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2月0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文章以茂名市某大樓樁基工程為例,闡述了壓力灌漿在處理樁基持力層即基巖破碎帶和樁端沉渣、淤土中的綜合應用,并將這一成功經驗應用于類似場地的樁基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關鍵詞:高層建筑;壓力灌漿;樁基;應用
Abstract: Maoming City in a building pil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for example, described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grouting in dealing with the pile held power layer of the bedrock fracture zone and the pile-side sediment, silt soil,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appliedsimilar venues foundations, achieved very good results.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s; pressure grouting; pile;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 TU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工程概況
該大樓地面15層,框架結構,地下室一層,人工挖孔擴底灌注樁基礎,一柱一樁,單樁荷載設計值最大12500KN。
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場地巖土層自上而下分為:雜填土、素填土、粉質粘土、碎石、塊石、碎石、碎石角礫、含碎石角礫粉質粘土、中風化灰巖,塊石和中風化灰巖分別作為人工挖孔樁樁端持力層。
挖孔施工中,因場地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復雜,且含水層透水性強,強富水,采用管井降水方案也無效,人工挖孔無法繼續進行。因此,把余下18根樁徑1.2m、1.5m和1.8m的人工挖孔擴底樁變更為同樁徑的鉆(沖)孔灌注樁。在成孔工藝上,考慮擴底和清孔需要,選擇反循環鉆孔,但因孔內嚴重漏漿、塌孔而停止。最后采用正循環沖孔,施工才得以正常進行。但同時出現兩個問題:①不能擴底,承載力達不到設計要求;②受孔內漏漿影響,不能正常清孔,孔底沉渣和淤土的厚度較難預測和控制。因此,決定采取壓力灌漿方案來解決這兩個問題。
2、壓力灌漿機理和應用
壓力灌漿是通過鉆孔把漿液注入巖土介質的裂縫或孔隙,以改善巖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樁端壓力灌漿則是在灌注樁成樁后,利用預埋在樁端的噴漿管,通過預埋注漿通道進行高壓注漿,使漿液對樁端沉渣、淤土及樁端附近的土層起到滲透、填充、壓密和固結作用,從而減少樁基沉降,提高樁基的承載力。
3、壓力灌漿方案和方式
3.1 樁端以下塊石層分段灌漿
⑴鉆孔布置:Φ1.5m和Φ1.8m樁布置三個灌漿鉆孔,等腰三角形分布,Φ1.2m樁布置一個灌漿鉆孔。
⑵鉆孔要求:采用泥漿循環護壁鉆進,選用膨潤土制漿。當采用其它粘土造漿,要求大于0.05mm的顆粒不超過10%,小于0.005mm的粘粒含量應超過50%。鉆孔進入塊石層的深度由現場控制,并及時將鉆孔資料反饋到設計和質檢部門。
⑶灌漿施工:鉆孔結束后,采取自下而上栓塞分段灌漿。灌漿材料采用純水泥漿,摻0.5%水玻璃。起始用水灰比5:1、3:1的漿液洗孔15min,然后以1:1的漿液進行灌漿,當灌漿壓力達1.0Mpa后,保證在這個穩定壓力下連續灌漿30min后停灌。灌漿施工中有些孔段出現串漿、冒漿現象,壓力上升慢,施工采取增加水玻璃摻用量(最高至1%)和分次間隔灌漿(每次間隔時間30~40min)的辦法進行解決。
鉆孔灌漿結束7天后才允許進行樁基成孔施工。
3.2 樁端壓力灌漿
3.2.1施工工藝
⑴灌漿裝置:由壓漿泵、攪拌系統、觀察儀表、導漿管、噴漿管等組成,導漿管用Φ20鍍鋅管,噴漿管用Φ25鍍鋅管。噴漿孔孔徑8mm,梅花形排列,孔距25mm,用膠紙和橡膠胎包蓋嚴密。
⑵導漿管和噴漿管固定在鋼筋籠上,一起下入樁孔內。噴漿管位置安裝距籠底5cm,導漿管高出地面0.2m。
⑶樁體混凝土灌注完畢后24小時內通過導漿管注入清水沖洗管道,確保管路暢通。
⑷樁身混凝土養護7天后進行壓力灌漿。先制備低濃度水泥漿以0.2MPa壓力注漿,待另一端冒漿后封堵溢漿管口。
⑸清洗樁底后,制備較高濃度且摻加0.5%水玻璃的水泥漿液,在設計壓力下穩定注入30min后停泵,關閉止漿閥,防止高壓漿液回流。記錄灌漿穩定壓力、進漿量、灌漿時間等。
3.2.2注漿設備和參數
⑴使用2SNS注漿泵,額定壓力11Mpa。
⑵制漿所用的水泥品種和標號同樁身。洗孔漿液水灰比為5:1;灌注漿液水灰比為0.8:1,摻0.5%水玻璃。
⑶灌漿壓力控制標準為:一般控制在3~4Mpa;洗孔壓力取相應灌漿壓力的80%。
⑷穩定灌漿壓力下閉漿30min。
⑸壓力灌漿過程,采用精密水準觀測樁頂上抬量,上抬量達10mm時,應減壓,控制不超過20mm。
4、成樁檢測結果
對全部18根樁進行低應變動力檢測,通過對4根樁進行高應變動力檢測,結果如下:
⑴低應變反射波法所測18根樁,屬于Ⅰ類樁的有16根,占總數的89%,屬于Ⅱ類樁的有2根,占總數的11%,全為合格樁。
⑵低應變反射波法所測18根樁的平均波速為3772m/s。
⑶試樁的單樁豎向承載力設計值見表1。
表1 高應變動力試樁結果匯總表
樁 號 |
樁長 (m) |
樁徑 (mm) |
單樁豎向承載力設計值(KN) | 單 樁 極 限 承 載力(KN) |
11 | 23.65 | 1800 | 14435 | 22300 |
37 | 15.90 | 1800 | 12784 | 21500 |
52 | 32.88 | 1800 | 8433 | 17400 |
56 | 38.58 | 1500 | 7392 | 16600 |
5、總結
⑴新建大樓現已封頂,沉降觀測得建筑沉降量<3mm,無不均勻沉降,預計建筑使用期沉降量<5mm,完全滿足設計要求。壓力灌漿應用于本樁基工程中,不僅提高了持力層的承載力,還消除了樁端沉渣和淤土的影響。
⑵后期設計施工方案的變更與勘察報告忽視水文地質條件有很大關系。事實上,對灌漿孔的鉆探資料分析,塊石層應為基巖破碎帶,成分為石英砂礫巖,屬下石炭林地組(C11),而場地內的灰巖屬上石炭船山組或下二疊棲霞組(C3C+P1q),地層次序為C11覆蓋在C3C+P1q之上,表明這里曾發生過地質構造作用,導致了基巖埋深變化大,石英砂礫巖破碎不完整。破碎帶溝通了下部巖溶水和上部第四系孔隙之間的水力聯系,為強富水含水層。根據管井降水資料推算,含水層的滲透系數K>300m/d。
⑶11#、37#和52#樁的成孔時間差不多,樁徑一樣,52#的樁長比11#、37#都長,但進入樁端持力層的深度卻小得多。高應變動力試樁結果,11#和36#的單樁極限承載力比52#大得多,說明對樁承載力的影響程度,進入持力層的深度比穿過的覆土厚度影響更大。
參考文獻:
1、JGJ94-2008,《建筑樁基技術規范》
2、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3、GB50204-200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4、廣東省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15-31-03