓液已足夠制片診斷之用。
3討論
骨髓穿刺術是血液病診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每個血液醫生及研究人員必須正確、熟練掌握的基本功。由于取材的好壞直接影響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因此,特歸納以下幾點供參考:
(1)穿刺部位、進針角度、深度恰當;
(2)髓液抽取量限于0.3毫升之內;
(3)同一部位不宜反復進針,[如反復三次未抽出髓液,可考慮更換另一部位];
(4)抽取時負壓適宜,切忌過大過小。
參考文獻
[1]王風計.骨髓取材標準研究.中華血液學雜志.4.3.177.1983
[2]楊秋華.骨髓取材失敗原因分析及處理方法. 國外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1997,第18卷 增刊ISSN1006-3730/CN51-1298 P1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