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9月0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尼雄礦區大地構造處于岡底斯-拉薩陸塊中部的隆格爾—工布江達斷隆帶西段。中新生代受南、北特提斯洋的俯沖、碰撞演化作用影響,導致強烈的構造運動和大規模的火山巖漿活動,為成礦提供了強大熱動力和豐富的物質來源。有利的成礦地質背景從宏觀上控制了區內金屬礦產的形成,構筑了岡底斯中西段鐵、銅多金屬成礦帶。
關鍵詞:礦產地質論文范文,大地構造,岡底斯,火山巖漿,成礦帶
尼雄鐵多金屬(鐵-銅-鉛-鋅-金)礦集區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自 20 世紀 90 年代,尼雄及相鄰地區相繼發現了十余處礦(床)點,特別是近年尼雄鐵礦、沙松南鐵礦、巴生南坡鐵礦、打加錯鐵礦、俄阿次爾鐵礦、毛加崍鐵礦、擁拉鐵礦及日阿銅礦等的發現,使得該區域找礦工作取得歷史性突破,引起地學界廣泛關注和重視。但由于整體研究程度低,對已知礦產成礦地質特征認識還很薄弱。本文通過對尼雄地區的成礦地質特征進行總結,探討了該區的找礦遠景,以期為該地區的進一步找礦提供依據。
一、礦田基本特征
尼雄鐵銅礦田位于扎日南木錯南岸,東徑 85°30′以東地區的尼雄一帶,面積約 200 km2,依據礦種、礦體產出的地理位置,由北西至南東方向劃分為 5 個礦區:滾糾鐵礦區、尼雄鐵礦區、沙松南鐵礦區、毛加崍鐵銅礦區和日阿銅(鉬)礦區(圖1)。
1.滾糾鐵礦區
滾糾鐵礦區有 Fe24、Fe2、 Fe3、Fe5 等礦體,主要產在巖體的外接觸帶,含礦巖石為含鐵輝石巖、含鐵石英角巖、含鐵堇青石角巖。礦體形態為似層狀,寬脈狀,走向北西西,傾向北北東,傾角 40~60°。Fe24 號礦體的控制程度較高,
目前已有 ZK10701、ZK10702、ZK10301、ZK11101、ZK11501、ZK9901 等鉆孔控制。上述鉆探成果反映,Fe24 號礦體西端始于 119 線,東端終止于 99 線,長約 1 000 m。在鉆孔中可見二層復礦體:上部為灰色角礫狀磁鐵礦化體夾硅化石英角巖。其中,鐵礦層總厚 12~28 m 不等;單層最厚 4.88 m,最薄 0.17 m,最多見 28 層。目估品位 25%左右。下部為灰黑色致密塊狀磁鐵礦體(目估品位大于 50%),共有 4-6 層礦體組成,累計厚度 50.70~56.06 m,單層厚一般 2.1~20.65 m,最大厚度 42.12 m。夾石厚一般 2~12 m。礦層總體傾角約 33°,控制延深大于 290 m,礦體出露標高 5 390~5 425 m。
2.尼雄鐵礦區
通過預查初步發現及圈定鐵礦體 8 條,地表山地工程控制程度較高的有 Fe9、Fe19、Fe17、Fe18 四條礦體。鐵礦體主要為含礦巖漿沿構造貫入巖體外接觸帶形成的似層狀、寬脈狀礦體群,在下拉組與敵布錯組斷裂構造帶中鐵礦體呈近平行展布延伸。
3.沙松南鐵礦區
沙松南礦區位于尼雄礦田的中部,為一頂蓬懸掛礦體。礦體呈環狀賦存于二長花崗巖與大理巖接觸部位,傾向內,傾角50~60°,圍巖蝕變為矽卡巖化;頂板為矽卡巖、大理巖,底板為蝕變的中細粒黑云二長花崗巖;由探槽和質量點控制,半徑為 511.9 m,礦體平均厚度 11.9 m。
4.毛加崍鐵銅礦區
毛加崍礦區位于尼雄評價區東南部, 目前發現 3 條磁鐵礦體,4 條銅礦化體。礦石主要為塊狀、鮞狀構造, 環帶狀及交代結構。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 脈石礦物有方解石、綠簾石、透輝石等。
5.日阿矽卡巖型-斑巖型銅(鉬)礦區
日阿銅礦區位于尼雄毛加崍鐵礦區北側, 矽卡巖型銅礦體產于鉀長黑云母花崗巖、黑云二長花崗巖與二疊系中統下拉組碳酸鹽巖的接觸帶中或矽卡巖化大理巖層間(Cu4) 和黃鐵礦化條帶狀透輝石矽卡巖中(Cu8); 巖漿期后型銅礦產于銅礦化黑云二長花崗巖中, 礦體呈似層狀—脈狀, 礦體產狀與巖漿侵入構造帶產狀基本一致。經地質調查評價初步發現 8 個銅礦體。銅礦體走向長一般為 300~650 m, 厚度為 1.27~18.33 m, 單個礦體呈似層狀、脈狀、透鏡狀, 局部隨矽卡巖的形態變化有膨脹、縮小現象, 剖面上產狀與圍巖一致。礦體主要產于黑云母二長花崗巖, 黑云母花崗巖與二疊紀下拉組侵入接觸面的矽卡巖或矽卡巖化大理巖中, 僅 5、6 號礦體產于黑云母花崗閃長巖中, 8 號礦體產于二疊紀下拉組矽卡巖的層間破碎帶中。礦化蝕變主要分布在巖體的內外接觸帶, 蝕變帶的形態展布與巖體接觸帶的形態密切相關, 主要為矽卡巖化, 少量云英巖化、青磐巖化、黃鐵礦化、大理巖化、綠泥石化及綠簾石化等。寬度 250~1200 m, 最寬處可達 2000 m, 可見長度達 7000 m。礦石品位 Cu 0.2%~13.95%, 礦石類型為原生硫化礦石, 按自然類型可分為含銅矽卡巖型礦石, 含銅蝕變花崗巖型礦石兩種, 有用金屬礦物為黃銅礦(1%~4%), 斑銅礦、黃鐵礦, 其次有輝銅礦、磁鐵礦、赤鐵礦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普查工作在礦區南部施工的 ZK10201 和 ZK11801孔中見細脈狀、浸染狀輝鉬礦,在蝕變的花崗斑巖中見較好的黃銅礦化現象。
二、礦田成因分析
(1) 礦體主要分布在中酸性花崗巖侵入體與矽卡巖, 矽卡巖化大理巖及圍巖接觸帶內, 礦床形成明顯地受巖漿分異冷凝, 圍巖性質、接觸帶構造及交代作用強度的影響, 導致了礦床產狀及形態的復雜性。
(2)成礦過程具有明顯的多期多階段性, 具有典型的矽卡巖礦物組合 ( 透輝石- 鈣鐵輝石系列; 鈣鋁- 鈣鐵榴石系列)。矽卡巖期從早到晚生成的礦物有: 石榴石、透輝石、尖晶石、橄欖石、金云母、磁鐵礦、赤鐵礦; 石英- 硫化物期生成的礦物主要有: 石英、綠泥石、絹云母、黃鐵礦、黃銅礦。
(3)后期礦物交代、穿插早期礦物的現象比較明顯。如磁鐵礦穿插交代尖晶石脈及早期形成的透閃石、蛇紋石、橄欖石等礦物, 并保留這些礦物的外形; 尖晶石脈穿插交代形成的透輝石巖; 黃鐵礦、黃銅礦呈極細的星點狀產于磁鐵礦中, 或呈細脈狀穿插磁鐵礦。
(4)從鐵礦區圍巖化學分析獲得花崗巖鐵含量分別 為 5.60%(BT5)、6.00%(BT8301)、3.59%(TC5)、3.60%(BT1), 而尼雄巖體正常花崗巖的含鐵量情況為: Fe2O31.75%,FeO1.10%,總和為2.85%, 低于礦區花崗巖的含鐵量[4]。這說明花崗巖巖漿有提供鐵質來源的可能性, 因此礦石的主要組分來源于巖漿分異出來的礦液, 但也不排除部分鐵質的富集來自下拉組和敵布錯組地層中淺變質巖石。通過對與日阿銅礦成礦作用有關的二長花崗巖的巖石化學分析, 推測它們可能形成于中特提斯洋俯沖碰撞后的伸展環境[5]。
三、找礦遠景分析
(1)地表已被探礦工程控制的鐵礦體,其成礦高差大于 800 m。如礦體賦存空間上至海拔標高 5 500 m,下到海拔標高4 500 m,再向深處,還有明顯鐵礦化現象。因此,本區深部找礦前景較大。
(2)據 1:5 萬地面高精度磁法測量成果,尼雄礦田區內仍然還有十多處磁異常未進行異常查證或鉆探驗證。因此,目前劃分的 5 個礦區內的外圍找礦前景較好。
四、結束語
綜上可見,尼雄鐵多金屬礦田屬于岡底斯山脈北緣的隆格爾-工布江達斷隆帶,岡底斯陸緣火山-巖漿弧北側,措勤-納木錯初始弧間盆地南部,具有多期不同類型構造活動和成礦發育的歷史,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找礦潛力巨大。尤其是與中特提斯洋向南俯沖及其洋陸轉換密切相關的疊加改造作用,為鐵、多金屬礦床成礦提供了豐富的 Fe、Pb、Zn、Au 等物質來源;另外,區內礦(化)點分布普遍,斷裂構造發育,化探異常分布較多,充分展示了該區作為鐵、銅等多金屬礦產資源的有利遠景區,擁有巨大的成礦潛力和優越的找礦前景。
參考文獻:
[1] 黃建村,熊彩云. 2006. 西藏尼雄磁鐵礦的發現及找礦遠景分析[J]. 東華理工學院學報,159-162.
[2] 江西省地質調查院. 2006. 西藏措勤—昂仁地區鐵銅評價成果報告[R].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報告.
[3] 江西省地質調查院. 2007. 西藏自治區措勤縣尼雄周邊地區富鐵礦評價地質報告[R].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報告.
[4]吳旭鈴,陳振華. 2005. 西藏尼雄巖體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因探討[J]. 中國地質,32(1): 122-227.
[5]辛洪波,曲曉明. 2006. 西藏措勤縣日阿與斑(玢)巖有關的銅礦床的礦床地質特征與成礦時代[J]. 礦床地質,25(4): 47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