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2月2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藝術沙龍之熟悉中國黑白木刻 推薦本站特色期刊:《藝術沙龍》雜志是由中國美術出版總社、人民美術出版社創辦的國內第一本為藝術家在雜志上辦展覽的讀圖雜志。
[摘要]黑白木刻是一門獨特的藝術,本文從黑白木刻的黑白處理的質樸與純凈、抽象表現酣暢淋漓及強烈的民族精神三方面來闡述對黑白木刻的認識,從而總結出黑白木刻具有不容忽視的藝術價值及社會意義。
[關鍵詞]藝術沙龍,黑白木刻,版畫,精神
中國的黑白木刻是中國藝術家自身多年蓄積、幾經曲折,在跌宕和沖動中,在大千世界的搜覓中,在自我心靈里無時不在感應中,并通過無數次梳理與組合、安排與加工,然后重新結構出一個美的所在。
一、激情飛揚的黑與白
黑白木刻中的黑白的處理,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它也是檢測一個木刻版畫家是否理解、熟悉和掌握版畫特性的一種很好辦法。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有“墨分五色”一說。黑色并不只是單純的只是一種顏色,它是有生命和情感的,這種情感是人們賦予它的。在中國畫中通過筆墨的干濕變化,創造出了一種豐富的色彩層次。而黑白木刻沒有濃淡之分,都是點線之間疏密聚散而構成的不同的灰色來創造出“黑白木刻”特有的層次感,這一點也很象中國畫中對線的要求的特點。在木刻中所謂的黑白感并非簡單的一塊黑襯托一塊白,或一塊白襯托一塊黑,而那種黑點,黑線,黑面相結合而構成的層次感才是黑白感的來頭。一些好的木刻家很會運用這種黑白關系的技巧,所以構成的黑白感也會有生命力,為人們奏出多種多樣的畫面效果。
懂得木刻者或那些木刻家常說“黑白木刻”是版畫的入門基礎,就是這種基礎代表了版畫的靈魂,它不追求絢麗奪目的效果去誘惑人,沒有太多的裝飾,沒有過多的喧嘩,可以一眼看清楚,可以盡情的表達純凈、質樸,從黑白中可以體會到人生的味道。
“激揚之黑白”的特點在趙延年后期作品中仍能強烈感受到。如《逐日》、《砥》、《填海》,以及《20世紀90年代》。在這些作品中,我們沒有感到他因為年歲增大而創作激情有所減退,精神境界更趨深邃,藝術風格更為鮮明,刀法與技巧更加老練精到,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二、酣暢淋漓的抽象表現
抽象審美情趣,是指藝術家對生活、對自然、對人生的各種外在形態和不同事物進行視覺感應時所產生的特定情感思維,也是藝術家獨立依據各方面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以及長期實踐而確立的自我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識的一種審美判斷。正如人們從鐵欄桿中看到一種防御和紀律,從輕波泛浪中感覺到平靜和優美一樣。
古往今來,凡是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藝術家,總是對一切美好事物表現出喜愛、贊賞、向往、追求。不管是春天樹林里的陽光明媚,還是秋天高山溪流中的流水;也不管是故居里斑駁粗陋的殘跡,還是雨夜電閃雷鳴中的滴漏草棚。這些種種情感的孕育,正是藝術家抽象審美情趣的作用,也是藝術家創作作品的最初機緣和驅動力。
中國從事黑白木刻創作的每一個藝術家總是要想方設法在自己的畫面上營造一種自我獨特的抽象審美情趣,讓人們在欣賞他們的作品時,得到情感上的溝通和感染。塞尚在古典繪畫中發現了抽象幾何圖形的合理安排,是繪畫視覺審美的本質所在,創造了屬于自己的藝術樣式,為現代藝術的發展開了先河。從此,架上繪畫的抽象審美情趣總是以注重構圖形式的張力作為表現作品內涵的基本構架而引起重視,唯美主義畫家創作的田園風光繪畫,大多都以優美、勻稱、平靜、和諧的構圖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謳歌與贊美。表現主義畫家總是以夸張、扭曲、動蕩、雜亂、凝重的構圖形式來表現自身對社會、對戰爭、對人生的抗爭與呼喚。而抽象派畫家更是用各種不同的幾何形狀來組合畫面,以擺脫具體物象,直接利用符號的構成形式來體現畫家的思想情感。
我國著名老版畫家王琦先生的黑白木刻《古墻老藤》和著名版畫家卜維勤刻的黑白木刻《歲月中的樹和鳥)),雖然在題材的選取上基本一樣,構圖的組合方式也基本相同,但是,構成畫面形式美感的抽象要素點、線、面的形態卻不一樣:王琦先生的畫面構成所采用的是具有動感的向上伸展和富有彈性的曲線,在抽象視覺審美感應上激發的是一種有韻律的朝氣蓬勃和喚發青春活力的心理沉思;而卜維勤先生的畫面構成采用的是縱橫交錯、向外拓展和堅韌剛毅的澀線,在抽象視覺審美感應上激發的是一種崇高、莊嚴、質樸和滄桑的心理沉思。不言而喻,兩幅作品的外在形態不同,所體現出來的作品內涵和藝術家的人格力量也有所不同。這也許就是中國傳統繪畫把“氣韻生動”放在構造畫面第一位的原因。
三、氣勢高亢的民族精神
縱觀中國大多黑白木刻作品都洋溢著濃烈的民族之情,版畫家們將自己的深深的愛國熱情雕刻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中。上世紀30年代中國出現的新興木刻,不僅是一個新的繪畫品種的誕生,更是受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左翼美術家聯盟”領導和影響下的無產階級革命藝術。比如版畫家力群及他的作品,1931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的力群,不僅受到了校長林風眠的油畫、老師李苦禪的國畫影響,更是與一些進步同學一起成立了“木鈴木刻研究會”,勇敢地拿起了木刻刀,走上了為拯救祖國為人民而藝術的道路。他1933年的版畫《病》,正是用臥在床榻上的病人那茫然的眼神和干枯的手,深深刻畫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苦難,而緣于他作品所表現出的進步思想而被國民黨逮捕入獄。1935年的木刻《抵抗》和1937年的作品《抗戰》,是他用洗練的刀法、簡潔的造型,將中國軍隊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壯烈場面進行了生動的展示。1940年初,力群來到了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任美術系教員,延安的6年度過了他最重要的人生階段,在這里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他把火熱的目光投向了勞動人民。作品《飲》以素描的手法,將陜北勞動人民健康的體格和樸實耐勞的品質進行了生動的展示,套色木刻《豐衣足食圖》則拋棄了版畫藝術上的歐化風,吸取了民間木版年畫和剪紙、窗花的特點,并進行了創造性的發揮,使新興版畫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個畫種。
魯迅先生把木刻藝術比做一種“捏刀向木”、“放刀直干”的充滿“力之美”的藝術。它的創作全過程融入了藝術家的感情與感受,而且更能表現“現代社會的魂魄”。我們從趙延年早期創作的《負木者》、《搶米》等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百姓以及祖國命運的同情與關注。上世紀60年代初期是趙延年的創作高峰期,他的許多代表作品以至后來成為當代版畫名作的作品,都是那個時期創作的,雖然那時遠不及今天這樣生活優裕。究其原因,這可能是人的精神作用。精神境界和精神含量對一幅藝術作品來說至關重要。
總之,我國的黑白木刻發展到今天,雖然研究的人不多,但是她的藝術魅力卻和其它畫種一樣博大而精深。中國黑白木刻版畫在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它在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振興的事業中一直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它的社會意義也是不容我們忽視的。
參考文獻:
[1]齊鳳閣.20世紀中國版畫文獻.人民美術出版社.
[2]王伯敏.中國版畫通史.河北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