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7月0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通過對粘粒分析試驗密度計法的探討,提出更節省時間的方法。
關鍵字:顆粒分析,密度計法
顆粒分析試驗是為了研究土中不同顆粒含量對其性質的影響,確定土的級配,并借以確定土的種類及評價土的工程性質。密度計法是用來測定小于某粒徑的顆粒。
1. 試驗依據
密度計法是根據斯托克斯(Stokes)定律進行測定的。當土粒在液體中靠自重下沉時,較大的顆粒下沉較快,而較小的顆粒下沉則較慢。一般認為,對于粒徑為0.2~0.002mm的顆粒,在液體中靠自重下沉時,做等速運動,這符合斯托克斯定律。
2. 試驗步驟
國家標準《土工試驗方法標準》中顆粒分析實驗密度計法的步驟5為:將冷卻后的懸液移入燒杯中,靜置1min,通過洗篩漏斗將上部懸液過0.075mm篩,遺留杯底沉淀物用帶橡皮頭研杵研散,再加適量水攪拌,靜置1min,再將上部懸液過0.075mm篩,如此反復傾洗(每次傾洗,最后所得懸液不得超過1000mL)直至杯底砂粒洗凈,將篩上和杯中砂粒合并洗入蒸發皿中,傾去清水,烘干,稱量進行細篩分析,并計算各級顆粒占試樣總質量的百分比[1]。
3. 試驗步驟的探討
在實際生產中,按國標用密度計法測定時,每個土樣都需反復傾洗杯底的沉淀物,并且傾洗總懸液還不得超過1000mL,在傾洗和倒入懸液的過程中,需特別小心液體濺出,這樣大大延長了試驗時間。
綜合上述原因,在用密度計法時,我們可以將風干試樣或洗鹽后在濾紙上的試樣,倒入500mL錐形瓶,注入純水200mL,浸泡過夜,然后置于煮沸設備上煮沸,煮沸時間宜為40min[1]。冷卻后的懸液直接移入1000mL量筒,用純水將燒杯的沉淀沖干凈,一并移入量筒中,再加4%六偏磷酸鈉10mL,注入純水至1000mL。將攪拌器放入量筒中攪拌,計時,將密度計放入懸液中讀數。待讀完最后一個數后,將量筒中的懸液過0.075mm的篩,量筒中的沉淀物用純水沖至篩上,用純水反復沖洗篩上的沉淀,直至砂粒洗凈,將砂粒洗入蒸發皿中,傾去清水,烘干,細篩分析,計算各級顆粒占試樣總質量的百分比。
4.兩種方法結果討論
試驗采用甲種密度計,小于某粒徑的試樣質量占試樣總質量的百分比按下式計算:
X = (100/md) CG ( R+ mT + n - CD)
式中X ——小于某粒徑的試樣質量百分比(%);
md ——試樣干質量(g);
CG ——土粒比重校正值;
mT ——懸液溫度校正值;
n ——彎月面校正值;
CD ——分散劑校正值;
R ——甲種密度計讀數。
下列表1,是相同土樣用密度計法測定時,先過水篩和后過水篩的兩組結果。
通過這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同一個土樣,用密度計法測定顆粒含量,先過0.0075mm篩的數據和后洗篩的數據相差很小,主要是后洗篩法中小于0.005mm粒徑的顆粒含量比先洗篩法的顆粒含量稍小。分析原因為:在用密度計法測定的懸液中,當有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時,在大顆粒下沉的過程中,小顆粒會吸附在大顆粒上,隨大顆粒一起下沉,所以后洗篩法最后粒徑小于0.005mm的顆粒質量百分比會小于先洗篩法的數值。當讀完最后一個數后,懸液和沉淀過水篩時,又用大量的純水沖洗篩上的沉淀,所以在最終結果中,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質量百分比是和先洗篩法的數據是一樣的;當待測定的懸液中沒有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時,先洗篩的方法因為有反復傾洗的過程,所以會使土顆粒更充分松散,所以先洗篩法的小于0.005mm粒徑的顆粒質量百分比會稍大。
5.結論
在用密度計法測定土的顆粒含量時,可以采用先讀數,然后把懸液及其沉淀洗篩的方法。此方法與先洗篩的方法相比較,相差很小,只是小于粒徑0.005mm的質量百分比稍小,對于工程地質評價是有利的。而且在實際工作中,后洗篩,不僅可以避免土顆粒在反復傾洗、研散、傾倒中的損失,也可以減少人為操作造成的誤差,大大縮短了試驗時間。
參考文獻:
[1] GB/T 50123-1999 土工試驗方法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