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8月1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關鍵詞:中國文學研究期刊征稿,核心期刊論文發(fā)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媒妁之言,無愛情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許。”這是元好問16歲的時候,去趕考,路過一地,聽捕捉大雁的人說:有一對大雁飛過,我打死一只,沒想到另一只悲鳴不止,居然撞死了。元好問非常感動,于是從獵人手中買下雁,在汾水邊建了一座“雁丘”,還寫了這首詞。詩意深誠,語淡情深。物已至此,何況人焉?然而在不少人心中有一種潛意識: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愛情的,因為古代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結合的,因此沒有愛情。然而當我們翻開中國的古詩詞不難發(fā)現,許多寫愛情的詩詞感人肺腑。
重來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曦,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這是賀鑄的《鷓鴣天》。詞內隱、惜墨如金、潛沉曲致。平靜的筆端之下飽含對妻子的深情。詞作由物及人,緣物生情,由“閶門”之存想到愛妻之失,這個昔日夫妻恩愛生活的見證物,而今成了引發(fā)詞人相思哀情的媒介。“同來何事不同歸?”看似平靜出之,實則是詞人感情的強烈迸發(fā),是血與淚的吶喊。讀到它,我們仿佛看見詞人撕心裂肺地向茫茫蒼天吶喊“還我妻子”。這聲音,喊出了失妻的萬般凄楚。“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詞人目睹梧桐,眼看鴛鴦,心中涌起“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思妻哀情。“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真切地刻劃出詞人翻江倒海的內心:南窗雨讓人飽嘗淋雨之苦與孤寂凄涼,南窗雨讓人悵然于挑燈補衣恩愛體貼之一去不返,極曲致地傳達出對妻子的摯愛。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的長輩中有許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為夫妻的,其中有些夫妻的恩愛程度讓人十分羨慕。噓寒問暖、彼此關照這些簡單的詞語是不足以表達他們的恩愛程度。他們的愛情就是一種不能割舍、不能缺少和必須存在的情愫。
再看看東坡居士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蘇軾為亡妻王怫寫的。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說明了這是一個夢記。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可見蘇軾對其妻子的思念有多深。雖然王怫死后他續(xù)娶了王季章,還有侍妾王朝云。但內心的哪個地方只屬于王怫一人。“十年生死兩茫茫”,顯示了他對亡妻的思念之深,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便是一種沉甸甸的哀情。“不思量,自難忘”不去想,自是難忘,情之深切于此可見。“小軒窗,正梳妝” 妻子生前閨房生活的細節(jié)來描寫。凸現妻子臨窗而坐,對鏡梳妝的場境,表現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襯出如今“無處話凄涼”的悲傷。驀然相逢,“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樣的愛,是這樣的深。
賀鑄與他的妻子,蘇軾與王怫。皆是媒妁之言,但他們對自己的妻子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切。難道這不是愛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