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6月0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關鍵詞:中醫藥論文發表,中文核心期刊,代謝綜合征,中醫藥研究法
1代謝綜合征中醫病因病機及辨證分型
查閱中醫古典文獻,并沒有“代謝綜合征”的病證名稱記載,根據其癥狀特點,該病類似于中醫學“消渴”、“痰濁”等范疇。當代雖有許多醫家對代謝綜合征的病因病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論述,但始終難以達成共識,大多學者認為本虛標實為本病基本病機。
仝小林[5]認為,代謝綜合征的根本為脾郁、肝郁,完整病程中因郁生熱,熱耗則虛,由虛致損的發生、發展過程,可用“郁、熱、虛、損”四個階段來概括。唐正祥等[6]將本病的病機概括為三個階段:病變早期,主要為脾腎虧虛、輔以肝失疏泄;病變中期,病機為痰、濕、瘀互阻,三焦氣化失常;病變后期,由臟腑虧敗導致變證百出。
楊文軍等[7]認為,本病病因病機具有雙重性的病機特點,根本關鍵在于痰濁和瘀血,而肝氣瘀滯、肝火亢盛、胃腸燥結等標實因素加重了疾病。代謝綜合征的中醫辨證分型標準目前也無統一標準,臨床研究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病等相關疾病,再加上文獻整理、臨床觀察、各家經驗等綜合獲得而成。
如張京春等[8]將代謝綜合征大體分為脾虛濕盛型、痰濁郁阻型、胃熱濕阻型、痰瘀互阻型、脾腎兩虛型、陰虛內熱型、氣滯血瘀型、氣陰兩虛型、陰陽失調型等。王師菡等[9]通過臨床觀察,對100例患者進行中醫證候客觀化研究后,將本病分為陰虛熱盛、痰濁阻遏、痰瘀互結、肝陽上亢、氣陰兩虛、陰陽兩虛等證型。梁興倫[10]認為,代謝綜合征臨床多分為肝腎陰虛、痰濕壅盛、瘀血阻絡、陰陽兩虛4型。
2代謝綜合征的治療
2.1單味藥治療
周春友等[11]通過現代中藥藥理的研究方法,發現很多單味中藥如黃連、枸杞子、何首烏、山楂、蒲黃、澤瀉、茵陳、人參、地骨皮、淫羊藿、黃芩、茯苓、刺五加等,均具有較好的降糖、降脂、降壓作用。劉永玉等[12]發現,大黃可明顯降低II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島素水平、提高胰島素受體最大結合力,減輕實驗大鼠的高胰島素血癥和糖脂代謝障礙。周俐等[13]通過實驗發現黃芪能升高血清脂聯素水平、改善胰島素抵抗;人參的主要有效成分人參皂苷則既可加速葡萄糖氧化,又能促進肝糖元合成,產生降低血糖的作用;李怡等[14]認為地黃含地黃低聚糖等成分,能通過調節胰島素及其拮抗激素相互作用的途徑,使紊亂或異常的糖代謝趨于正常。
2.2復方治療
仝小林等[15]認為代謝綜合征早、中期的主要證型是肝胃郁熱、熱瘀互結和脾虛痰濕,此三證既可并存,也可單獨出現,譴方治療分別以大柴胡湯、加味三黃湯和六君子湯為基礎;晚期病人多為本虛標實之證,治療上應分別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基礎上,著重加用清化痰濁、活血通絡之法。王文健等[16]認為本病病機主要是脾氣虛弱,本虛以脾失健運為主,標實為氣、血、痰、火、濕、食六郁,由此創立健脾解郁湯治療代謝綜合征,收到了較好效果。戴其軍[17]以清熱祛痰化瘀法治療代謝綜合征,方用黃連溫膽湯加味,結果顯示總有效率90.6%,與西藥治療的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
龔光明等[18]觀察消脂湯對代謝綜合征患者胰島素敏感性的影響,結果發現其對代謝綜合征患者具有較好的降糖、降壓、調脂的作用,其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作用與二甲雙胍相當,但在改善全身癥狀方面療效優于二甲雙胍,且不良反應相對較小。唐紅等[19]用調脂降糖片治療痰瘀互結型代謝綜合征,共觀察6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都給予基礎治療,治療組加用調脂降糖片,對照組加用二甲雙胍,3個月后治療組腰圍、HDL-C、TG、中醫證候積分等指標均改善,較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非藥物治療
李靜茁等[20]用針刺療法治療肥胖患者210例,主穴取天樞、豐隆、足三里、三陰交、血海、梁丘、水分等,辨證加減穴位,總有效率達92%,除達到減輕體重的效果外,患者的糖脂代謝異常狀況也得到改善。徐天舒[21]對21例代謝綜合征患者分別進行針刺與運動治療,治療組采用針刺治療,主穴取:合谷、曲池、內關、外關、陽陵泉、陰陵泉、三陰交、太沖、大橫、天樞、下脘等,用平補平瀉法,對照組采用運動療法,結果顯示治療組血糖、膽固醇、體重指數等指標改善均優于對照組,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施曉芬等[22]應用“易筋經”聯合針灸的方法對180例代謝綜合征患者進行社區干預,患者隨機分為3組(對照組、治療一組、治療二組),每組患者都根據中醫體質辨識結論進行中醫健康宣教,治療一組教導以“易筋經”功法鍛煉,治療二組除“易筋經”功法鍛煉之外再輔以針灸治療,結果發現治療組患者腹圍、體重指數、血糖、甘油三酯、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濃度等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治療二組效果較治療一組更佳。
3結語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的日漸轉變,代謝綜合征患者日益增加,針對本病的相關研究愈來愈受關注。近年來,中醫學者對于其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療用藥等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地醫家通過潛心研究,發現或自創了很多對代謝綜合征確有一定效果的方藥,然而也發現臨床研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譬如,中醫藥治療代謝綜合征的機理研究還較粗淺,辨證分型無統一標準,中醫證侯指標不完善等缺陷,使得中醫藥治療代謝綜合征的臨床研究工作難度增加。今后,在代謝綜合征的證侯研究、藥理研究等方面都是值得中醫工作者進一步深入的研究方向。
雖然中醫藥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血糖、控制血壓、調節血脂等作用不及西藥迅速、強效,但對于代謝綜合征患者來說,中醫整體觀念的治療方式有利于從根本上調整人體的內環境,進而改善人體內分泌代謝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此外中藥不良反應相對西藥明顯減少,有利于臨床廣泛應用;中醫非藥物治療方法簡便廉驗,利于大眾接受。綜上所述,中醫治療代謝綜合征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