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8月1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成語和慣用語的界定出現分歧,主要是界定標準不統一,“兼收并蓄”的漢語不可能出現一刀切的標準,要想對成語、慣用語進行精確界定,必須全面的考慮兩者的區別。成語在“大眾語感”的制約下被限定在二二相承的四字格固定詞組中,而慣用語正是作為一個對除成語之外的固定詞組界定的術語出現的,它包含三字及三字以上的固定詞組,必須具備表意的雙重性,而且因為要和多義詞進行區分,三字的慣用語還要具備“表述性”的特點。
關鍵詞:散文選刊雜志投稿,期刊發表,成語,慣用語,大眾語感,表意的雙重性,表述性
一、 成語和慣用語的界定
慣用語與成語的界定至今無法形成定論最大原因即無法形成統一標準。我們必須考慮界定的各種要素和條件,找到一種全面實用的標準體系。要形成這樣的體系必須追根溯源的找到慣用語和成語的不同。
首先從概念出發。慣用語的概念出現在成語之后。“成語”即“現成的話”,早在元代,劉祁《歸潛志》中說:“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 可知當時的“成語”并不單指四字組合。但由于這種現成話的不斷累積,“成語”逐漸成為四字格的專稱,清代任泰學在《質疑·經義》中舉例:“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或是當時成語。”
可見,清代成語的格式已定型為四字格。在當今大眾眼中“成語”就是四字組合,這種大眾意識可以稱為“大眾語感”。“慣用語”這一術語直到20世紀才出現。1963年,郎峻章在《現代漢語里的慣用語》中指出“在現代漢語里,有一種‘身分不明、缺名少姓’的,作為句子建筑材料的語言單位。”“這種語言單位……是固定詞組”。
可見,慣用語的提出是為了研究那些不是四字格的固定詞組,解決不符合大眾語感的成語的界定問題。由此,可以將成語范圍定在四字格中。將成語之外的三字格及多字格固定詞組劃入慣用語。
成語必須是四字格的,所有的四字格固定詞組都是成語嗎?吳建生認為“成語是‘二二相承’的四字格式”并將“挨當頭棒、眼皮子淺”等劃為慣用語。但如“第一時間”,雖然符合二二相承,但幾乎沒有人把它當作成語,為什么呢?因為成語更注重歷史性和經典性。關于經典性,周薦曾做過專門論述,把出自權威著作作為經典性的標準,劉叔新對此進行了反駁并指出經典的意義是模糊的。經典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卻可以被具體的構件反映,“立時三刻”和“第一時間”,前者更易被接受為成語,主要因為有“立時”和“刻”這樣古樸典雅的構件,這種來自古代文化的構件就是經典的象征。
其次,“慣用語”與“成語”都屬于“語”的范圍,必須與“詞”進行劃分。關于詞的討論學界業已有很多定論,不再贅述。關于三字格與四字格“語”“詞”的劃分,馮勝利曾提出三字格中“1+2”格式為語,“2+1”格式為詞,但周薦舉出反例“前臼齒”為詞“等于零”為語。而根據劉叔新的意義雙重性標準,“墻頭草”一類的三字格被認定為“語”。這是否合理呢?
漢語作為一種缺乏形態變化的文字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多義詞的存在,多義詞在一字格、二字格中被廣泛接受,如“海”,基本義為“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引申義為“大的”,比喻義為“連成一大片的很多同類事物”;“算賬”,基本義為“計算賬目”;引申義為“吃虧或失敗后找人較量”。三字格中是否也有多義詞的存在呢?筆者認為是肯定的。對三字格多義詞的辨認可以用“描述性”這一特點來區分。用意義雙重性辨認,不但工作量巨大,更不易操作。
而用“描述性”來區分則可以將三字格的組合的劃分為單義組合、多義描述性組合和多義表述性組合,其中單義組合與多義描述性組合為詞,多義表述性組合為語。多義描述性組合中既包括了“2+1”格式中的“墻頭草”等,也包含了“1+2”格式中的“爛攤子”等。這種標準不僅可以完全涵蓋三字格,還將慣用語包含的三字格縮小至“多義表述性組合”,便于對慣用語的研究。四字格的組合被認定的詞并不多,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專有名詞,如改革開放、阿Q精神,另一類是外來音譯詞,如哥本哈根、卡布奇諾。所以四字格更多是單義的“語”與多義的“語”的區別。
二、 結語
慣用語與成語的劃分必然會因為漢語兼收并蓄的特點異常復雜,語言是發展的,想找出不變的規則是不可能的,但盡可能的找到規律卻是可行的。慣用語和成語的界定應以兩者形式的不同為入手點,以兩者來源、意義的特點為限制縮小范圍,據此得出的結論為:
1.成語必須是定型的“二二相承”的四字格式,必須具有經典性或歷史性。
2.慣用語必須是三字及三字以上的定型格式,必須符合意義的雙重性,三字格的慣用語必須還具有表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