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年10月2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讓學生在計算中學習
蘇嬋娟
計算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所不可缺少的基礎知識。計算枯燥乏味,因而我們在計算教學中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意投入學習,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去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發展學生的思維。
一、創設情境,促進學生主動思維
創設一定的數學學習情境,能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數學的熱情和學習興趣,既是培養學生積極情感的有效方法,也是建立數學知識與生活知識密切聯系的有效途徑。而創設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貼近學生生活,我們要通過創設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世界的緊密聯系,激起對數學的興趣。創設教學情景也是激勵、喚醒、鼓舞的一種藝術。課堂上,教師應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此時,創設問題情景猶如一塊石頭投入學生的腦海,必會激起思維的浪花。在《小數加減法》中教材中的主題圖2004年雅典奧運會跳水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很遠,不吻合學生生活實際,在教學時我把教材進行處理, 出示“一張超市的購物小票”:
小青蛙牙刷:2.60元 小賽車:26.40元 面巾紙:4.65元 德芙脆香米:50.00元
設置“媽媽帶貝貝超市購物”情境,讓學生猜一猜哪兩樣東西是貝貝買的,哪兩樣東西是媽媽買的。整堂課中,我都以學生去超市購物的實際材料作為數學學習的情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學生們在課堂上興趣盎然、積極投入的表現看出,這樣的情景符合他們的生活,他們是這么喜歡這樣的課堂。
二、提高估算能力,培養數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要多創設估算情境,合理滲透估算,讓學生討論交流估算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并給學生搭設一定的臺階,循循善誘,將學生的估測導向一種有意識的活動,把數感的培養作為基本而重要的教學目標落實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體驗和建立起來。對于學生的各種估算方法,不要急于評價,而應引導學生學生通過比較各種算法和特點,選擇適合于自己的方法。如在《大數的認識》中估算的教學時,讓學生試著估算一下一頁報紙上有多少個字?一摞紙有多少張?一把瓜子有多少顆?全校有多少名學生?體育館有多少個座位?全校學生人數與體育館座位數有什么關系?學生在估算時很少有人會憑空估計,大多數都能自覺地把要估算的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數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數相當于一份的多少倍,用這種方法估算這些大數。當學生把一份的數量與大數進行比較,觀察并感受到大數相當于小數的幾倍,體會了大數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在這樣的估算訓練中,估算能力逐漸提高,能夠見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數建立聯系,體會了數的大小、多少的實際意義,學生對數的感知能力也逐步提高。
三、借助學具,使計算算理具體化
讓學生動手操作是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習方法之一,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而抽象思維需要以感性材料為基礎。在計算教學中加強直觀動手操作,使學生獲得最直接、最深刻的體驗,豐富感性認識,為學生的探究提供支持,有利于學生掌握計算方法,理解算理;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應經常給予每個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自主探究,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計算能力。如在《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中,52÷2讓學生先借助分小棒過程理解算理先分整捆,讓學生明確從高位除起的算理;為一份,也明白商2應寫在十位;分完整捆的時候剩下應與一起分,學生也便明白余數應于下一位合在一起一起除。在動手分小棒的過程把筆算除法的算理理解的透徹,自然而然解決了筆算除法的書寫這一難點。
四、尋找切入點,順利遷移
在計算教學中,要通過喚起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回憶,尋找新舊知識的最佳切入點,運用舊知識的遷移學習新法則。一切新的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水平影響的學習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對新知識的理解是建立在和原有的有關知識發生聯系的基礎上產生的。而所謂遷移,簡單的說就是學生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對新知識產生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是讓學生能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學生一但形成了遷移能力,就能把所學知識靈活運用,計算課也是如此,恰當的運用遷移規律,會促進學習的正遷移,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如在《三位數連加(連續進位)》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遷移”,充分利用舊知幫助學生掌握算理。先讓學生筆算兩個三位數加,在計算的過程中,復習筆算的過程,1、數位對齊2、從個位加起3、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并總結出法則,接下來三個數連加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后,利用法則自主計算,學生很好地歸納法則,并掌握了三位數連加的筆算方法。這樣教學,既有利于揭示知識之間的聯系,促進知識遷移,又有利于學生自己獲得知識。
五、多樣算法,發展個性
數學是現實的、充滿智慧的、人人都能體會的,思考數學是很有樂趣的,遇到問題嘗試著運用數學去解決是明智的。數學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僅僅為了使學生形成高效、統一的固定運算方法和熟練的技能,也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算法多樣化有利于增強信心,排除數學是令人生畏的心理障礙,使學生從小愛數學,使數學成為學生喜愛的學科。提倡算法多樣化,就是允許學生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和思維水平的不同層次,尊重學生多樣化的獨立思維方式,鼓勵和提倡個性化的學習。如在《一位數乘兩位數》中,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課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14×2的計算方法,在交流中體會算法多樣化,并重點探索乘法豎式計算方法。讓學生獨立計算的基礎是上,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算法,學生的方法各不相同,①口算(乘法分配律)10×2+4×2②連加法口算14+14=28 ③乘法豎式筆算。然后全班分享算法,在體會算法多樣化后,重點引導學生列豎式計算乘法。又如教學“簡便計算25×32”時,學生得出了“25×4×8,25×8×4,25×(30+2),5×5×32,25×(40—8)等算法,針對這些解法,及時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看看哪種方法更簡便,最實用。學生通過各種解法所進行的互動交流、討論比較,經歷了對各種算法的再認識過程。在倡導算法多樣化的過程中鼓勵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為學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機會,通過交流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為不同的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供有效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小學教學學科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通過學生的不斷探索,培養學生的思維意志和品質,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使學生學得主動,學的開心,智力得到充分的開發與發展。從而使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