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3月0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本文針對目前我國城市規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在可持續發展觀念下的城市規劃一些思路。
關鍵詞: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未來導向性;環境導向性;社會導向性
Discussion on City Planning and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UO Xiao-ya
(Chongqing Kaixian Planning law enforcement inspection team, Chongqing 4041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s in view of a number of problems in present our country city planning;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ideas.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uture oriented; environment oriented; social orientation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 引言
我國是一個資源大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文化多元。但是龐大的人口無疑給我們這個大國潑上了一盆冷水,所以,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這也體現出黨和國家領導人長遠負責任的考慮和英明的政策,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科學發展觀,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3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寫入黨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之一。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集中體現,其創造的財富和消耗的資源,占據了整個社會的重要份額。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人口將涌進城市。在未來的幾十年里,中國城市將長期處于一種既承擔經濟發展重任、又面臨資源短缺的兩難境地。因此,如何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
1 我國城市規劃的現狀及其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但與此同時,在許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諸如水資源緊張、能源短缺、廢棄物污染、大氣環境質量惡化、中心區人口過密、基礎設施特別是道路交通設施嚴重滯后等現代城市通病,這些問題一方面對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現實的負面影響,同時也給城市系統的正常運轉和今后的長期發展埋下了不容忽視的隱患。如何尋求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發展道路,有效地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是未來城市規劃工作中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由于我國城市規劃發展的歷史較短,與迅速變化的城市發展形勢相比,現行城市規劃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進的薄弱環節,如:由于城市規劃編制時目標不夠完善,在分析確定城市發展目標時缺乏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導致了有些城市規劃本身的先天不足;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由于體制的原因,城市規劃的法制和管理還尚待完善,實施與規劃還有相當距離,城市發展上難以改變以往的盲目擴大規模的外延式的發展模式等。有鑒于此,從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出發,探索與之相適應的城市規劃的理論和方法,以城市規劃為首要環節,保證實現城市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驟進行:資料的收集和研究→社會經濟狀態分析→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確定城市規劃的目標→根據目標分解為具體指標→按照以上問題提出不同的規劃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確定總體規劃→按照總體規劃進行分區規劃→詳細規劃→近期實施方案制定→建設規劃的管理。通常情況下,規劃的重點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間資源的規劃和管理,城市規劃的著眼點是城市的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在有關城市規劃的法規中提出了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但在實際操作時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證措施和有效的實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資源和環境的問題,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上。
我國人口眾多,許多資源相對短缺,經濟建設過程中面臨著沉重的資源環境壓力。由于我國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會經濟活動高度集中,城市建設與管理的任務繁重,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與西方國家相比更為突出,在城市規劃中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尤為重要。
當前,可持續發展觀念至少在如下幾方面對進一步完善我國城市規劃提出了新的要求:a) 如何確立與可持續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城市規劃的指導思想與規劃方法體系;b) 在規劃環節怎樣才能保證城市發展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c) 如何體現"科教興市"從總體上對城市發展的推動和促進作用;d) 資源、環境作為城市發展的客觀約束,通過何種形式才能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得到有效反映。
顯然,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將使我們的城市規劃工作更好地適應和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從而有助于實現城市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2 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的城市規劃
2.1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基本思路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是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城市,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發展的需要,還要滿足后代人發展的需要。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應以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維護和提高城市生態承載力和社會承受能力為最高宗旨,以社會、經濟和環境最佳綜合效益為指導思想、原則和最終目標。因此,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應體現現代人所擔負的未來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通過各種方法、體系、政策的建立和實施,在城市規劃中貫徹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使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在指導城市發展過程中更突出其未來導向性、生態環境導向性和社會導向性的特點。
2.2 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的生態環境導向性
城市規劃的環境導向性就是將城市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采用和實施生態學的思想方法進行規劃,研究城市規劃生態系統的環境與資源承載力以確保在規劃中明確體現對生態環境的關心,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由此促進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確保城市規劃的生態環境導向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對將要制定和實施的城市規劃進行戰略環境評價與城市規劃的制定要同步進行、滾動發展、互為反饋。這樣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通過分析預測規劃實施后所產生的不良環境后果,環境專家可以為決策者和規劃者直接提供最有用的生態環境信息,彌補由于專業規劃設計人員環境科學知識的相對欠缺,而導致的對環境因素考慮的不足。通過環境評價專家與規劃設計者在規劃過程中知識的有效結合,使將要產生的環境問題在源頭上得以解決;從而找到城市環境、社會和經濟的最佳結合點。這樣就能確保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同步進行,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
2.3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未來導向性
城市規劃是預測未來,并通過行動改變和適應未來,達到一定目標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它的最本質特征就是未來的導向性。城市規劃的未來導向性意味著:任何規劃都是以目標作為未來趨向的;規劃的內容和過程始終是為未來指明方向的,并引導未來規劃行為來實現規劃所確定的目標。
按照規劃的這種本質特征,規劃制定過程中,預測城市發展目標尤其是長遠目標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城市發展的長遠目標被確定,它就會引導未來的相關行為來實現規劃所確定的目標。城市發展的長遠目標的確定是城市規劃最高最綜合層次的規劃;它應是在研究城市區域的資源水平、特點及承受力基礎上,綜合平衡城市各方利益(包括當代與后代)而確定的。城市的長遠目標確定后,在規劃實際操作過程中以其做指導,突出近期規劃的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使近期規劃真正落實到城市公眾利益的矛盾焦點上,完成規劃各子系統結構功能的定位和發展預測;對近期城市經濟規模、人口規模、交通總量、職能分布等提出科學的預測方案,并在地域空間上加以反映。同時應不斷調整近期規劃、建立反饋調查修改機制,使其更好地趨向于城市長遠發展目標,保持城市發展的整體性。
3 可持續發展觀念下城市規劃的思路框架
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在城市規劃中除了包括常規的規劃內容之外,還必須綜合考慮城市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問題,預測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統的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狀況,在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力兩個關鍵指標的約束下,制定城市的發展方案及相應的發展對策建議,為了達到上述目的,需要對城市規劃的內涵進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下城市規劃的新思路,城市規劃是一個反復迭代的過程,如果城市規劃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環境承載力及城市的資源供給力,則要求進行相應的需求管理,對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進行控制,據此在環境指標和資源指標下得出一個新的城市規劃方案,再與環境承載力和資源供給力比較,直至滿足為止。這種城市規劃新思路要達到的基本目標是綜合需要與可能,建立一個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統,同時必須考慮城市環境承載力和城市資源供給力,將城市的資源環境消耗確定在一個合理的限度之內。
根據研究目標設立了兩個決策作用點:城市交通環境承載力和城市資源供給力。城市環境承載力即城市環境對污染承載能力;城市資源供給力即城市的資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資源)對城市發展的供給能力。對于任何區域,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城市的資源利用和城市的環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限度將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規劃思路具有如下三個顯著特點:
a) 規劃內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發展,而是將與之關聯的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諸多因素納入規劃過程,在保證上述因素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的前提下,尋求城市適宜的發展規模、發展速度與發展方式;特別在規劃的開始,就把城市的環境分析和城市的資源分析和城市發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慮,由此得出平衡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初步方案;
b) 資源環境體系的基本承載力是決策城市規劃方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控制點,即規劃方案中建議的城市規劃不能突破城市的環境承載力和資源供給力。需要說明的是,城市規劃方案的確定并不是被動的接受承載力和供給力指標的約束。
c) 整個規劃的出發點不僅是以往的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與城市土地及空間資源的關系,而特別強調了城市環境承載力和資源供給力。這是可持續發展觀念對城市規劃提出的新的要求;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環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經濟發展的資源消耗特性會相應發生變化,導致環境承載力不斷增大和資源供給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統允許發展規模上限的擴大。可見,環境承載力和資源供給力指標的引入保證了城市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
4 結束語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將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規劃中引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基于資源和環境體系對城市發展的支撐和承載能力,以實現城市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規劃理論方法體系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避免重復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負面效應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