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4月0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作為身處第一線的教師,我發現在新課程理念下,這些年來的課堂教學變得開放、靈活起來,學生有了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但是,同時也出現了較為普遍的“矯枉過正”現象,不少同行的教學行為陷入了“厚此薄彼”的誤區,令人憂慮,發人深省.
關鍵詞:教育學論文范文,核心期刊征稿網,數學教師,厚此薄彼,教學行為,問題解決方式
一、厚學生主體作用,薄教師主導作用
過去常以教師為中心,視學生為接受知識的容器,進行“一灌到底”的“填鴨式”教學,是過于突出教師主導作用的極端結果.教師“獨霸課堂”,與“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這一理念相違背.新課程倡導凸顯學生主體、關注師生情感互動的教學方式,“獨角戲”、“滿堂灌”的方式已被廣大教師所擯棄.但是,出現了另一種異化的現象:教學成了滿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討論的過程.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起來了,在教學過程中能動眼、動耳,動口、動手、動腦、動情.而教師成了旁觀者和沒有明確指向的組織者,無法履行“平等中的首席”職能.這樣的數學課堂想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恐怕只是一廂情愿而已.
如何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呢?教師應克服“穿新鞋走老路”的心理,尋求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平衡,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
二、厚探究性學習方式,薄接受性學習方式
高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與練習,高中數學課程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為主要特點的探究性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不僅僅是學習數學方式的改變,而且通過學習方式的改變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創造空間.但是我們據此把探究性學習當作是學生學習中最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那就走入了誤區.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是兩種主要方式.新教材里必修課程5個模塊中不少知識是靠接受性學習來積累的,選修課程系列里的基礎內容如導數及其應用很多知識點依賴接受性學習方式.新課程強調“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性是想找回其在課程中應有的位置,而非放棄“接受性學習”.可以說,兩種對立的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三、厚能力培養,薄知識傳授
新課程強調課程的功能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一方面,數學知識似乎沒有了以往代數、三角函數、立體幾何、平面幾何的系統性.于是,有些教師認為課程改革的重點是突出對能力的培養,淡化知識的教學.另一方面,因倡導師生互動,使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變為平等的參與者,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被弱化,也使一些教師在課堂里陶醉于自己創造的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活躍氣氛,不知不覺產生了輕視知識的念頭與行為.重視能力培養就可以輕視知識傳授了嗎?
要重視能力不能以輕視知識為代價.知識與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知識作基礎不可能形成能力.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都必須以知識作為必備條件之一,沒有知識基礎或者不獲得知識的學習是不成立的.數學課程的改革不是對傳統教育的全盤否定,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繼承與發展.事實上,新教材更加強調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強調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突出知識對科學發展、社會進步和經濟建設的重要作用,不是不要知識,而是要更加重視知識.堅持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結合的原則,知識與能力并重,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四、厚電腦展示,薄人腦演練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與發展,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正在加速,普通高級中學的信息技術裝備也在不斷改善,多媒體成了普通高中的基本設施.新課程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多媒體已逐漸成為目前教學技術手段的主流之一.它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展示了數學的本質,增強了學生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接受,進入了僅憑借粉筆、黑板和教師一張嘴的常規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全新境界.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真的成了“時尚”.有的學校為了體現現代教學技術水平,強行規定教師每節課要用計算機教學,有的年輕女老師擔心粉筆灰弄臟自己貴重的漂亮衣服而主動放棄粉筆與黑板,教師上課很少有現場板書,整節課教師只需動動鼠標,師生一起“圍著屏幕看”,人機對話基本取代了人際交流.一旦計算機由輔助教學演變成了主宰教學,教師原來的講解與演練僅成了電腦的播放與展示,學生自主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因師生之間缺乏有效地溝通不可能及時反饋,學生的筆算訓練沒有得到保證,學生的思維發展也受到了阻礙.
新課程理念改變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我們需要審視自己的數學課程改革,反思具體的教學實踐,防止認識上的片面性與行為上的極端化,避免進入“厚此薄彼”“顧此失彼”的誤區,努力讓新型課堂為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