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年10月2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斯特拉文斯基作品賞析及研究
郭恬
曲摘要:作曲家的個人歷史體現在他本人的音樂作品中,而音樂作品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是作曲家的思想,音樂家的思想法動決定了音樂作品的發展和風格,有很多作曲家生前作品遭到非議,但經過時間的洗禮、歲月的沉淀,卻越來越體現出作曲家音樂魅力及人格魅力。
關鍵詞:斯特拉文斯基 春之祭 勛伯格 貝多芬
一、斯特拉文斯基音樂的影響和地位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創作了一百多部、各種各樣體裁的作品,上個世紀沒有哪個作曲家的音樂風格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樣多變,涉獵范圍那樣廣泛,《俄狄普斯王》典雅華麗、《樂章》優美簡潔、《春之祭》狂野奔放、《敦巴頓橡樹園協奏曲》幽默風趣、《C大調交響曲》明媚洗練等等不勝枚舉,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時,不管哪種風格流派,他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創作既吸收在西歐音樂文化的養份,又包含了俄羅斯古典音樂的淵源,正是這些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他鮮明的、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為世人所矚目、所研究。
二、《春之祭》賞析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創作初期的第三部作品,創作于1913年,是一部蔚為大觀的芭蕾舞劇,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這部作品首次在巴黎上演時,就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反應。第一場一開幕,臺下就開始因為這部芭蕾舞劇與傳統的芭蕾舞劇大相徑庭大吵大鬧,因為《春之祭》的演員們身著粗布袋、動作生硬、姿態粗野,而音樂也是一反常態的不協調甚至刺耳,樂曲的節奏非常野蠻,這與傳統的芭蕾舞劇一直優雅華麗、多姿多彩的服裝完全不同,而對于芭蕾舞中的演員角色也是一個顛覆。可以說斯特拉文斯基以其沖突的調性、沖突的和弦以及沖突的節奏震驚了整個音樂界。
其實正是這部作品使斯特拉文斯基進入一個新的音樂世界,形成自己不可被超越的獨特風格,他的樂思通過非常準確的組合方式和音區獲得“枯澀”的效果,而整部作品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沖突的節奏”,他的節奏突破了強弱交替的限制,和小節線的限制,因而節奏更加多樣化、復雜化。而在和聲中使用各種不協調和弦,突破和聲體系的限制,從音樂的束縛中解放自己。本文限于篇幅,我們僅《春之祭》開幕的序曲中來欣賞大師的獨特風格。
《春之祭》共有兩幕,每一幕開幕前的序曲都有很好的速度變化和高潮處理,《大地的崇拜》將我們帶到史前一座孤寂無人的山谷,由巴松管奏出的音符使人感到原始森林的召喚,那些怪誕的、夢幻的、甚至怪誕的感覺。開頭即可聽出斯特拉文斯基獨有的風格:拍子變化多、音樂狹窄。
第二幕“獻祭”描繪的是少女被選中作為向春神祭祀的犧牲品。序曲是一首夜曲,音樂流暢而沉靜,長笛的音色寧靜柔和,小提琴的泛音、加了弱音器的圓號之聲等,這一切創造了一個夜晚的氛圍,與祭祀前夜的沉思的心情非常吻合。
三、斯特拉文斯基與勛伯格合聲運用的比較
(一)斯特拉文斯基的和聲語言
斯特拉文斯基的和聲變化繁多,但無論他怎么變化,總是圍繞著傳統調性中心組成的,一直到他晚期序列主義作品誕生之前。斯特拉文斯基最常用的創作方法是“復合和弦”,這種合弦集合了七個不同音高,是《春之祭》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一種和弦,第一部分和第二首就是由降E屬七和弦與E大三和弦結合而成的。而在斯特拉文斯基的創作晚期進入了序列音樂的領域,并將其帶入一個顛峰時期,這都體現了他的非凡的音樂才華。
(二)勛伯格的和聲語言
勛伯格的和聲語言理解起來并不困難,只要跳出傳統的、根深蒂固的“和聲”概念即可。早期的勛伯格的作品中還是會稍微有些調性的痕跡,比如《空中花園》創作于1909年,第10首中的最后三小節單年低音聲部的話,即使“G”音沒有落在強拍上,但帶來的調性終止感也十分明顯,是典型的“G調完全終止式”。而他從1923年開始創作的《鋼琴組曲》中,運用了十二音作曲的技法,并將其廣泛運用到后續的多部作品中。
(三)斯特拉文斯基與勛伯格和聲語言的比較
其實勛伯格也好,斯特拉文斯基也好,他們兩人對于不協調和音問題的態度是比較統一的、一致的,他們都認為與協和音一樣,不協和音是音樂中的一個實體,無需解決,完全可以放棄調性中心,處理不協和音像處理和協音一樣正常就行。而在和聲詞匯的運用上,勛伯格對于三和弦及其他傳統和弦的態度是否定要的,而斯特拉文斯基卻一直保持著他們的應用,不過他們都采用了四度和弦、對稱集合、高架和弦等和聲語言。
四、斯特拉文斯基與貝多芬英雄主義風格的比較
新古典主義時期英雄風格的誕生反映了作曲家在時代背景下的時代召喚及個人情感。二十一世紀的作曲家充分發揮著他們的個性,利用著他們的自由,新穎的作曲理念和創作技巧層出不窮,創作出獨特的、前所未有的音響色彩。
貝多芬的戰士形象是通過斗爭得到勝利的英雄,其形象是斗志昂揚的,而斯特拉文斯基則相對是冷靜的、思考的,他的形象一般是從時代的困惑中道出自己的心聲:接受考驗,面對生活。
貝多芬和斯特拉文斯基是兩個相反、矛盾的人,時代也相隔一個多世紀,但他們都以嚴謹的結構形式,來表現深刻的哲學思想,以巴赫為崇拜偶像,以探索和遵循前人創作為基礎,用音樂語言來表達各自時代的特征。
參考文獻:
[1]朱秋華,高蓉,現代音樂概論及欣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2]肖育軍,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創新手法與藝術特色[J],懷化師專學報,2000(3)
[3](美)理查德·奧斯本著,秦啟越譯,卡拉揚訪談錄[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