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5月30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西部農民宗教信仰的調查
——以陜西省西鄉縣為例[ 基金項目:陜西師范大學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茹斯羽 佘歡
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越來越得到重視,就宗教文化而言,近年來,我國信教人數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的物質生活會平也在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各種宗教信仰活動也在廣大農村地區悄然興起,特別是基督教在農村的影響日益擴大。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此時更應該關注農民的文化生活,這也將有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有利于我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關鍵詞:農民;精神信仰;農村基督教;文化建設
基金項目: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科基礎教學部2010年暑期社會實踐項目
作者簡介:茹斯羽(1990-),女,漢族,陜西西安,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科基礎教學部2009級專業學生;
佘歡(19-),女,漢族,陜西西安,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科基礎教學部2009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1班學生。
我國現處于社會轉型的劇烈變動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即人們的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都在重新整合,不斷調整人民的精神信仰問題已日益成為關系到我國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重大社會問題,特別是我國的九億農民的精神信仰問題更加值得關注。筆者作為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科基礎教學部“關注三農”之西部農民宗教信仰服務調研團的成員赴陜西西鄉縣進行了實地調查,以西鄉縣為基點,對基層宗教現狀進行考察,以了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我國農民的精神信仰情況。
一、 西鄉縣概況
西鄉縣位于陜西南部,漢中東部,東鄰石泉、漢陰,南接鎮巴和四川通江,北連洋縣,西與城固、南鄭接壤。南北寬64.5公里,東西長94.5公里,總面積324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占64.79%,丘陵占28.35%,平川占6.86%。全縣轄23個鄉鎮267個村10個居委會,有漢、回、苗等13個民族,總人口4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37萬人。
筆者在西鄉縣民族宗教事務局了解到五大宗教在西鄉縣都有體現,大約有一萬人信教,但影響最大的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西鄉縣在漢中可以算作是民族大縣,回族人口較多,約4482人,分布在西鄉縣的19個鎮,其中城關鎮回族人口數最多,約有2300人。由于伊斯蘭教具有全民信教的性質,所以對于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不便多說什么,筆者就將這次調研的重點放在了基督教上。基督教在西鄉縣的具體情況是一個教會四個點,教會從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現有牧師1人,義工10人,傳道員6人,信教群眾780人。每年仍有新教徒入教,可見基督教在西鄉的影響仍在擴大。
二、 對教徒的訪談個案分析
①郭奶奶,漢族,70多歲,為基督教會服務8年,負責看大門,打掃院子,在圣誕節、復活節等的聚會上做飯
問:您當初為什么選擇信仰基督教?
答:別人都信,后來也開始信教。
問:您認為信基督教給您帶來的最大好處是什么?
答:最大的好處就是求得身體健康、全家平安,用基督徒的話就是靈魂得救。前一段時間我的腳趾上有一個腫塊,怎么治都不好,到縣醫院動了幾次手術都不行,回來我向上帝禱告了五天,后來腫塊就慢慢好了,大家都說很神奇。還有別人說的,有人在飛機上遇到危險就開始禱告,過了一會兒突然就安全了,還看到了天上有光,就用相機拍下來了說是上帝顯靈。你說靈不靈。所以說我要感謝上帝。
問:教會有什么福利嗎?比如保障教徒的基本生活。
答:教會不管個人生活,住在這里的老人要么靠兒女給的生活費,要么撿破爛賣廢品來生活。
問:平時和信其他教的人有接觸嗎?您平時參加其他的娛樂活動嗎?
答:你是說信伊斯蘭教的?沒有,平時都見不到的。過年過節的時候有“夕陽紅”組織的文藝演出,我們都會去參加。
②丁阿姨,漢族,40多歲,原為西鄉縣印刷廠工人,03年下崗后來到教會做義工,現為基督教會的出納
問:您是03年開始信基督教的嗎?那為什么選擇信教呢?
答:其實在03年以前就開始信教了,下崗后來到這里做義工。原來和丈夫不和,當時周圍也有人信教,也有教職人員找到過我,就選擇了信基督。后來慢慢和丈夫的關系好起來,現在生活得很好。
問:您覺得信教給您帶來的最大好處是什么?
答:和睦。
問:我可以理解為您收獲了內心的平靜嗎?
答:可以這么說。我變得寬容,一些事能忍就忍了。
問:您現在對您的生活狀態滿意嗎?
答:非常滿意,我已經很滿足了,上帝給予我的已經足夠好了。
問:縣民宗族對咱們這兒是怎么管理的呢?
答:有時會下發一些文件,我們會組織信徒學習。
問:每年都有新的信徒加入嗎?
答:是的,每年都有受洗的人,數目不定,但年紀大的人居多。
三 、西鄉縣信教群眾特征
西鄉縣信教群眾大體上還是體現出了我國信教群眾“五多”的特征,即年齡上以老年人居多,性別上以婦女居多,文化程度上以低文化水平者居多,在城鄉分布上以農村信教群眾居多,在區域分布上以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居多。通過走訪調查掌握的資料來看,西鄉縣信教群眾的具體特征分述如下。
第一,年齡結構上以中老年人居多。筆者在西鄉縣基督教會的院落中發現,在這里居住的信徒多為老年人,而教會的義工則多在40歲左右。通過牧師筆者了解到每年受洗入教的新教徒也都為老年人。
第二,從職業結構上來看,由于信教群眾多為中老年人,所以信教群眾的職業結構以務農或物業為主,但是也應看到信教群眾的職業結構也在趨向多元化。例如,上面提到的教會的出納原為西鄉縣印刷廠的工人,西鄉縣沙河鎮基督教堂的負責人是一名幼師。
第三,從受教育的水平來看,信教群眾多未接受過教育,也就是說文盲居多。牧師告訴筆者年紀大教徒目不識丁,他們天天誦經,跟著說“阿門”,但也許并不了解“阿門”的真正含義。
四、 信教動機
一般說來,老年人信教為擺脫晚年孤獨,中年人為減輕精神壓力,年輕人則出于對宗教的興趣或追求所謂的時尚。從走訪調查的過程中分析,西鄉縣基督教徒的信教動機大體有三種。一為聽人勸說受影響盲目入教,這種動機往往出現在低文化水平的老年人身上,其前提是對周圍信仰基督教的人的行為產生認可感;二為通過了解和學習宗教知識而基督教產生興趣,在一定認知的情況下選擇入教,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受過教育現在有職業的中青年人身上,但在教徒中所占比例較小;三為尋求精神慰藉,具體說來就是信教為去病祛災,發財致富,家庭平安,或者是消除對現實的不安和焦慮感。
五、 基督教文化蔓延的原因分析
傳統的宗教思想和觀念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徹底消除,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水平仍需提高,各種宗教分布廣信徒多,以及國際的影響,這種種原因都說明了宗教在我國還會長期存在。民間宗教信仰形式一直存在于我國農村中,建國后由于受到種種限制而一直處于隱性狀態。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環境的寬松為宗教的發展和蔓延提供了契機,這種現象也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重視。
(一)改革開放后寬松自由的環境。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的宗教政策,也是一項長期政策。這在政策上就給宗教在我國的發展提供了環境。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使得農民的價值取向從單一走向多元,宗教傳播更為廣泛,各種宗教都有負心的趨勢。
(二)社會轉型期的影響。社會轉型期常常伴隨著宗教的異常活躍,據宗教研究中心統計,蘇聯解體前,俄羅斯聯邦信教人口的比例為22%,解體后的1994年上升為50%,韓國1947年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人口比列為7%,在經歷了社會轉型后,1985年比例達到了21%。“對穩定性的追求使得社會行為的主體對規范和意義系統表現出一種努力予以捍衛的慣性。然而,有些時間和經歷卻不容易在顯存的意義系統之內得到解釋,因此,這些事件及威脅到顯存的意義系統的普適性,以威脅到其穩定性。”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存在著不穩定性和風險性。改革開放后,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升,但現實的不確定性依然使得很多農民無所適從甚至感到恐懼和焦慮,而宗教中的公平和正義能夠給信徒帶來精神安慰,減輕對現實的不確信性。
(三)農民思想狀態的變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使得民眾基本的物質生活有了保證,在這種前提下就會追求精神層面的寄托。民間宗教信仰形式一直在農村中存在,只是建國后,國家開展了“破四舊”運動,民間信仰被強行取締,同時國家用行政強制、思想灌輸等方式將社會主義信仰特別是激進的集體主義信仰移植到農民的頭腦中。人民公社解體后,特別是后來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農民的價值觀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原來的價值觀念隨之崩潰,另一方面,這也造成了農民的精神信仰陷入真空狀態。在這種形勢下,宗教又再次進駐農民的信仰中。
(四)農民精神生活的空白。對于廣大農村地區來說,家中的青壯年大都外出,求學或者務工,留守的老人在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了撫養子女的責任,子女又會寄來生活費,生活基本上屬于很清閑的狀態,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輻射面較窄,農村的公共文化生活貧乏,農民的精神生活較為單一,信教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他們精神的空白。此外,教育的缺失,思想的空白,對科學的不了解也是導致老年人盲目信教的原因。
六 、余論
一個社會的穩定需要一套信仰體系作為支撐。農民的精神信仰問題是關系中國農村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對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的信教人員多做評價,但是宗教的影響在農村地區愈演愈烈,在很多老年人那里甚至發展成為一種迷信,這個問題有待解決。
(一)加強正確引導和管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項長期政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解決宗教問題的唯一正確途徑就是在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逐步發展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造成一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若干代人共同努力。同時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實現對宗教的管理。西鄉縣民宗局也采取了相應的管理措施,例如設立民族宗教信息員向上反映民族宗教狀況,定期對宗職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法律意識等等對宗教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規范和引導宗教活動,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
(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統籌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強農村制度建設,促進農民富裕。擴大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保障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減輕并逐步消除農民生產生活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三)加強農村教育,繁榮農村文化。加強農村教育,培養農民的科學精神,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才能讓農民正確區分宗教與迷信的區別,選擇科學的精神信仰。農村最大的貧困是精神上的貧困,基層政府應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切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滿足農民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填補轉型期農民精神的真空層,使農民的精神有所寄托。
參考文獻:
[1]吳理財、張良.農民的精神信仰:缺失抑或轉化?——對農村基督教文化盛行的反思[J]. 人文雜志,2010,(2):175-180
[2]朱興濤.隴中泰縣農民精神信仰問題調研報告[D]
[3]姚力.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基督教發展的原因探析[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3)
[4]孫尚揚.宗教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07-108
[5]鄭航生.社會學概論[M].第三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441,444
[6]鄭航生.中國社會學史新編[M].李迎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